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武山水帘洞石窟群与木梯寺石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均位于甘肃天水(秦州)地区,学界对于这两处石窟寺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其重要原因就是关于这两处石窟寺研究的资料比较贫乏,但是《武山水帘洞·木梯山石窟》这部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缺。《武山水帘洞·木梯山石窟》是由郑炳林、魏文斌主编,臧全红、董广强副主编的一部佛教美术著作,是郑炳林总主编《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中的一部,2015年1月由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为十六开精装本。  相似文献   

2.
麦积山石窟所在的甘肃天水(古秦州),古代主要为羌、氐、胡等少数民族杂居地。十六国时期,秦州地区的民族以氐、羌、汉、鲜卑、屠各、休官为主,也曾被众多北方少数民族统治政权管属。石窟开凿,佛教造像等得到多民族人们的供养,自然受到不同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过去研究者对此关注较少,为此,本文从文献、题记、造像、壁画等材料,对北方民族之信仰、北方少数民族因素等进行较全面综合探讨,其中认为麦积山石窟开凿主要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佛教的信仰。  相似文献   

3.
北魏佛教受凉州佛教及其它十六国佛教影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文成帝复兴佛法直到北魏灭亡,佛教持续兴盛.以云冈、龙门等为代表的大量石窟寺的营建,以及其它佛教遗存都是北魏佛教发展和兴盛的实证.泰州一带,麦积山石窟也开始大量开凿,终成为陇右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寺,也成为陇右佛教的中心.史料中高僧的活动、地方官员的奉佛以及佛教势力的增长等,都表现出秦州佛教的发达,并且与麦积山石窟的开凿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麦积山石窟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其总体发展规模不亚于南北朝时期。它所依托的政治背景是皇室和政府的支持,有关史料中记载皇室及政府与麦积山石窟的直接关系有四次;化背景是宋代佛教世俗化的进一步加深,贴近生活,贴近人间;经济背景是当时秦州地区繁荣发达的榷场贸易;丝稠之路路线的变化又使秦州处于联结东西南北的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上。众多的积极因素相互结合,创造出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了麦积山石窟在宋代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魏北周时期甘宁地区的石窟群主要有麦积山、须弥山、莫高窟。麦积山所属地秦州在西魏北周境内具有次文化中心地位,麦积山石窟内容反映了这一特点。东魏、北齐邺城响堂山石窟的佛装式样、帐形龛传播到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的帐形龛、题材布局、造像服式等对须弥山石窟和莫高窟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6.
试论天水与四川佛教石窟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丝绸之路东西往来的陕甘蜀通南北交汇的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交通之要冲.佛教及佛教文化艺术传人中国,东西南北传弘,古镇天水(秦州)无疑会起到桥梁作用.天水历史上曾多次归属陕西、四川统辖,尤其是丝绸之路沿秦岭西行的南侧路线从麦积山石窟下通过,它与陕甘南通巴蜀的大道交汇在天水.佛教及佛教文化艺术沿丝绸之路的传弘,天水与巴蜀必定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谨就佛教和佛教石窟艺术及佛教思想在两地传弘相互间产生的关系谈点己见,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7.
金维诺 《陇右文博》2000,(1):14-14,19
甘肃河西至陇东一带是我国石窟最为集中的地区,多数石窟成为研究早期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依据;而敦煌、炳灵寺、麦积山等石窟已成为石窟研究中的显学,为世界学者所关注,而这一地区的较偏僻、零星的石窟却被人所忽略,这对于从整体上来把握佛教及其艺术的发展,则不免带来遗憾。  相似文献   

8.
街子古镇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东南麦积乡,和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仅隔一条山岭。 古镇在东柯河谷的尽头。虽然在地理位置上比较偏僻,但是从这里至陕西汉中地区有一条便捷通道,最迟在北魏时期就已经作为军事通道开通.自北宋以后,这条道路又作为商贸通道促进了秦州地区和陕西汉中、四川地区的经济联系。街子古镇就位于这条道路的端点,自古以来商贸经济比较发达,这里现今仍保存有很多明清时期的建筑,  相似文献   

