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潮》1999,(2)
毛泽东一生中只出过两次国,一次是去莫斯科,另一次还是去莫斯科。第一次去莫斯科的经历,他终生难忘。他自己就讲过不下四五次,但每次讲的内容又都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2.
红场情怀     
正在莫斯科的中心,有一座广场——红场。在俄语中,"红色的"含有"美丽"之意,因此,红场应该就是美丽的广场。红场面积虽然仅有9.1万平方米,是天安门广场的五分之一,但其国际知名度却一点也不逊于天安门广场。旅行团的车子停在了红场北面的入口外面。下了车,眼前突然一亮,一座青铜雕像映入我的眼帘。这个人身着军装,胸前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勋章。他的军帽压得很低,让我难以看清他的"庐山真面目"。他紧闭双唇,神态严峻,下半个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胯下的战马体态健壮,前蹄  相似文献   

3.
当俄罗斯的"超级炸弹"——"炸弹之父"从天而降时,就连它的总设计师尤里·博连科都没料到,它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那么多关注。"炸弹之父"初次亮相9月11日晚,莫斯科郊外的俄罗斯国防部武器研究所——第30中央研究所的食堂内,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向大厅中央的电视屏幕。电视台正在播出一条重磅新闻:俄军成功试爆了当今世界威力最大的常规炸弹——"炸弹之父"!  相似文献   

4.
陈铁健 《百年潮》2005,(3):74-80
鲍罗廷的得力助手 (续上期)国共合作大潮中,国民党内始终有一股反苏反共的暗流.国民党改组虽由孙中山主持,但实际指挥者是来自莫斯科的鲍罗廷.用鲍氏1924年2月在<鲍罗廷的札记和通报>中所说的话,俄国人对孙中山的策略是"利用":"利用他的左倾,利用他的威信,利用他建党的愿望",以引导国民党走上俄国人所满意的"真正的国民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5.
在莫斯科郊外列宁山下的新圣母公墓是果戈里、屠格涅夫、斯维特拉耶布尔加宁、赫鲁晓夫等俄国和前苏联历史上名人的归宿地他们受到络绎不绝来此光顾的人们的瞻仰和悼念但这里也孤独地躺着一位中国人他,曾是中共最高领导人在中共党史上"显赫一时"但如今已差不多为人们所淡忘难得有人到他的墓前光顾,陪伴他的只有冷清和寂寞他就是王明,即陈绍禹  相似文献   

6.
马保奉 《百年潮》2013,(2):49-51
我和王幼平同在外交部工作,因他长期在国外,一直无缘见面。直到1979年,他从莫斯科回国担任副部长,我作为礼宾司干部,才有机会看到他、同他接触。但是,对这位"将军大使"的传奇经历是早有耳闻。随着之后的接触,对他的为官为人也越来越钦佩。  相似文献   

7.
<正>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不坐莫斯科地铁,等于没到莫斯科"。莫斯科地铁是俄罗斯人的骄傲,它不仅是莫斯科人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155个地铁站名,还是在莫斯科市寻找方向坐标的重要标志。据说从地铁诞生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一大"会场突然遭到法租界巡捕搜查的原因,过去党史界、学术界经过研究一致认为:问题出在出席中共"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身上。因为马林是荷兰人,曾在荷属爪哇从事革命活动而被当局驱逐出境,一些帝国主义国家都知道马林是一个从事共产主义活动的革命党人,对他的行踪特别注意。当马林奉命离开莫斯科来上海,途经维也纳向奥地利政府当局领取来中国的签证时,就被拘留六天,后来在朋友和律师的帮助下才获释,  相似文献   

9.
"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出名十五分钟。"——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亲笔回忆录栩栩如生地重绘了一个伟大的时代。——马丁·斯科塞斯引人入胜的绝佳电话八卦,让人发笑,又充满洞见。——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波普艺术,迷幻药,鲍勃·迪伦,地下电影制作——20世纪60年代,一场文化风暴以纽约为中心爆发开来,横扫了整个西方世界,当时处于这场风暴之眼的人便是安迪·沃霍尔。他的工作室,那个以"工厂"之名为人所知的曼哈顿敞间,正是整个60年代文化圈的枢纽。在这里,他不仅创作出了定义波普  相似文献   

