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淑良 《沧桑》2012,(1):53-55
宗族对晋国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栾氏出自靖侯庶孙栾宾的后代,为晋国的旧公族,但家世并没有占多大的优势。自献公实行"无公族"制度后,异姓大夫凭借才能崛起。栾氏也凭借功劳开始登上晋国的政治舞台上并有所贡献。特别是作为晋国的执政卿,对晋国景、厉、悼三代的发展尤为重要,但后来又成为卿族兼并斗争的第一个牺牲品。本文从栾氏家族世系和在晋国政治上的掌握政权情况入手,通过其政治地位的浮沉来探讨其家族的发展兴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积淀厚重、传承悠久的优秀文化,是晋国赖以称霸的精神之源。晋国文化以其敢担当、重民本、尚大义、求变革的鲜明特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引领着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且因变迁而出新,随发展而演进,长期屹立于中华文化的高地,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干,至今仍然为山西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3.
随着晋景公迁都新田,晋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田时期。新田作为晋国后期都城,自景公十五年(前585)迁都至晋静公二年(前376)三家灭晋而“晋绝不祀”,历经十三世国君209年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晋国化即称作“新田化”。新田时期连结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属于春秋和战国相交的过渡期,因而在春秋战国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意义;这种转折意义直接规定了新田化的发展格局,也集中突现出新田化的内涵特质。  相似文献   

4.
晋国从受封之时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小国发展为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五霸之一。其中除了政治人文因素之外,自然环境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正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晋景公迁都新田以前,即公元前585年之前,晋都一带的自然环境对晋国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阎海燕 《沧桑》2010,(1):86-87
晋国从受封之时“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小国发展为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五霸之一。其中除了政治人文因素之外,自然环境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正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晋景公迁都新田以前,即公元前585年之前,晋都一带的自然环境对晋国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晋国通史》是一部记述自西周初大火之年(前1039)周成王封其同母弟叔虞于古唐国起,至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静公被贬绝祀的663年的国别通史。全书计150余万字,共三十三章,分别记述了晋国各色人物240多个;晋国所处自然地理环境和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城市及其发展和特点;晋国社会阶级结构和各阶层生活状况及变化;晋国的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和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军事、政治、法律、外交以及丧葬等各种制度,晋国国内的族别及处理族别关系的方针政策;晋国地理、  相似文献   

7.
任晓晶 《沧桑》2009,(1):9-10
春秋时期,晋国与戎狄交往十分密切。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互相交流,促使戎狄华夏化,同时,华夏族的晋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多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使戎狄最终融入了晋国版图,对晋国以后的政局演进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周初年,周成王平叛唐人叛乱,封其弟叔虞于故唐地,是为晋国始封地。传世文献及史学界有关晋国始封地众说纷纭;近年来天马-曲村遗址、横水墓地等考古成果、□公簋铭文的面世,为厘清晋国始封地提供了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9.
乔峰 《黑龙江史志》2013,(20):47-49
春秋时期,晋国与白狄交往十分密切。双方之间既有战争,也有联盟,还有姻亲关系。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互相交流,这种多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使白狄最终融入了晋国版图,促使戎狄华夏化,华夏戎狄化。  相似文献   

10.
岳淼 《沧桑》2012,(1):56-58
春秋时期的晋国可以说是辉煌的。晋国能够称霸长达百年,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卓越的外交手段,适时运用"战""和"外交方式。史上著名的"吕相绝秦""巫臣使吴""魏绛和戎"正是这两大方式的典型代表。外交方式的适时应用也使得晋国逐渐由原来的"方百里"小国变为后来称霸百年的大国。  相似文献   

