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佛教雕塑史上,南北朝前期重在以线造型,强调风神与骨法,重视对气质、精神的表现,繁密的衣纹左右对称,程式化地披于佛身之上。而青州北齐佛像打破了前期的这些程式,走上了以体造型的新路,在刻划身体轮廓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佛像体格圆实,面相主硕,肩宽颈短腰细,衣饰贴体,通身平滑圆润,感觉单纯而完整。青州北齐佛像彩绘、线刻的重要题材之一是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均为立佛,一种是在水田袈裟上彩绘,一种是在衣纹上线刻。这种题材的兴起与华严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2.
榆林悬空寺万佛洞罕见保存着精美的大型明代石窟寺院壁画。其中东柱内侧面地藏十王地狱变相表达了趣善之人生前预修诸功德,以期将来经由地藏菩萨救度往生西方净土世界的思想,同时具有追荐亡魂、普度众生的功能。图像基于中土编纂《佛说十王经》与《佛说地藏菩萨经》表现,并融合水陆画因素,思想逻辑谨严清晰,将地藏十王地狱变相这个传统题材提升到全新境界,为佛教艺术增添一个难得的绘画佳作。  相似文献   

3.
吴丽红 《新疆地方志》2005,(3):47-47,63
阿艾石窟正壁绘“西方净土变”,壁画保存完好,人物线条严谨柔美,表现形式及手法类似于盛唐时期的敦煌壁画,左右两侧条幅“十六观”形成一幅中堂式画卷。石窟两侧壁绘“文珠师利菩”、“卢舍那佛”、“药师佛”、“观世音菩萨”,玄佛、菩萨右上方均有汉文榜题。  相似文献   

4.
卢舍那法界图像研究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舍那法界图像,即在佛身上表现出佛菩萨、六道众生及须弥山的佛像,这一图像学研究已具有100年的历史。这种图像作品分布于西起新疆西部、东及中原乃至云南的广大地区,作品年代由5、6世纪持续至9、10世纪。20世纪初,英、德等国学者相继在和田、库车等地发现此类作品。30年代,日本松本荣一博士对新疆的出土品和敦煌的同类作品做了基础性研究,他指出那是《华严经》教主卢舍那佛图,这种观点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而后,中原地区的作品相继被披露出来,其中三件的图像构成极其复杂,学者们众说纷纭。80年代,美国A·F·侯渥娣博士提出《法华经》教主宇宙主释迦佛新说,在学界产生了莫大影响。然而,持这两种观点的学者一直没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经典与图像仔细对照,证实这种图像确系《华严经》教主卢舍那佛图。这种图像实际是概括华严、涅槃和法华三大部经的禅观实践产物,集中反映了佛教的住法和传法思想。本文主要保留了对直接关联图像的解析部分。  相似文献   