10.
1925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莫斯科开办了一所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简称莫斯科中大或孙大,学校主要任务是帮助中国培养革命干部。1925年下半年和1926年冬,先后有两批中国学生(共七百多人)赴莫斯科  相似文献   

11.
《文史月刊》2013,(5):14-20
为了梦想去打仗——意大利挑起二战,是因为墨索里尼渴望实现他恢复大罗马帝国的梦想。这场战争,说白了,就他一个人想打,对其他人来说,都是浮云。一、墨索里尼退学之后,给世界留了一句豪言壮语:"我要让这个世界因我而颤抖。"  相似文献   

12.
1941年的6月14、16、17和18日,莫斯科连续接到几份高级情报。情报提供了德军"巴巴罗萨"计划的详细情况,其中包括进攻的日期,以及德国三个方面军坦克的精确数量,甚至连集团军高级将领的姓名都完整无缺。这些情报详尽到令苏联人不敢相信的程度,情报的提供者是一个叫勒斯勒的德国人。对很多人来说,鲁道夫·勒斯勒的名字是陌生的。这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同盟国的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传奇间谍,始终都游离在公众的视线边缘。尽管近年来不断有关于他的资料被披露出来,但在史学家眼中,勒斯勒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3.
波普主义     
<正>"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出名十五分钟。"——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亲笔回忆录栩栩如生地重绘了一个伟大的时代。——马丁·斯科塞斯引人入胜的绝佳电话八卦,让人发笑,又充满洞见。——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波普艺术,迷幻药,鲍勃·迪伦,地下电影制作——20世纪60年代,一场文化风暴以纽约为中心爆发开来,横扫了整个西方世界,当时处于这场风暴之眼的人便是安迪·沃霍尔。他的工作室,那个以"工厂"之名为人所知的曼哈顿敞间,正是整个60年代文化圈的枢纽。在这里,他不仅创作出了定义波普  相似文献   

14.
声音     
《神州》2012,(10):10
"很多知识分子玩微博成了‘碎嘴子’。"——著名作家梁晓声日前就新书《郁闷的中国人》接受媒体采访。他表示,现在很多知识分子,为了增加粉丝和引起社会关注,经常弄些没常识、耸人听闻的东西。在人人都有"话筒"的情况下,很多人每天都像"碎嘴子"一样,什么事都发表态度,什么事都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民族对小木屋情有独钟。小木屋在俄罗斯被称为"古俄罗斯木结构建筑",它不仅是传统民居,也是俄罗斯民族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156年,尤里·多戈尔鲁基大公在莫斯科河畔建起了一座木头城堡——克里姆林宫,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直到19世纪初,莫斯科2/3的住宅仍然是小木屋。1812年,拿破仑占领莫斯科时,拼死抗争的俄罗斯人一把大火毁灭了自己的城市,最终也将法军赶走。今天,在俄罗斯中小城镇,特别是农村,古朴的小木屋依然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16.
书与人     
《本雅明——一个友谊的故事》本雅明的作品以晦涩著称,但是他的书以及与他相关的书在中国已经出版了七八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最好读的是《莫斯科日记》。《莫斯科日记》真实地记  相似文献   

17.
尽管"中国热"在俄罗斯已持续多年,两国的贸易额也屡创纪录,然而在许多俄罗斯人眼中,中国仍是"蛮荒"、"落后"、"威胁"……而提起俄罗斯,许多中国人能想到的也总是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如何让俄中两国人民都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对方?梅德韦杰夫胸中有一套方案。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21,(10)
正几净闲临宝晋帖窗明静展游春图这一对楹联,是伯驹兄八十岁生日我送的礼物。因为当时他通知朋友们在莫斯科餐厅聚餐,不收礼。如果要送,所谓"秀才人情纸半张"是欢迎的,我们那一次真的做到了"纸半张"。联的下款是"朱家撰,许姬传书",当不是一人只沾半张纸么?那天酒席筵前,  相似文献   

19.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将军的这首《囚歌》,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殊不知,他的原诗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这正是他对当时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我们从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获得一份珍贵资料。那是一张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办公室会客记录单,上面详细记录着当年苏共领袖斯大林等人接见中国同志的情况,其中就包括我的父亲滕代远。奉命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七大"滕代远(1904—1974),湖南省麻阳县人,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7年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