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從政治史、科舉制度史的角度討論《孟子》在兩宋的地位變化,即《孟子》由子部升經的問題。特别關注熙寧四年變法以後的歷次政治變革中《孟子》地位的升降及其背後的影響因素,並進而梳理兩宋科舉正經、兼經制度的演變,對南宋紹興六年始實行的以"六經"爲正經、以《論語》、《孟子》等爲兼經的制度作了考證。本文認爲《孟子》上升爲兼經影響到其他諸經的沉浮,而經學結構的調整與變化,自漢武帝以來至兩宋,總是與政治、改革相關聯的。  相似文献   

2.
正《宋史》卷三八一《吴表臣傳》載:"以病請補外,以直秘閣知信州。紹興元年,召爲■。……除左司諫。"按,"司勳郎中"《建炎以來繫年要録》(下簡稱《要録》)作"司勳員外郎",《要録》卷四三,紹興元年(1131)三月甲辰條載:"直秘閣、知信州吴表臣爲尚書司勳員外郎";《要録》卷五二,紹興二年(1132)三月戊午條載:"尚書司勳員外郎吴表臣守左司員外郎"。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理學家胡寅紹興五年的一段仕宦經歷作爲線索,揭示兩宋之際詞學之臣有虧臣節之事。有宋一代,詞學之臣講究辭章之學,理學之士崇尚道德涵養,彼此議論本有不同。靖康之變中,詞臣羣體中多有人物撰寫降表、與張邦昌的僞楚政權合作,他們的辭章之學映襯於家國之難的背景下,顯示出風氣軟媚的一面。這一點一直受到理學家胡安國、胡寅父子的詬病。紹興五年胡寅任中書舍人,進入朝廷詞垣,他本於對靖康史事的反思,非議詞臣品行的闕失,提出矯正詞垣文風的意見,從而引起詞臣羣體的忌妒。胡寅在中書舍人任上還援引其他理學家,期望理學之士以羣體之力進入詞垣,改革風氣。  相似文献   

4.
<正>24.《宋書》卷五三《張茂度傳附張永傳》:時上寵子新安王子鸞爲南徐州刺史,割吴郡度屬徐州。(第1513頁)按:《宋書·孝武帝紀》:"(大明七年正月)癸巳,割吴郡屬南徐州。"~①《宋書·始平孝敬王子鷥傳》:"及爲南徐州,又割吴郡以屬之。"~②可知此處"徐州"當爲"南徐州"之誤。25.《宋書》卷五九《張暢傳》:孝建二年,出爲會稽太守。大明元年,卒官,時年五十。……謚曰宣子。(第1606頁)按:《宋書》卷四六重出《張暢傳》,云:"孝建二年,出爲會稽太守,卒,謚曰  相似文献   

5.
正李戡(783—837),一名天授,一名飛,字定臣,李唐宗室,久居常州,少孤好學。憲宗元和七年(812)舉進士,恥爲吏唱名而入場屋,未試而返江東,遂隱陽羨。文宗大和九年在洛陽,與杜牧有過往。開成元年,爲平盧節度巡官。二年,府罷歸洛陽,以疾卒,年五十五。曾著文數百篇,又集唐初以來古詩若干首,編爲《唐詩》三卷,均不傳。杜牧爲其撰《唐故平盧軍節度巡官隴西李府君  相似文献   

6.
正《宋史》卷三九七《劉甲傳》載:"(韓)侂胄誅,上念甲精忠,拜寶謨閣學士,賜衣帶、鞍馬……明年罷宣撫司,合利東、西爲一帥,治興元,移甲知潼川府。安丙既同知樞密院事,董居誼爲制置使,甲進寶謨閣學士、知興元府、利路安撫使,節制本路屯駐軍馬。"  相似文献   

7.
南宋知名士大夫、文學家梁安世,《宋史》無傳,清陸心源《宋史翼》亦未之補。《全宋詞》有安世小傳,甚簡略,兹輯補其未備:安世,處州麗水縣人。高宗紹興二十八年(1158),已任紹興府會稽縣尉。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前,已任司農寺丞;三年冬,權知韶州。五年,仍在此任。六年九月前,已任廣南西路轉運司判官。八年九月,放罷。十年,已回朝任郎官。有《遠堂集》。  相似文献   

