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宝卷是活在民间的敦煌文学,与敦煌变文在宣讲内容、讲唱形式上有密切关联.讲唱变文时,变文变相结合,图文并茂,借图述事的形式,在后世讲唱叙事文本中,诸如元杂剧、明清小说和河西宝卷中均可看到其影响存留之迹.研讨河西宝卷与变文渊源关系应予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2.
宝卷是一种民间文学,用接近口语的文字写成,形式有说有唱。它的文体形式和敦煌变文很相似,又有人称它是“活着的变文”。宝卷传唱历史久远,宋以后曾经流行于全国,但不久即湮没无闻。时至今日,宝卷在其他地方已成历史,唯独在河西走廊仍活跃在人民中间。河西宝卷既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又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河西宝卷融诗、词、歌、赋、散文于一体,每本都有一首“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作为开讲偈,介绍卷本的基本内容,以便引起听众注意。如《金龙宝卷》开讲偈是:“千两黄金万两银,有钱难买父母恩。父母在世不…  相似文献   

3.
宝卷叙录     
宝卷为继承唐代变文、宋代讲经传统而形成的讲唱形式,但是到目前人们并未发现它们之间直接嬗变的资料,因为现存宝卷最早是明代的作品。从这些明代宝卷及有关史料来看,明代宝卷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宣传民间宗教教义的作品,这一类最多,它们是民间宗教理论著作,不是文学作品,二是演说佛道教传统故事的作品,比如《香山宝卷》《五祖黄梅宝卷》《黄氏女宝卷》《红罗宝卷》等。  相似文献   

4.
程国君 《丝绸之路》2012,(20):25-31
宝卷这种民间通俗说唱艺术形式在叙事上既有文学神奇故事的娓娓动听、神奇迷离,又有抒情艺术如诗歌、音乐和曲艺等的重复性和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这种美学效果是以散韵结合、以韵为主的方式叙述来实现的。在叙事形态上,宝卷,尤其是河西宝卷又具有初期民间艺术大多有的那种悲情喜剧、因果故事和神奇寓言故事的程式化特征。这是宝卷这种民间通俗说唱艺术形式在叙事上的显著特征。现代河西宝卷《沪城奇案宝卷》等的出现,接通了以现代意识利用旧形式发展新文学(包括通俗文学)的现代文学发展的动力源泉的新理路,也为现代民间俗文学的发展树立了可资借镜的榜样。  相似文献   

5.
"]河西宝卷"是流传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民间宝卷文本及其念唱活动。其具有仪式性、民间性、地方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河西宝卷在当代社会具有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滋养民间社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及作为文化建设资源宝库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河西宝卷是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与河西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一种讲唱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活动相结合的说唱艺术,也是中国民俗文化史上一朵耀眼的奇葩。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在甘肃河西地区广为流传。它蕴含的爱国佑民、惩恶扬善、敬老仁孝、忠贞爱情、家庭和谐和褒扬妇女的思想内容,是其思想的精华,具有教化育人的作用。研究、学习、传承河西宝卷的优秀部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王文仁 《丝绸之路》2010,(12):38-40
河西宝卷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截止2010年3月,调查搜集的宝卷有361个版本,凡150种,其中有63种为《中国宝卷总目》所没有,本文分别列出,以供宝卷研究者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8.
白若思  李雁林 《民俗研究》2023,(2):114-123+159-160
《西瓜宝卷》(目前已知最早的写本为1867年)是19世纪以来苏南地区宝卷宣唱活动中所使用的叙述性文本的典型代表。《西瓜宝卷》利用了一个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母题来宣传对观音菩萨的信仰,从而实现了用说教、娱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化。以常熟的“讲经”为例,对《西瓜宝卷》的几个版本(时间为1867年至1989年间)进行比较,可以说明该宝卷在现代讲唱中的功能及文化意义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甘肃酒泉的营尔村有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传承人乔玉安,四乡八邻都知道。当地人称他乔爷、乔老爷。当地人说,乔老爷爱念卷,为人友善,谁家有个大小事,只要招呼一声,他准到场。还说,乔老爷卷念得好,像听“尕旦唱戏”,过瘾又解馋,只要一根烟、一杯水,不分场合说唱就唱,不摆架子好伺候。  相似文献   

10.
宝卷是一种古老的、在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的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作为在宗教活动中演唱的文本,宝卷具有宗教经卷和文学故事的双重属性。不论民间宗教的刊本或民间流传的抄本宝卷,各种宝卷的作者都难以探考。因此,宝卷的作者问题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香山宝卷》的作者,郑振铎和车锡伦都曾经做过研究,没有得出确切结论。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宝卷作者问题的背后是源远流长的神授天书与代圣立言的神谕与劝世传统。这种传统源于代圣立言的神话仪式。神授天书正好迎合了下层民众对超常知识、能力、寿命的渴求需要,充分利用了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差距,以及这一差距所深化了的书面典籍崇拜心理。  相似文献   

