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周襄王,姓姬,名郑,周惠王之子,东周第六位君主,在位时期,天子势衰,无力号令天下;诸侯争霸,礼乐征伐出自侯伯。诸侯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互相征伐,而周王室不能制止,被后人称为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在此时兴起,其实际权力已经凌驾于周王室之上,周襄王虽然心中愤懑,但也只能听之任之。因为周襄王一生都被自己的亲弟弟所困扰,祸起萧墙,王室内讧,根本无力与大国诸侯一争长短,反而还要借  相似文献   

2.
《文史天地》2013,(7):93-93
《春秋·公羊传》说:“天子嫁女平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意思是,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婚的,而是请和自己同姓的诸侯作为长辈主婚。诸侯的最高爵位是“公”,故而天子女儿就有了个称号——公主。在先秦时代,可被称为公主的并不限于天子的女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迎娶公主叫‘尚’)魏公主。”可见,诸侯之女也称公主。先秦诸侯女儿也称“君主”,如《史记·六国年表》说:秦“初以君主妻河”。《索隐》解释说:“君主,犹公主也。”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北宋皇城内用于朝会仪式和君主听政的六座主要宫殿做了一番厘清与考辨,包括六殿的位置、名称沿革、核心功能的分合调整等情况。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商周两代,是使用青铜器和铸造青铜器极盛的时期,青铜器在当时是宗庙中的祭器,或者是朝会歃盟大典礼时的用具,还有的是诸侯们嫁女时的媵器(约如后世赔嫁的嫁妆)及陵冡中的殉葬物等。这些青铜器与我国历史、古文字、古冶金业、古工艺美术均有相当的联系,它是历史科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宋代起,人们就开始利用青铜器上的铭文研究祖国的古代文字,  相似文献   

5.
话说明堂     
话说明堂杨明扬所谓"明堂",是指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古乐府《木兰诗》就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之句。《大戴礼》中说:"明堂者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明诸侯之尊卑也...  相似文献   

6.
宋代的朝会,包含朝参与听政两个主要部分。朝参,是文武百官日常拜见君主的一套礼仪活动。神宗朝推行的朝参改革,一方面扭转了北宋前期朝参制度中虚实交叠的错综局面,有效缓解了糅合正衙朝见的旧体制与内殿起居的新趋向所带来的诸多弊病;另一方面,也奠定了元丰以后至南宋时期四等朝参的基本格局。元丰官制改革是朝参改革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基于等级体系所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元丰以后,等级安排以注入职掌的职事官为重心的趋势更为明显,朝参的务实性也得以增强。徽宗时期以编修礼典为契机,对朝参制度做了一定的调整,如进一步整合内廷与外朝的朝参形式、更改六参的频度等,这些变化也影响到南渡以后朝参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代家臣制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家臣的设置及其职责家臣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其文曰:“公臣不足,取于家臣。”“家”,在西周春秋时期主要指卿大夫家,是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在地方上的政权机构。臣,是君主时代的官吏。家臣特指西周春秋时期卿大夫家内管理家族和采邑内部事务的官吏。(一)西周时期家臣的设置及其职责武王克商以后,周王朝面对新征服的广大领土,只能采取分封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分封制的重要内容是“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天子封建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其实,并非仅诸侯分封卿大夫,周王也分封卿大夫。西周初期,周王室在王畿外…  相似文献   

8.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大家都不陌生,他在当上国君前曾经到处流亡。当时,各国诸侯家族的重要人物,相互提供“政治避难”是家常便饭,因为保不齐哪天人家东山再起。按当时的“国际惯例”,对流亡来的贵公子通常会以礼相待,但各国君主的人品修养不一样,态度自然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9.
君主第一难     
锐圆 《文史月刊》2010,(9):29-30
<正>赵简子是著名的《赵氏孤儿》里孤儿赵武的孙子,在寓言《东郭先生》里,那只忘恩负义的狼,就是赵简子追杀的猎物,让东郭先生一时怜悯给救了。选择接班人是中国君主们最头疼的一件事,只有一个儿子还好说,好坏就是他了,儿子一多,麻烦就大了,再英明的君主,也会变得IQ极低,毫无章法。  相似文献   

