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对鸟纹的表现方式,汉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佛像八凤镜可以具体分为三类:A类出现最早,可以上溯至3世纪前期;B类流行于3世纪中后期,是佛像八凤镜中的主流;C类流行于3世纪末4世纪初,为该镜种的末期,佛像纹饰随着镜种的衰落而逐渐消亡。佛像八凤镜装饰的佛教图案包括坐佛、半跏思惟像及天人像等造型,是以3世纪时印度犍陀罗地区表现佛神通广大的图像及佛传故事图为底本创作的,与中国北方佛教南传初期的整体发展情况相适应。同时,佛教图像只是作为一种祥瑞图案,与神仙、瑞兽等形象混用于铜镜纹饰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神仙道教为主流信仰的汉晋社会对新传入的佛教所持有的包容态度。  相似文献   

2.
陈洪 《文博》2011,(5):85-90
《大遣唐使展》中有几件散落美国、日本的盛唐时代佛教造像精品,它们是鎏金菩萨半跏像、“神龙二年”观音菩萨立像、龙门石窟如来头像、宝庆寺佛教造像。本文在考察造像的形态、制作工艺、艺术价值基础上,诠释造像铭文内容,并探究造像原所在地以及流出国外时间。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寻佛像的诞生,需要回顾没有佛像的时代。这个时代在印度美术史上称为古代初期,相当于佛教美术的最初阶段,大体上是从释迦牟尼佛灭度至公元2世纪前半期。这个时期的艺术品几乎大部分是佛教内容,其特征是没有佛像。关于释迦佛灭度的年代,说法不一,这里采用通俗的说法,即公元前480年前后。八塔的建立释迦佛在世时,佛教造像不详。释迦佛灭度后,佛教造像以建造八塔为开端。据早期佛教经典记载,释迦佛灭度后,笃信佛法的八国国王均分舍利,分别在其国内各造一塔。佛塔是用砖或石块砌成,形状像馒头或者覆钵,顶置一箱形平台,台上设伞盖(九…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法华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对中国佛教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经文中所述一切众生均能成佛的思想,普遍赢得了僧俗的皈依和信仰。因而,《法华经》自五世纪后半叶以来流传颇广。世人据此经开窟造像掀起热潮。在相继出现的造像中,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尤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是取得了相当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 南京栖霞山千佛崖南朝石窟中,取材于《法华经》所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仅见一例,而放眼现存南朝造像,释迦多宝题材亦寥寥无几。与此大相径庭的是,五世纪后半叶至六世纪初的北方,释迦多宝并坐造像却异常发…  相似文献   

5.
<正>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大批精美铜佛像,其做工精致,造型优美,时代上以明清为主。它们是了解湖南地区佛教信仰传播与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宗教、艺术和历史价值。本文选取部分精美明代鎏金铜造像加以介绍,兼谈金铜佛像的收藏与鉴定。1.明代鎏金释迦牟尼说法铜像,通高27厘米,表现佛祖45岁正式说法传教的形象。这种造像单独出现即可定名为释迦说法像,如分置于成道像两侧同时供养,则是代表三世佛中的迦叶佛和弥勒佛。此尊铜像面容沉静,神态安逸。顶饰螺发,身披袈  相似文献   

6.
大黑天是云南大理白族佛教密宗信仰的重要神祇之一,梳理剑川石钟山石窟中南诏、大理国时期大黑天造像可知,大黑天造像和信仰在7~8世纪随佛教密宗自印度传入大理地区而兴起,大黑天与毗沙门天造像成对出现。石钟山石窟的大黑天造像对研究中国大黑天信仰传入路线、流传分布及区域造像风格演变具有重要价值,是白族佛教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李怀平  李春兰 《文物世界》2007,(5):34-35,37
山西沁县南涅水石刻历经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十国、宋等六个朝代,一直延续至北宋天圣九年,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了。石刻内容集中表现了佛教人物、佛传故事、佛教经律、佛教文化艺术及崇佛故事等;形式上可分为塔形造像、个体造像、文字造像碑及刻像石四大类型。品种繁多,可组合移动,造像塔下大上小逐渐收分,五节七节叠垒成方柱形,单体造像多分为佛、菩萨、罗汉,形制不同于云冈和龙门石窟。  相似文献   

8.
半跏思惟佛像表现的是释迦成佛前身为太子时思索人生哲理的情形。其样式最早可见于犍陀罗石雕,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及罗马时代地中海沿岸的墓碑及石棺上的悲哀妇女像。此种思惟像也流传到了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至今遗品尚多。  相似文献   