11.
凉州宝卷渊源及其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武莲 《丝绸之路》2009,(10):87-88
凉州宝卷是流行于甘肃武威市凉州区的一种民间吟唱文娱活动。其滥觞可追溯至唐代宣传宗教经文的敦煌变文,后经宋代说经演变、明清时期逐渐衍生为民间说唱曲艺。凉州宝卷内容多以宣扬佛教故事,反映谴责忤逆、规劝孝道、隐恶扬善等为人处世、立言立德标准为主要题材,具有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形式灵活多样、语言朴素生动、内容题材广泛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宝卷是一种集教化、信仰和娱乐为一体的特殊的民间讲唱文学样式。宝卷的宣讲(宣卷)最初源于唐代寺庙的俗讲,在元代发展成熟为民间讲唱艺术。明代,宜卷活动由北方传人江浙地区,经过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后的发展,而最终成为江浙民间最为盛行的一种教化和娱乐活动。 依据职能江浙一带宝卷中的神明可分为天庭神、人间神、地狱神及其它。这里先作一简要介绍。 (一)天庭神 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如来佛等在宝卷故事中往往被描绘为宇宙间的最高神,他们高踞天庭的最尊位,对于天上人间,虽不是事必躬亲,却能绝对权威地指挥着各方神明,掌管宇宙的秩序。其中玉皇大帝是宝卷故事中最常见的最高神。玉皇大帝信仰是民间、道教和国家观念三方面合流的产物。西汉时有五方帝君及太一神,东汉有五感生帝;东汉末以北极星为天皇大帝,名耀魄宫,总领天地五帝群神;自王莽以迄于唐,国家祭天大  相似文献   

13.
岷州宝卷是甘肃宝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发现不同种类宝卷达300多种,不同版本、抄本宝卷达3000多部,且均非静态文本,而是还在非常活跃地传承着,是丧葬仪式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每到农闲的隆冬时节,有些村落宣唱宝卷蔚然成风。本文仅对岷州宝卷的文化形态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敦煌变文是唐代文学的新兴文体,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民间文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为文学史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变文直接继承我国诗辞歌赋的优良文学传统,积极借鉴讲唱佛经教义的宗教文学的表现手法,多方吸取民间说唱和绘画、音乐等艺术特点,兼有文学和艺术两方面的特征,为后代说唱文学和戏曲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敦煌变文对凉州宝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凉州宝卷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2006年,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本文就敦煌变文与凉州宝卷的关系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宝卷是唐、五代变文、讲经文演变而成的一种传播宗教的艺术形式。宋元以来,因儒释道三教密切融合,宝卷成为儒释道三教得以延展的重要载体。宣讲宝卷的仪式称为“宣卷”。自明代中末叶始,闽西北已有大量宝卷流传,宝卷与该地区的佛教、道教、民间宗教、宗族社会、地方神明祭祀等深具关联。本文试以田野调查所得之宝卷、图像、教谱等材料为基础,梳理该地区明清以来宝卷流传的实际情形,以及宣卷仪式与广大民间社会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民俗研究》2021,(4):95-109
江南宝卷的历史研究有很多成果,但大多是在吴方言区或者苏州这样的大文化区域视野下进行的,而宝卷的实际生存区域通常不大于市县一级的地方单位。以常熟宝卷为例可以发现,其宣卷活动的历史进程,既有与整个江南宝卷一致的时段分割,也有自己的特点:它在可追溯的近百年历史中,不断进行着宝卷文本的创编工作,甚至到改革开放后再次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创编高峰,许多最具当地特色的神灵宝卷,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历史悠久,皆为近百年内的新创。它凸显了常熟宝卷始终为现实生活具体需求提供信仰服务的一贯传统,这在整个江南宝卷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边缘人 《民俗研究》2001,(2):180-183
宝卷是承袭唐代的佛教俗讲传统,经宋至元末明初,逐渐演变而形成为一种广泛流传于寺院和民间的说唱文学,至清盛极而衰,其内容主要是宣讲佛道经书和劝善故事,也包括了大量世俗内容的民间传说,具有很强的宗教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宝卷的宣讲活动和宝卷的辗转传抄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还在我国一些地区(如江浙和甘肃)盛行。学界一般把宝卷看作是俗文学或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18.
宝卷是敦煌俗文学的分支,广泛流传于我国的西北省份。它是盛行于甘肃河西走廊的地方民间说唱文学艺术,也是一种比较古老而又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通俗文艺,其中尤以河西宝卷最为著名。甘州宝卷是河西宝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前的甘州农村最为流行,影响颇深。甘州宝卷作为一种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娱乐,在民间源远流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9.
陆永峰 《民俗研究》2012,(4):144-152
宝卷可分为宗教宝卷和民间宝卷,其流通则分口头传播和文本传播。明清以来,刊印宝卷逐渐盛行,但宝卷的抄写,特别是民间宝卷的抄写也一直长盛不衰,传世宝卷在版本上以抄本为多。民间宝卷的抄写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它与宝卷的宣演和流布联系密切。而民间宝卷抄写的流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与民间之功德意识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0.
《文献》2018,(6)
宝卷与民间宗教和民间俗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近年文史界学者对宝卷的整理和研究越来越重视。车锡伦编著的《中国宝卷总目》共收中国国内及海外公私藏书机构96家,收藏宝卷1579种,版本5000馀种,但是零落于欧美各国的宝卷仍有遗漏。笔者在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发现一批宝卷,其中不乏珍品。这批宝卷的发现不仅可以窥见其在海外以及东南亚一带的流布、保存和刊行,而且对于民间宗教、民间女性宗教信仰等方面研究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