8.
<正>其二:視山川險阻分地置將:自洮、岷至階、成,關師古主之,屯通川;文、龍至威、茂,劉錡主之,屯巴西(頁11651)。這段文字敍述盧法原在川陜宣撫副使任内諸將的屯駐情況。考之《宋史·地理志五》,通川縣屬川東地區的達州,顯然不可能是負責守衛川陜西北地區"自洮、岷至階、成"(按即"關外"之地)的關師古屯兵之地,此處記載有誤。考《要録》卷七一紹興三年十二月條所載:時宣撫處置副使王似、盧法原同在閬中,乃分陜、蜀之地,責守於諸  相似文献   

9.
正楊政是南宋初年川陝戰場的重要將領,與吴璘、郭浩並稱蜀口三大將。《宋史》卷三六七《楊政傳》(下簡稱《楊傳》)存在記載)誤三處。(紹興)九年春,和議成,始得迎母及兄弟歸。乞祠以便養,不許。詔封其母感義郡夫人,以政爲熙河蘭鞏路經略安撫使、知熙州,進武康軍承宣使。十年,徙利州,又徙興元。(頁11444)這段文字有兩處)誤。其一:據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録》(下簡稱《要録》)卷八三,楊政由明州觀察使進武康軍承宣使,事在紹興四年十二月癸卯;  相似文献   

10.
(一)成书始末及其编者《靖康稗史》共包括《宣和乙已奉使金国行程录》、《瓮中人语》、《开封府状》、《南征录汇》、《青宫译语》、《呻吟语》、《宋俘记》七种,其中除《宣和乙已奉使金国行程录》又见于《三朝北盟会编》和《大金国志》外,其它六种皆所仅见。本来,《开封府状》、《南征录汇》、《宋俘记》、《青宫译语》和《呻吟语》各一卷,是确庵于南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编订的《同愤录》下帙,但过了一百多年,到耐庵于度宗咸淳三年(1267)在临安顾家发现这个稿本时,该书上帙已经散佚无存。由于耐庵从下帙的内容,推知“上帙当是靖康闰月前事”(见本书序),也就是汁京陷落以前的事,故他在下帙的基础上,又补了《宣和乙已奉使全国行程录》和《瓮中人语》各一卷,以使“靖康祸乱始末备已”(同上),于是便成了我们见到的这部《靖康稗史》。这就是说,《靖康稗  相似文献   

11.
澤潞節度使盧從史元和元年(806)兵下太行,進成德節度使王士真之行爲,原爲唐憲宗所贊同,是憲宗欲於河朔三鎮用兵之試探性行動。而後,由於以翰林學士李絳爲代表的朝廷寬容派及以幽州節度使劉濟爲代表的割勢力的反對,憲宗態度發生變化,盧從史的出兵便以無果而告終,而盧從史本人也成爲朝廷猜忌之對象。考察盧從史出兵山東與唐憲宗欲用兵河朔三鎮之關係,可見當時政治軍事格局之一斑。  相似文献   

12.
劉從政是唐敬宗皇帝入道受籙的度師,曾因此獲封"昇玄先生、檢校光禄少卿",隱然成爲天下道門領袖。此前學界對其所知甚少,本文利用保留在《唐文萃》中的《劉從政碑》及近年新見的一些墓誌材料,勾勒了他的生平及道門譜系。劉從政一生主要在兩京之間活動,其弟子遍佈關中及東都聖真、玄元等名觀。經過考證,可知劉從政出自潘師正的好友劉道合在嵩山傳下的上清别派,雖然不及司馬承禎一系的顯赫,但《劉從政碑》特别强調其上溯至東晉楊羲"凡十四世"的傳法譜系,顯示了對自身經法傳承的自信。  相似文献   

13.
正唐代史官韋述《兩京新記》已佚,後人1補甚多。有曹元忠據鮑崇城刻本《太平御覽》卷六五七1關於唐長安靖安坊崇敬寺石像的記載一則(《兩京新記》時稱之爲《西京記》)。此條記載爲:又曰崇敬寺有石像一軀,高五尺,製作粗惡,甚有靈驗。傳云是阿育  相似文献   

14.
<正>盧象,唐開元天寶時人,《新唐書·藝文志》載"盧象集十二卷",注曰:"字緯卿,左拾遺、膳部員外郎,授安禄山僞官,貶永州司户參軍,起爲主客員外郎。"~①《唐才子傳》卷二載其"有詩名,譽充内閣,雅而不素,有大體,得國士之風"~②。《全唐詩》卷一二二録盧象詩一卷,另有卷一二五王維《贈劉藍田》、《寓言二首》之二、《休假還舊業便使》、《别弟妹二首》四首一作盧象詩,卷一三五綦毋潛《送平判官入秦》一作盧象詩,卷一六○孟浩然《盧明府早秋宴張郎中海園  相似文献   