5.
论文的本部分宏观地考察了中原、河西、于阗、龟兹的普通卢舍那佛及卢舍那法界图像,并总结出各地区图像的区域特征。不同地区的卢舍那法界图像特点不尽一致:世界海的形象,中原是以大力龙王为中心构图,河西以须弥山为中心构图,于阗以几何图案为特征构图,龟兹地区重视千佛的构图。尽管表现形式相区别,但意都在于佛身智普照、泽被众生,令一切有情皆成佛道,以及住法和传法的思想。于阗作品可能是此类图像的原始形式,中原地区的初期作品具有西域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华严经》是一部重要的佛经,内容浩繁,唐代译本多达80卷,在东亚佛教中流传很广.根据《华严经》绘制的卢舍那佛、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图像也十分流行.相对于《华严经》的经文,华严图像比较简单.本文介绍了华严图像的主要内容和图像特征,收集尽可能完整的华严图像研究论著目录,方便学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大足石刻的地藏造像初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足石刻的地藏菩萨造像,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刻艺精湛,很有特色,是大足佛教石刻艺术的重要题材,甚为专家学者注目,对其研究者甚众。但因诸多因素,凡研究大足石刻的著述,对地藏造像的研究不够深入。本文就大足石刻的地藏造像的有关问题略申管见,请方家教正。一、有关地藏的经典有关地藏的经典,见诸于《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十轮经》、《大方广十轮经》、《地藏菩萨仪轨》、《金刚顶经地藏菩萨念诵法》、《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就仪轨》等。《地藏菩萨本愿经》,亦称《地藏本愿经》,二卷,唐实叉难陀译,经中载佛升忉利天…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龙门石窟第1954号窟进行详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佛经及相关资料,认为右侧壁第三尊造像为一立佛,左侧壁第三尊造像为地藏菩萨,进而考证该窟造像内容为七佛与地藏菩萨的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9.
莫高窟第31窟金刚经变为近年来识别出来的,其说法图主尊为卢舍那佛,而非释迦佛.殷光明先生认为说法图的主尊为卢舍那佛,是受到澄观的教禅合一思潮的影响出现的.这一说法值得商榷,此文通过对第31窟建窟年代以及三位重要高僧生平和佛法思想的考证,来论证该铺经变说法图主尊为卢舍那佛,并非是受到澄观教禅合一思想影响而出现的,而是禅宗对华严学的吸收,抑或是华严宗与南禅宗在敦煌地区影响力的此消彼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以地藏、道明和闵公组合而成的九华山"地藏三尊"的形成是地藏菩萨图像的一个重大转变。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于唐代九华山僧人金地藏的神化和九华山地藏道场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是地藏菩萨图像发展演进的内在需要。九华山"地藏三尊"的形成,不仅意味着地藏信仰彻底的本土化、人间化,也意味着地藏菩萨图像经由本土化、人间化的进程而达到成熟。  相似文献   

11.
浅谈巴中石窟观音菩萨造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中石窟中的观音菩萨造像窟(龛)多达100余处。巴中石窟可分为四期:即隋末初唐期、盛唐期、中晚唐期和宋及以后时期。初唐、盛唐时期观音菩萨造像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天王组合及"西方三圣"和"西方净土变",药师、观音、地藏等组合形式,观音菩萨单身像龛还很少。但是到了中唐以后,观音菩萨的单身像以及以观音菩萨做主尊的造像就多了起来。唐代是巴中石窟观音菩萨造像内容最丰富、数量最多的时代,特别是中晚唐时期,观音菩萨造像达到了鼎盛。  相似文献   

12.
《文献》2010,(4)
<正>敦煌藏经洞文献内容包罗万象,无论是占绝大部分的佛典,还是其他种类文献,普遍有首题与尾题两个题目,此点展卷可知。首题、尾题,顾名思义,就是一部文献有两个题目,正文之前者为"首题",正文之后者为"尾题"。首题、尾题与正文三者构成整体,首、尾题之间的正文可以是一部完整作品,也可以是多卷作品之一卷,前者如:S.6644首题作"略抄本",尾题作"略抄本一卷";上图062首题为"佛说地藏菩萨经",尾题为"佛说地藏菩萨经一卷"。后者如:  相似文献   

13.
净慈寺是杭州著名的禅宗寺院,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寺后慧日峰北麓山腰处的石佛洞与无名洞造像应为吴越国净慈寺的重要组成部分。石佛洞内现存的造像主要有正壁大龛内的三世佛坐像与南壁上层大龛内的卢舍那佛并骑狮文殊、骑象普贤像,二龛均应雕造于公元954年净慈寺创建后不久的10世纪50年代。其中,石佛洞正壁大龛的雕凿应略早一些。二龛为研究杭州地区的三世佛与卢舍那佛崇拜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施双手上举这种特殊手印的卢舍那佛三尊像龛,应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此类龛像。无名洞内的小龛应表现西方三圣像,雕造年代也应在十世纪中期净慈寺开山建寺不久,反映了西方三圣像在吴越国流行,并且继承着唐代造像样式。  相似文献   

14.
鹿野苑石窟开凿于北魏献文帝时期,位于平城北苑西山中.作为一处皇室宗教营建,其布局设计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涵义.<北魏平城鹿野苑石窟调查记>认为,第6窟"造像组合出现了一佛二菩萨和窟口外两侧各雕一力士的新形式",这一结论是需要谨慎对待的.鹿野苑石窟的造像组合应是一佛二菩萨,窟外两侧的力士像年代应与云冈第二期偏晚或云冈第三期石窟相当,很可能是在北魏中期末或晚期补刻的.  相似文献   

