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乾隆。通高31.5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9厘米尊撇口,长颈,颈两侧凸饰双螭龙耳,丰肩,圆腹,束胫,圈足外撇。盖面隆起,上饰宝珠钮。通体以斗彩描金为饰。口沿饰如意云纹,肩部绘莲瓣纹,颈与胫部均  相似文献   

2.
赵磊 《收藏家》2011,(7):74-76
天津市文物公司艺林阁旧藏一件青花花鸟纹竹节耳盖碗尊(图1、2),器型硕大雄伟,颇富气势。此尊口径25.5、足径25.5、高56.8厘米,胎体极厚,整器重量足有24公斤之多。撇口,粗颈,颈两侧置对称的竹节状双耳,溜肩硬折,弧腹至胫,外撇圈足。  相似文献   

3.
一唐三彩釉陶制品,从生活用具到供观赏的工艺品,种类繁多。目前所见唐三彩器物中,生活用具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主要有以下三类: 1、属于贮盛器具类,形体较大。尊,常见双螭柄尊和人形尊两种。双螭柄尊器形比较高大,一般高在33—47.5厘米  相似文献   

4.
周原出土的原始青瓷器扶风县北吕、杨家堡和周原其它区域内,曾屡屡发现西周原始瓷器,器形有豆、簋、尊、罐等,有些已作过介绍。现将召陈遗址出土的原始瓷器介绍如下:一、四耳青瓷尊(80FCTG 1∶13)高17.5、口径22.5、腹深14.5厘米。圆唇,侈口,束颈,折肩,圈足,桥形耳。胎质青  相似文献   

5.
江苏盱眙县观音寺乡村民在淘挖水井时发现宋代影青双螭高足杯(图一)。该杯通高9厘米,足高26厘米,口径8厘米。芒口,深腹,喇叭形足,双耳为塑贴双螭。 螭首略高于杯口,螭口衔杯口沿,螭目圆瞪,螭躬曲,四足紧贴有力。胎质洁白细腻,釉色 青中闪白,白中泛青,釉质清澈似湖水,莹润如玉,杯口和双螭顶端呈酱黄色。造型奇妙, 设计独具匠心,为宋代瓷器中的珍品。盱眙出土宋代影青双螭高足杯@谢元安$江苏盱眙县博物馆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博物馆于1984年10月收购到一件螭盖三足石砚,原收藏者称系天水市隗嚣宫遗址出土。有关专家鉴定为汉砚。螭盖三足石砚通高12.5、直径13.5厘米。砚盖雕作双螭盘绕。双螭有耳,互咬对方颈部,颈下透雕成孔,前右足斜立外向,前左足曲跪,中腰盘转,后二足匍伏。盖四周斜面阴刻二虎和斜平行线纹。盖曲凹处还遗留有朱红色的痕迹。砚身通高5厘米,砚面平坦,周边略低,正与盖部吻合。砚面部尚留有墨迹。底下三足鼎立,足正面各阳刻熊  相似文献   

7.
孙明 《四川文物》2021,(2):38-45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三角形加强筋技术主要用于觚、尊、簋、卣、壶、瓿、盘等圈足器的底部与圈足连接处,纵向延伸,上端较粗,承接铜器外底,下端向下延伸逐渐变细,多为等距或对称分布。加强筋的大小、数量多少的设置,根据器形因器而异,铜觚器体修长,圈足较高,加强筋多为2条或4条,纵向延伸较长,而铜簋、方彝等,底部面积较大,圈足粗矮,加强筋数量相对较多,纵向延伸较短。三角形加强筋技术起源于商代早期郑州商城陶鼎、铜鼎鼎耳与口沿连接处采用的加强筋技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比较盛行,延用至春秋早期。商代晚期圈足铜器上使用较多,但又不仅限于圈足器,部分带鋬器,如爵、斝等,鋬的两端与鋬下腹壁连接处也有发现。其功能在于防止铸件连接处因凝固收缩的应力作用而出现裂纹,强化圈足器器底与圈足之间连接。  相似文献   

8.
赵磊 《收藏家》2011,(4):77-79
青花五彩螭龙纹碗,口径18.6、足径7.6、高8.1厘米。敞口,弧腹,圈足,口沿呈八曲花瓣状并施以一圈酱釉。  相似文献   

9.
康熙青花鹤鹿同春纹花觚余捷,石娜河北省文物商店收藏有一件清代康熙青花鹤鹿同春纹花触。通高55、口径20厘米。花觚侈口外撇,长颈,鼓腹,底部为二层台式圈足。造型端庄古朴,线条转折自然流畅。因其口颈外撇呈凤尾状,又俗称"凤尾尊"。胎体坚致细腻,通体施粉白...  相似文献   

10.
王作姜氏簋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王作姜氏铜簋,通高24.3、口径20厘米。重5.2公斤。簋器体弇口,有盖。盖沿方折,带圈形捉手。器身两兽首形耳,兽首伏贴,下有方形垂珥。圈足下附三兽首小足,足尖呈爪形。盖缘和器口下均饰带目窃曲纹,盖顶和器腹饰瓦棱纹,圈足饰斜角窃曲纹(彩版柒:2;图一)。器底和盖内有相同的铭文2行6字“王乍(作)姜氏(阝尊)(尊)(?)。”(图二) 这件工作姜氏簋,为西周王室之器。它的形制、纹饰和铭文,均与1974年初陕西周至  相似文献   

