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词是句子的骨干.由于古今词义变化较大,掌握古汉语常用词是正确理解句意,进行古文今译的首要问题.但是词汇分析,不能代替语法分析.古今语法有许多相同之处,也还有不少不同的地方,特别是古汉语文字简炼,省略较多,语法关系不够明显,这样就容易导致理解错误,译文不够准确.因而必须把词汇分析和语法分析统一起来,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句意,比较准确地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2.
古代文献典籍转译成现代汉语,这是一个使现代人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历史、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捷径.然而开辟捷径确是一顶复杂而艰难的工程.转译不准确,背离古文原意,定会把读者引向历史歧途.因此,古文今译“信”是头等重要的.所谓“信”,就是忠实于原文.  相似文献   

3.
古今汉语不独词义有异同,文法也有同有异.同,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说明我们用来交际的语言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某个地方搬来的;异,是汉语发展变化的结果,说明了我们的民族从未满足已有的语言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事的变迁,一直在不断地对它进行充实、改造、完善、丰富,以至今日.  相似文献   

4.
笔者有幸多次见到过冯玉祥,其中有三次是聆听他的演讲。 第一次是在1936年秋,冯玉祥亲临南京安徽中学向学生演讲(安徽中学20年代校长是陶行知,30年代校长是姚文采),笔者受校长之命,曾持枪担任警卫。第二次是在1938年夏,冯前往武昌军校演讲。第三次是在1942年春,冯去重庆中央训练团演讲。其中在武汉军校的演讲,冯当众贬蒋,语惊四座。 南京被日军侵占后,沦陷地区的撤退人员大都来到这里,其中文化界人士和大、中学生尤为众多。当时军委会决定在武汉设立军校,校名为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一团,简称“战干团”。并在  相似文献   

5.
《说文》作为一部篆文字典,历来备受学者们的推崇,然而,它所随载的古文,由于种种原因,直到近年才真正受到学术上的重视。近年来,大量的战国文字资料的出土,确证了王国维的《说文》古文战国文字说。一些有卓识的学者利用《说文》古文,释读战国文字,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这不仅开拓了学者们的眼界,也使对《说文》古文的研究开展起来。从发表的资料看,近年对《说文》古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字形上,即解释字形结构,纠正讹度字形,事实上,《说文》古文和历代的传抄过程中,不  相似文献   

6.
古诗今译谈     
译文是广大读者通向阅读原著的桥梁。从这个意义来讲,搞好古诗今译的工作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但是,把古代诗歌翻泽成现代诗歌,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从目前翻译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来看,其根本的所在是翻译的方式与方法的问题,本文想就此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古诗的今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的今译是比古散文的今译困难得多的工作。它的难处在于:一、诗歌这一种文学样式有它的特殊语言形式。诗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它虽然遵守语言的一般法则,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它又会有意地破坏这种法则,成为一种变态的语言。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诗的语言和普通语言的关系,就好象盆景的花木和自然的花木的关系。它的生长受到人为的制约,它的形态受到人为的改造,而它的观赏价值正在于这种经制约和  相似文献   

8.
古籍今译,是当今社会赋予古籍整理工作者的历史重任.本文仅就汉赋今译问题略抒己见,希望得到方家师长的批评指教,以期提高古籍今译的整体水平.一、汉赋的基本句式汉赋是一种便于叙事的半诗半文的文体.《释名·释典艺》称:“赋,敷也,敷布其义谓之赋.”挚虞《文章流别论》称:“赋者,敷陈之称,古诗之流也.”钟嵘《诗品·总论》称:“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都指出赋具有叙事状物的特点.正因为这种文  相似文献   

9.
古籍今译,是指把用古代书面语言写的古籍翻译为现代书面语言.这是古籍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内容十分丰富,它包含着我国古代思想、政治、经济、文艺、科技、军事等方面十分宝贵的经验,这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国宝,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财富.对古代典籍加以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建设符合中国历史传  相似文献   

10.
在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大量工作中,与广大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应该算是今注今译,特别是用现代语言翻译艰深古籍的今译工作.关于古籍今译工作,郭沫若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充分估计到了它的重要性,他说:“整理国故的最大目标,是在使有用的古书普及,使多数的人得以接近.”“整理中国的古书,如考证真伪、作有系统的研究、加新式标点、作群书索隐,都是必要的事.但是此外我觉得古文今译一事也不可忽略”.对这个重要观点,他论证说:“古书所用文字与文法与现代已相悬殊,将来通用字数限定或则汉字彻底革命时,则古书虽经考证、研究、标点、索隐,仍只能限于少数博识的学  相似文献   