15.
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一尊梁朝坐佛并十二护法神像,依据刘宋僧人慧简于大明元年依经抄撰的《药师琉璃光经》,可确定为药师佛并十二神王像。这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药师佛并十二神王像,也是迄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药师佛像。慧简本《药师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药师经典,它不仅引发了南朝的药师佛信仰,也在传入北方后造就了北朝佛教界的药师佛信仰与相关图像的制作。由于该经在南北朝被认为是伪经,限制了药师佛信仰及其艺术发展,迄今发现的少量梁朝、北魏、东魏、北齐药师佛像,或为立菩萨像,或与一般释迦像相似,没有自身的独特形象。入隋以后,捧钵佛像成为药师佛的标准形象,如万佛寺那样的药师佛与十二护法相组合的图像成为判断药师佛题材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6.
龙门石窟地藏菩萨及其有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藏,是大乘佛教中的大菩萨。唐玄奘译《地藏十轮经》称他是“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名“地藏”。该经认为他象大地一样,含藏着无量善根种子。地藏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灭度以后,弥勒下生之前,“于二佛中间无间佛世界教化六道众生”,并誓必尽度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有情,始愿成佛。关于地藏的身世,说法不一。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地藏的前身在过去久远劫中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于是长者子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  相似文献   

17.
龙门杂考     
一奉先寺小考奉先寺的造像是龙门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组造像。群像雄伟壮观,艺术精美,驰名中外。然而对于现在奉先寺这个地方唐代是否叫奉先寺,有人提出怀疑,故有辨明之必要。我认为现在奉先寺这个地方,唐代就称为奉先寺。永淳二年(683)四月的《唐朝散大夫陈君石龛像铭》云:"……于龙门奉先寺敬造石像一铺:一佛二菩萨、迦叶、阿难、香炉、师子等……面水踈(启冋)"。该造像记就在奉先寺下,药方洞北的摩崖上,这里明确指这个地方叫奉先寺。另外,石牛溪摩崖上的《唐朝议郎行少府监主簿上柱国钜鹿魏牧谦造像记》(开元五年八月十五日)云:"乃于龙门奉先寺北为亡考妣造阿弥陀像、释迦牟尼像、弥勒像合为三铺,同在一龛。"这里称奉先寺北也说明当时这里就叫奉先寺。永淳二年(683)距上元二年(675)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完工仅八年之久,它把这里叫奉先寺当不会有误。这里称奉先寺指的是大卢舍那像龛,正如石窟寺、敬善寺指的是洞窟一样。  相似文献   

18.
刘明虎 《收藏家》2022,(9):53-58
本文继承前人相关研究的成果,对照《妙法莲华经》关于虚空会的描述,讨论云冈第二期石窟中交脚菩萨的冠后缯带并非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等形象的表现,而是传达其在虚空会的特殊用意。具体内容,涉及对云冈第二期石窟中跏趺坐佛、二佛并坐、倚坐佛与交脚菩萨像组合关系的观察。  相似文献   

19.
朱佩  刘轶 《中原文物》2023,(6):132-138
在2022年龙门石窟奉先寺保护工程中,经过病害调查,首次发现卢舍那大佛右胁侍普贤菩萨有琉璃眼珠,造像表面还有彩绘颜料残留。经过便携式设备的无损检测证实该琉璃眼珠含铅量较高,为典型的人造琉璃。其头部的彩绘颜料为铅白、铁红等。本次新发现不仅是整个奉先寺病害调查的重要成果,更为龙门石窟以后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对分析探索唐代石质文物雕刻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朱坤 《文史月刊》2012,(Z3):4-6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道场形成后,地藏信仰开始在九华山民间传播,与本土信仰和文化相融合,成为九华山民俗的信仰核心.地藏信仰渐渐深入影响到九华山民众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九华山民俗活动的内容,形成了以地藏菩萨为中心的民俗活动,其祭祀方式也因此与众不同.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自然成了民间组织和开展民俗活动的基她,寺庙是民俗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九华山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地藏信仰逐渐积淀成为一种审美心理,形成了九华山民俗的独特审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