15.
《渭南文集》最早的刊本爲宋嘉定十三年(1220)陸子遹溧陽學宮刊本。明代流傳的弘治本、正德本、萬曆本和汲古閣本的源頭,均出於嘉定本。弘治本用活字版重新排印,對文本有所校改,也造成舛誤,但對文集的傳承貢獻至偉。正德本則做了不適當的增删,且脱誤嚴重,但對文集的傳承仍不可或缺。萬曆本沿襲舛誤,乏善可陳。汲古閣本用弘治、正德二本互校,取長補短,基本還原了嘉定本原貌,並使之更臻完善,成爲《渭南文集》傳承的最大功臣。  相似文献   

16.
《史記·倉公列傳》記録了兩個獨立的歷史事件:"廢除肉刑"與"齊文王之死"表面上看,它們出現在同一篇文獻中似乎僅僅是因爲名醫倉公(淳于意)先後經歷了這兩個事件。但細讀《倉公傳》,我們發現這兩個事件的記述存在很多疑點,而這些疑點又指向了文帝時代漢廷與齊國的矛盾。結合出土文獻,筆者認爲這兩個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歷史事件之間,存在某種關聯,統一於文帝消弱諸侯王權力的大戰略。  相似文献   

17.
關於鮑照《石帆銘》的繫年,《鮑參軍集》錢振倫注曰:"《荆州記》:‘武陵舞陽縣有石帆山,若數百幅帆。’《宋書·臨川王道規傳》:‘臨海王子頊爲荆州,照爲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此銘當在荆州時作。"錢仲聯《鮑照年表》依此確定此銘作於大明七年(463)。丁福林《鮑照研究》則將此銘繫年定於元嘉十三年(436)至十六年之間,與錢仲聯所繫相差二十幾年。丁福林考查《宋書·州郡志》的記載,認爲石帆  相似文献   

18.
<正>宋代阮閱所編的《詩話總龜》,是一部出現較早且規模較大的分門彙編詩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摭拾舊文,多資考證"~②,保存了大量的佚詩、詩話、筆記與傳記等資料,"在詩話中薈萃最爲繁富"~③,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④。此書宋刻本已不存,然明初收入《永樂大典》之本,自是承宋刻而来,惜又隨《永樂大典》而佚,少有遺存。明刻本有嘉靖二十四年(1545)宗室月窗道人刊刻的九十八卷本。此外,還存有兩種明代鈔本,皆爲一百卷,一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有莫棠題跋;另一藏南京圖書館,有丁丙識語,爲八千卷樓舊藏。兩明抄本抄手書法皆較爲拙劣。國家圖書館還有宋蘭揮"友竹軒"藏清抄本,抄手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由《玉泉子》、《北夢瑣言》所記溫庭筠"江淮受辱"事件入手,通過《上裴相公啓》與《百韻》等詩、文敍事線索的互證和文義的層層抉發,指出其事發生在甘露之變後不久的開成元年(836);溫素與宦官爲仇,因王涯之薦謀職揚子院,且以所得錢財買妓爲妻,遭到麇集在揚州的宦官勢力的毫不留情的人身攻擊和令溫生前身後揮之不去的誣蔑。本文力圖澄清有關誣詞,抉發兩《唐書·溫庭筠傳》有關文字的荒謬,重證溫的生年,肯定他對妓女的愛情。  相似文献   

20.
<正>北宋王堯臣等所編《崇文緦目》是宋代一部重要的館閣書目,其原本六十六卷,後於紹興年間删去叙録,注"闕"字於其下,成爲一部搜訪書目。《崇文總目》現存有抄本與輯本兩種系統,輯本復從抄本而來。抄本有天一閣藏明抄本(善2084。以下簡稱"天一閣本")、湖南圖書館藏翁方綱批校本(善294.2/2)、南京圖書館藏明抄本(120709)與兩種清抄本(110421、118274)等,均爲六十六卷本,有目無釋;輯本則有四庫館臣輯本十二卷(以下簡稱"四庫輯本")與錢垣等《崇文總目輯釋》五卷(以下簡稱"錢輯本"),民國時陳漢章復作有《崇文總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