11.
1972年,在襄樊市境内收集两件重要的青铜器。一件为铜罍,出土于随州市,具体地点不明。此器胎壁厚实,器形瘦高。为小口,颈较长、宽肩、腹微鼓、下腹内收、圈足、圈足外侈。肩部有两个对称的兽形耳,并衔环。下腹近底部还有两个对称的龙首形耳。颈部饰两道细凸纹纹,肩部有六个圆饼饰,饼饰上刻圆圈纹和卷云纹。肩、腹之间有一道凹槽。腹和圈足均素面。口径18、腹径34.2、底径19、通高42.5厘米(图:1)。  相似文献   

12.
《陶雅》中说:“世界之瓷,吾华之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青花万“寿”纹大尊就是一件素负盛名的康熙育花瓷精美之作,它是融书法与陶瓷艺术为一体的典范.该尊高77、口径38、足径28、最大肩围150厘米.口微撇,方唇,唇外近直,颈较短.溜肩,肩以下向内斜收,足部圆鼓凸起一圈,斜削式微浅宽圈足,砂底.除两道接痕在器内外有明显手感外,  相似文献   

13.
杨鑫  李栋 《文物世界》2013,(1):19-21
山东博物馆收藏青铜颂簋一件,通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器身圆形,盖顶部有圆形捉手,腹微鼓略下垂,子母口,腹两侧有一对兽首形耳,下有垂珥,圈足稍外撇,下有三个兽面象鼻形小足。盖、器口沿处各饰八组窃曲纹,盖顶捉手内饰卷体龙纹,捉手下与腹中下部各饰三周和六周瓦纹,圈足饰垂鳞纹。  相似文献   

14.
<正>青花龙纹双螭耳四方壶目前市面上比较少见是一种皇家和官家所用器形,平民几乎很难见到。此件青花龙纹双螭耳扁壶器形端庄,流传至今品相完好,青花龙纹栩栩如生有一种杀气,周围的缠枝花卉画工完美,青花发色属于混合料发色纯正,扁壶整个器身的白釉晶莹剔透,壶的双肩两遍各有两个堆塑螭龙,螭龙龙嘴相对着扁壶的壶口。  相似文献   

15.
《文史月刊》2010,(2):F0003-F0003
炉仿古铜器造型,扁圆式,圈足。足下承以三兽足。炉身两侧置对称螭耳。通体施白釉。肩部刻朵花纹一周。炉身凸起弦纹数道。圈足外墙刻覆蕉叶纹一周。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78,(5)
1952年前后,新乡市博物馆先后从安阳、辉县收集到七件青铜器,铭文完全一致,皆为"妇(?)(聑奜)",经故宫博物院唐兰先生鉴定为一组铜器。七件器为:鼎一、卣一、尊一、簋一、角一、爵二。现分别介绍于后。鼎:通耳高23、耳高3.7、口径18.4厘米,重2320克。深腹,圜底,直耳,柱足。两耳和足不在一条垂直线上。铭文位于口沿内壁下。颈部饰兽面纹,以雷纹为地,器底有方格状铸痕(图八、九)。  相似文献   

17.
王伟 《文物》1997,(10)
鼎 1件。敛口,口沿立双耳,鼓腹,腹壁外至近足部下垂,三柱形足。腹部饰兽面纹,间以圆涡纹,云雷纹衬底。通高26、口径20、腹深15厘米(图一)。簋 2件。1件侈口,厚圆唇,鼓腹微下垂,双兽首形耳,耳下有珥,圈足直缘外撇。腹部饰夔龙组成的饕饕纹,云雷纹衬底。圈足饰夔龙纹。通高14.6、口径18.5、底径14.3厘  相似文献   

18.
保利艺术博物馆入藏的应国■簋,保存较好,器盖具全。通高22.6、口径18厘米,重4公斤。器身斜直壁,下腹外鼓。兽形双耳,有垂珥。圈足,附三个兽首形矮足。盖顶隆起,中间有捉手,捉手两侧各一长方形镂孔。盖缘和器口缘饰回首长尾鸟纹,间饰两个高浮雕兽首。圈足饰三角云纹(彩版柒:1;图一)。整个造型颇像战国秦汉时期的奁形尊,十分特别。盖内和器内底有相同铭文6行,57字(图二)。铭文为: 隹(惟)王十又一月初吉丁亥, 王才(在)姑。王弗望(忘)(?)(应)公室  相似文献   

19.
杨鑫  李栋 《收藏家》2012,(12):73-75
山东博物馆收藏青铜颂簋一件,通高30.1、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器身圆形,盖顶部有圆形捉手,腹微鼓略下垂,子母口,腹两侧有一对兽首形耳,下有垂珥,圈足稍外撇,下有三个兽面象鼻形小足。盖、器口沿处各饰八组窃曲纹,盖顶捉手内饰卷体龙纹,捉手下与腹中下部各饰三周和六周瓦纹,圈足饰垂鳞纹。  相似文献   

20.
保尊     
保尊是一件极为珍贵的西周青礼器。高24.5、口径18.5、腹围42.5厘米,重2.3公斤。1948年洛阳市出土,现存河南省博物馆。器体呈圆形,略显四角。侈口,圈足。腹饰以云雷纹作地的两组饕餮纹。圈足内壁铸铭文八行四十六字,与上海博物馆所藏保卣同铭: 乙卯王令保及殷东或(国)五侯(彳止)(徙)兄(贶)六品蔑历于保易(赐)宾用乍(作) 文父癸宗宝(阝尊)(尊) 彝(彳冓)(遘)于四方(合辶)(会)王大祀祐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