11.
明代王志坚所编《古文渎编》收录唐宋八大家古文共计1000余篇,是明人编辑唐宋八大家文章的重要版本。《古文渎编》今仅有崇祯年间刻本传世,较为稀见。王志坚推崇唐宋八大家是对嘉靖、隆庆时期空疏学风的强烈批判。全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评点独特,反映出对古代散文发展脉络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2.
朱永民 《神州》2013,(16):55-55
《道德经》是中华民族的国宝。我国几千年来的道德思想的发展无时无刻不是受《道德经》的影响,道德经中蕴含深刻的哲学辩证思想。道德经第十三章荣辱若惊篇章中蕴含的思想对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纸币已于1955年停止流通使用,其文献史料的取得已相当困难。唐平先生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人民币版别研究》①一书中出现伍拾圆冠号〈ⅣⅡⅩ〉<00462074>“红火车大桥”的票券时,即在这种档案资料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引发对该票真假认定的极大争议。以下笔者仅就相关杂志、书籍配合实物资料佐证,归纳出部分“补号券”的个人心得,以供各界同好交流和参考。纸币的印制过程,基本上是经过:纸币设计→母版雕刻→制作印版→印刷→套印号码→检查大张→裁成小张→抽出残次券,补入合格券→清点数量→包装封箱→…  相似文献   

14.
被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司马迁写《史记》,在语言的运用上,很大的特点是力求通俗,采用口语入史。《陈涉世家》写陈涉老友来访,看到宫殿豪华,惊讶地说:“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张丞相传》写周昌口吃:“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一个用的是乡下人的土语,一个是口吃,描写得神态逼真,维妙维肖,都是典型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在引用古代文献时,也有其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古奥难懂的古文,译为明白通俗的今语。《尚书》是中国最古的史籍,文字晦涩  相似文献   

15.
河间古文、孔壁古文和中秘古文,是汉代古文经籍流传三个重要环节,三者关系不明,汉代古文经籍流传和学术不明。河间王国学举六艺,二十六年间,学者云集,天下古文尽在河间。孔安国亦游学献书河间,是析清古文经籍流传的关键。孔安国与河间有着很深的学术渊源,河间在中央极大压力下,部分古文珍本由安国收藏,后由安国家人献于朝廷充入秘府,遂为中秘古文。  相似文献   

16.
晚唐诗人曹邺,字邺之,桂州阳朔(今广西桂林市阳朔县)人。其行年事迹,由于文献不足,已不可详考,只能略推大概。北大中文系55级《中国文学史》定曹邺的生卒年为816-875(?)。曹邺于宣宗大中四年(850)考取进士,他在《成名后谢恩门》诗中说:“一辞桂岭猿,九泣东门月。”连续考了十年在三十四五岁时才进士及第,于是有“幽兰生晚”之叹。将其生年定为公元816年,是大致可信的。至于定其卒年为875(?),则似嫌过早。得到曹邺奖掖的郑谷在《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中说:“贤人知止足,中岁便归休。”这里的“中…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出现的“古籍今译热”,可喜乎?可忧乎?众说不一.尤其是对于《资治通鉴》等大部头的名著全译,持有不同看法.一说《资治通鉴》全译值得赞扬;一说“全译”不可取.怎样正确看待古籍“全译”呢?我认为,那种完全否定“全译”的意见,是片面的,很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古籍整理工作中,我们所说的“今译”,就是指的“选译”和“全译”这两种主要形式.古籍今译,是“选译”还是“全译”,或者在今译时再结合校  相似文献   

18.
王加娟 《神州》2011,(20):17
古代文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闪耀的宝珠之一,是过去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积淀,曾经、正在并将长期慰藉着代代国人的精神世界。而语文学习则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文学的重要途径,是当前提高语文素  相似文献   

19.
李伟 《神州》2013,(2):105-105
经过一番筛选,我选择了多媒体播放音画视频资料。在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中国古代四大名楼:蓬莱阁,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尤其当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滕王阁的宏伟气势之后。很想进一步了解他和王勃的故事,同时,随着画面的变换,《滕王阁诗》《滕王阁序》终于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名家浑厚的配乐朗诵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既直观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地建筑文化,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古文的优雅神韵。学生们情不自禁的跟着名家也朗诵起来,一反原先对古文的排斥和抵触态度。  相似文献   

20.
王加娟 《神州》2011,(9):17-17
古代文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闪耀的宝珠之一,是过去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积淀,曾经、正在并将长期慰藉着代代国人的精神世界。而语文学习则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文学的重要途径,是当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平台。是丰富国人精神内涵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