10.
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成功,登上皇位。第一次例行朝会时,朱棣要求建文朝的旧臣们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封建制形成的时期。随着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的发展。这直接带来两个结果:一是争夺土地的斗争日益激烈;二是剥削方式的新变化。政治形势上,君主集权化双线双层发展着,周天子式微,诸侯、卿大夫势力崛起,  相似文献   

12.
关于"共和行政",《史记》和《竹书纪年》等的说法即有歧异,对此,古今学者已有诸多论辩。最近公布的清华简《系年》,其所载与前二者有同亦有异,这为我们重新检讨学术史上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据清华简《系年》所载,所谓周厉王之放逐,主要是周王室所直辖区人(包括各级官吏、内诸侯以及国人),而外诸侯实际上并未参与此事;但由于周厉王施政之暴虐,外诸侯也开始不朝王;而周厉王就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流放的。所谓"共和行政"实际上是周、召二公与共伯和的联合执政,前者代表内诸侯势力,后者则代表外诸侯势力;此事件本质上是内、外诸侯争夺王权的第一次较量。  相似文献   

13.
古埃及是一个典型的中央集权君主制国家,君主们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下层民众都视君主为神明降世,而在很多流传下来的文献中也记载了这一现象,特别是在古代埃及书吏学校中的"教科书"——教谕文献中,更是将这一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期,我国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从边防线开始,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通往京城。烽火台里装满柴草,遇到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就马上派兵来抵抗敌人。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曾记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幽王带领年轻美貌从无笑容的宠妃褒姒来到桥东的城楼上。为逗引褒姒笑一笑,命人上  相似文献   

15.
西周王巡活动反映了早期王权运作的特点。周王常行至畿内大贵族的宫庙,对隶属于大族的小宗宗子或师氏等中下级贵族加以册命赏赐,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宗法势力,形成王与大小贵族权力相维的体制。周王频繁巡行于西周多座都邑之间并处理政务,弥补了早期交通条件及管理手段的不足,同时亦是对都邑内贵族势力的制衡。周王亦常巡至畿外,裁决涉及地方族邦的诉讼,召集邦君、诸侯举行宴饮、大射等活动,借此拓展王权的影响及考察诸侯是否忠顺等。春秋以后随着统治制度的完善,君主频繁巡行失去了必要性,巡游逐渐被视为君权任性的表现,开始受到某些道德原则或制度的约束,儒家所提倡的巡守之制正是针对早期王巡活动所做的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16.
正大家都知道,"陛下"一词是臣子对君主的称呼,自秦以后只用来称呼皇帝一人。其实,"陛下"中的"陛"即指由台榭下段通向台顶的台阶。"陛"有时是土筑,有时是木构,有时还有花哨的形式,如"飞陛"。又因为古代只有王或者诸侯有资格建造台榭作为自己的居所,久而久之,"陛"就特指君主宫殿的台阶。那么,为什么"陛下"一词由一个建筑构件,变成了一种尊称呢?因为在古代,这条通  相似文献   

17.
古人认为山为神灵傧居之所,川则通达于山之涂,大邑国都是承天命之处,而天子则以事神祭祀恪谨天命为主任,为本职,“国必依山川”说的正是大邑国都依山傍水,以便于君主上通于神明,以神道政教天下。学者们以经济原因解之,以今度古之论也。  相似文献   

18.
土贡,即"任土作贡",作为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是指地方政府无偿地向君主和中央进献的土特产、珍宝等物。土贡制度源于夏代,当时贡赋不分,直到汉代,土贡才从赋税中分离出来。经历代之发展演变,到明代已经更加具体、完备。目前土贡制度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对于明代土贡制度的研究尤为薄弱。  相似文献   

19.
宋代《三朝宝训》篇目考许振兴“宝训”是宋代官方记载君主嘉言善行和治国经验的一种崭新史书体裁,也是嗣位君主在经筵讲读时学习祖宗事绩的一种创新帝王学教材。可惜,两宋先后编纂的十多种“宝训”,今已无一完帙传世,这便在客观条件上为学者们的研究增添了不少困难,...  相似文献   

20.
赖晨 《文史月刊》2012,(4):26-27
湘军兴起以来,各路带兵将领在短短几年间,迅速致富,满载而归。只有左宗棠,不仅一钱不苟取,就连朝廷的犒劳赏赐,也全部分给了将士们,将士们都对左宗棠心悦诚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