9.
《文物》1988年第4期,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和有关专家撰文,对河南安阳灵泉寺石窟和小南海石窟作了具体的报道研究。这两处石窟涉及中国佛教史上著名高僧僧稠、道凭、灵裕等的事迹,并多有明确纪年,是我国佛教石窟的重要遗存,尤其对北齐和隋代佛教艺术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东汉末年,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石窟寺的建造也随之兴起。在太原地区有一处集结了近5个世纪的佛教石窟艺术巅峰之作——天龙山石窟。石窟现存25窟,大小石佛造像500余尊,藻井壁画,飞天1144幅。公元617年,李渊起兵攻取长安,建立唐朝,天龙山凿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潮,共开窟18个。初唐时期,由于唐高祖、唐太宗尊老子为始祖,采取了抑佛扬道的政策,佛教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在这一时期我国石窟寺的建造  相似文献   

11.
古龟兹地区地处新疆西端,地理上近于中亚腹心地区,扼古代中西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佛教东传进入我国的第一站,亦是东西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路。因此,龟兹地区佛教石窟寺的研究对解决中亚以东地区佛教的传布及其相关问题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四川广元千佛崖与皇泽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千佛崖与皇泽寺开创的年代千佛崖与皇泽寺石窟,是今天研究四川石窟艺术最重要的两处。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从古代交通道路以及现存的各石窟群来看,可以说是由玉门关东传河西陇右,然后再东到中原,南下巴蜀。广元——古代的利州,是入蜀的要道,因而这千佛崖与皇泽寺就凿在利州,今日的广元,成为四川石窟中最重要的两处了。  相似文献   

13.
中原地区莲花纹瓦当的类型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梅 《文物春秋》2002,(2):31-40
<正>佛教于东汉传入我国,魏晋以后得到迅速发展。佛教思想和艺术的流行,反映在寺院、石窟、壁画、建筑等多方面,其中在建筑上突出的一点就是莲花纹瓦当的出现和普遍使用,逐渐代替了秦汉时期的云纹瓦当,这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砖瓦构件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4.
崔惠萍 《丝绸之路》2009,(16):34-38
北石窟寺是陇东地区早期规模最大的一座佛教石窟寺院,是佛教艺术的精品。它有着千年历史,是人类历史的瑰宝。本文从多方面梳理了北石窟寺建所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以期对社会各界研究、保护北石窟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石窟寺,梵语称"僧伽蓝",是在洞窟之中陈示佛教雕刻、塑像或壁画,以此宣传和弘扬佛法的一种佛教寺院建筑。公元3世纪,佛教在西域落户,随着佛教的东传,我国最早的石窟寺也在西域诞生。最初的石窟寺现存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名为克孜尔石窟。继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盛极一时,石窟开凿也在这一时期经西域传到甘肃。  相似文献   

16.
拉加里王系的先祖是吐蕃王室后裔韦松的嫡系,占据现今西藏山南地区的曲松一带。经过数代累积,逐渐发展起来,成为西藏历史上一支独立的地方割据势力。洛村石窟与拉日石窟的发现,填补了西藏山南地区佛教石窟考古的空白,为认识佛教石窟艺术在卫藏地区的发展与传播状况,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正>为何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脉会突兀的存在这种大体量的佛像呢,它的含义是什么?这一异象被东西方学者关注后,立刻成为一个研究"显学"。巴米扬后期逐渐在欧美学界是作为东西方融合的古代希腊化佛教遗址案例被重视,大佛的出现告诉我们什么是佛教的超常创造真实,祈求为成佛的愿望,让信徒们渴望被实现的心理能量的转化,可以在各种地区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呈现。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址,拥有世界上石窟群体组合最为独特的石窟寺,石窟总数约为1万个左右,主要包括巴米扬主崖石  相似文献   

18.
《风景名胜》2008,(6):58-59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佛教传入中国后,石窟作为佛教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一并传入中国,因此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从北魏至隋唐,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甘肃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以其规模之庞大、历史延续之悠久、艺术成就之高被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在今天,这四大石窟早已超出了佛教范畴,成为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而这四大石窟各自不同的命运,也记录着中国千年的命运变革。  相似文献   

19.
陕北地区的宋金石窟,对研究宋金石窟造像活动以及宋金时期社会文化生活的历史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和图像价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北方宋金佛教石窟、石刻艺术历史研究的空白。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陕北地区宋金石窟的分布特点、造像艺术特色略作探讨,并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石窑店石窟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屯里镇王家河村南309国道北侧的山崖上,由一座中心塔柱窟和两座三壁三龛窟组成。造像以较为常见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组合为主。通过分析石窑店石窟造像风格特点,并与其他地区造像进行对比,推断石窟年代为北朝晚期至隋代。石窑店石窟反映了北朝晚期至隋代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发展、窟龛形制的演变与吉县地区佛教传播的情况,为研究临汾地区中古时期的佛教发展与艺术传播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