11.
王春红 《沧桑》2012,(1):19-21
狐氏宗族从晋献公时进入晋国,狐突被献公任命为太子申生的御戎,其子狐毛、狐偃跟随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并帮助重耳成为晋君,回国后被晋文公重耳重用,为晋国的霸业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狐偃死后,其子孙并无大的建树,狐氏势力逐渐衰落。公元前621年,贾季奔狄后,狐氏宗族彻底淡出晋国的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2.
<正>晋国自西周初年叔虞封唐建立到晋静公迁为庶人而灭亡,大约经历了600余年的历史。随着地域文化研究的兴起,晋国史和晋文化研究日益受到学界重视,成果频出。由于篇幅限制,仅将文献研究状况略述如下,考古方面的成果容另文介绍。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研究春秋列国中,晋国在政治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也是其能够称霸一个半世纪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学者们试图把晋国政治中一些优于他国的方面作为切人点进行研  相似文献   

13.
陕劲松 《沧桑》2010,(6):108-110
春秋时期,晋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戎狄民族由于力量的此消彼长,双方时常发生冲突。在晋国称霸中原的过程中,北方的戎狄部族成为晋国在处理外交关系时必须重视的关键对象。晋献公的"启土"和晋悼公的"和戎"虽然是晋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完全相反的政策,但是在晋国开拓领土的根本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就二者比较而言,"和戎"政策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正>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马保春副教授撰著的《晋国地名考》一书,2010年4月已由学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既是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晋西南涑汾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的历史地理研究(编号40271031)"的研究成果之一,同时亦为首都师范大学史学丛书之一种。《晋国地名考》原为马保春博士已版大作《晋国历史地理研究》的附录部分,当时因  相似文献   

15.
<正>在春秋众多诸侯国中,晋国是十分特殊的。晋国自封虞封唐起立国,到三家分晋,享国六百多年。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晋国经历了南征北战、外侮内乱,逐渐建立起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晋献公鉴于曲沃代翼的历史教训,以及国内桓庄二族的现实威胁,采用大夫士蒍的计策,诛灭群公子,同时将自己的儿子驱逐出国,使晋国成为了一个内无公族的国家。  相似文献   

16.
晋国之脉     
诞生在山西南部古河东大地的晋国,始终赓续中华先祖尧舜禹的英雄血脉,走过波澜壮阔的640余年历史进程,创造了称霸中原150余年的辉煌功业,由立国之初的"方百里",发展成为囊括整个山西、并延展到河北、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几乎是中原地区从西周末期到春秋时期的唯一大国,对推进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郭智勇 《沧桑》2013,(5):46-48,59
公元前11世纪初,周成王的同母兄弟叔虞受封唐国故地,其子燮父继位后,改唐为晋,发晋国600年历史之端。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对晋国和晋文化的探索及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主要体现在天马一曲村遗址和侯马晋都新田遗址以及太原晋国赵卿墓的发现和发掘,其发掘成果向世人展示了晋国从甸服偏侯起家而跻身中原霸主,继而日暮西山土崩瓦解的一部晋国历史。  相似文献   

18.
正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西土丢失,实力大损,此后王室衰微,诸侯争雄,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先后称雄一时,史称"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这些号令天下的方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表面上尊崇周王室,实质上则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弱小封国,代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事实上的华夏领袖。但是五霸之国,齐国居于东方,秦国居于西方,楚国居于南方,真正位于中原地区的只有晋国和宋国。而宋国由于实力有限,一度为楚国所挫,所以宋襄公的霸主之名水分很大。晋国  相似文献   

19.
晋国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中少见的国内没有公族而主要依靠异姓贵族统治的国家。在晋国几百年的历史中,曾经先后出现过十几个世家,但大部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最后只剩下韩赵魏三家。晋国这些世家的兴衰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需要我们仔细思考。  相似文献   

20.
贾建华 《沧桑》2009,(3):5-7
晋国纵贯西周和春秋两个时期,其婚姻形态如同姓不婚制、同姓婚制、媵婚制、丞热婚制和“通”等,宗法色彩和政治色彩特别浓厚,既保留了许多原始的婚俗遗存,又形成了晋国在婚姻形态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