9.
本人对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的考察中,发现几个洞窟内的胁侍菩萨或交脚、半跏思惟菩萨的宝冠上装饰有仰月,这是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的冠饰,在5世纪时影响到了中国的佛教造像.麦积山的这种冠饰可能受到云冈石窟反传的影响,不是直接来自于西域或中亚.本文即以麦积山石窟为例展开,对这一冠饰的演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河北涉县佛岩脑摩崖造像以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开龛为主,现存8龛37尊造像,每龛造像均有明确的题记留下,记录了造像题材、时间、施主、发愿内容、修葺寺院及补开龛像的经过等详细内容,为研究北宋佛教造像及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青州佛塔具有相当的自身特色,即采用覆钵顶下高大的方形塔身,并且塔身四面均开龛置像。再考察与青州同时或稍早的云冈、龙门、响堂等处的佛塔,发现青州佛塔的来源当是北魏以来中原佛塔的典型样式,它的布局形式则明显受邺城地区佛像的影响。综合考虑北朝晚期的历史背景,青州造像上大量佛塔的出现,估计与法华经的信仰、末法的信仰有着一定的联系。而这时青州佛塔的功能则主要演变成一种装饰纹样。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博物馆藏北魏石塔有关题材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肃省博物馆当年展出的一座北魏石造像塔,是参观颇感兴趣的一件佛教艺术品。造像塔原出土于陇东高原的庄浪县,后调至省博物馆。庄浪是陇东平凉地区的一个中等县,因境内有庄山水浪而得名,为陇东像石佛教艺术(包括石刻与造像塔等)保存较多的一个县。现展出于省博的此造像塔无纪年铭,但从造像型式、题材及佛与菩萨的风格来看,应是北魏孝帝改制之后的作品。其主要依据是造像皆为“秀骨清相”、“褒衣博带”式。  相似文献   

13.
金铜佛是一种重要的佛教艺术造型,分布在南亚、中亚、东亚和东南亚佛教流行的广大地区。历史上,金铜佛在人们的佛事活动中曾扮演过重要角色。在佛教雕塑遗存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中国金铜佛中的汉地造像与藏传造像各成系统。汉地金铜佛以其涵盖的时空限界之长、之大,以及数量之多,成为研究中国美术史与佛教史的重要对象。19  相似文献   

14.
展览     
<正>首尔:古代佛教艺术展9月24日,"古代佛教艺术展"在韩国首尔国立中央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了来自中国、韩国、印度、日本等8个国家的佛教艺术精品210余件,其中中国参展展品97件(组)。展览以佛教雕刻为主题,整体分为"印度佛像""中国佛像""朝鲜半岛三国时代佛像""半跏思惟像的成立和展开"四部分,阐释佛教文化的内涵以及在亚洲地区的传播与影响。展期至11月1 5日。  相似文献   

15.
永安二年造像碑为北魏后期佛教兴盛的产物。流失海外后于1923年入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该造像碑上刊刻的佛本行、佛因缘故事,反映当时佛教信仰特点。佛教造像是佛法的方便道,目的是为了证实佛教真谛,造像碑上的高跷、幢伎雕刻,不可能是普通的百戏娱乐画面,而是将当时庙堂礼乐纳入到敬佛礼乐的写照。造像图案和题记所处位置与排列顺序均以居中为尊,左右对称,是中国传统礼制观念的缩影,由一区造像碑可以看出当时邑义组织中的不同身份和严格的等级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造像碑表现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题材的极为罕见。此碑选取了唐僧取经的民间神话传说作为雕刻题材,表现了明清时期民俗文化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碑中观音、文殊、普贤和地藏四大菩萨及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同时出现,反映了明清时期佛教信仰的主流意识和佛教中国化与世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僧伽崇拜从唐代开始,直到近代都在佛教信仰和民间崇拜中存在和演变,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多类型的僧伽造像是这种信仰的载体。对塔出造像的讨论,有助于对佛塔性质及周边环境和人文历史的论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16,(6)
塔的梵文(Stupa)本义是坟冢的意思,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后成为供奉佛的特定场所。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和信仰,并妥为供奉和保护佛舍利,信徒们造出了各种类型、不同质地的塔。它们从大类上可分为:建于室外的不可移动的塔和置于室内或雕凿于壁面的小型佛塔两种。迄今为止,学界有关著述大都偏重于前者而鲜少谈及后者。本文谨将后者定义为室内"佛教供奉塔、造像塔和画像砖塔"系列,就所掌握的资料按年代序列,择要叙述,以期弥补这一方面研究之遗阙。  相似文献   

19.
徐汝聪 《东南文化》2014,(5):89-100
僧伽崇拜从唐代开始,直到近代都在佛教信仰和民间崇拜中存在和演变,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多类型的僧伽造像是这种信仰的载体。对塔出造像的讨论,有助于对佛塔性质及周边环境和人文历史的论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焉耆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位置,其佛教文化源自印度,后受到龟兹、高昌、于阗、敦煌地区佛教文化的影响,其信仰经历了由小乘到大乘的转变。焉耆七个星第一窟的佛法界身像的创作是处在焉耆民族融合、政权更迭、佛教信仰转型的时期,对其的研究在法界图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反映了七个星石窟晚期的造像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