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为了突出商妇弹奏琵琶的不同凡响,特描写了她弹奏当时的两支名曲——“霓裳”与“六幺”.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相传为唐玄宗所作.关于此曲的来历,说法颇为玄妙.有说:“叶法善尝引上游于月宫,因聆其天乐,上自晓音律,默记其曲而归传之,遂为霓裳羽衣曲.”有说:“帝与术士罗公远游月宫,见仙女数百,皆素练...  相似文献   

2.
黄适远 《丝绸之路》2007,(11):56-56
伊州乐是西域六大乐之一。哈密古称"伊州"。唐时多以地名称谓曲名,如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教坊记》载:"教坊人唯得舞《伊州》、《五天》。"唐朝诗人王建在《宫词》中曾写道:"侧商调里唱伊州。"唐代伊州曲是比较悲凉的,因此王维的诗才有缘与伊州乐舞联姻,最终以一曲《阳关三叠》名动天下,历世不衰。《伊州曲》传入中原的时间是在唐玄宗时,由西凉节度使盖嘉运引进。  相似文献   

3.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经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简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密教经名之一,是佛教和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在理论上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理论,在实践上则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礼仪、俗性为特征。印度的咒术是一种古老的、流行于民间的原始信仰,佛陀  相似文献   

4.
《文献》2010,(2)
<正>汉魏时期的不少歌辞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趋失传,而郭茂倩《乐府诗集》著录的十曲汉魏旧辞,不仅著录乐奏辞,还附列"本辞",清晰展示出这些歌辞流传演变的历史脉络。由于这种著录体例是在承袭前代乐书基础上的创新,故研究者对乐辞、本辞的来源及二者之关系亦颇多关注。逯钦立先生《〈古诗纪〉补正凡例》认为,郭氏所录乐辞本之《宋书·乐志》,本辞则本之《文选》、《玉台》  相似文献   

5.
韩宁 《文献》2005,(4):169-178
《乐府诗集》卷十六到卷二十列"鼓吹曲辞",在"鼓吹曲辞"部分郭茂倩对鼓吹作出了自己的概念判定,他的概念判定主要依据的前代文献是《宋书·乐志》.在"鼓吹曲辞"的题解中郭茂倩首先列出了《宋书·乐志》中关于鼓吹的记载,然后对其部分观点进行反驳,从而确定了自己的鼓吹概念.郭茂倩对《宋书·乐志》的观点认同的是,鼓吹曲为军乐.对《宋书·乐志》的观点不认同之处有三:其一,《宋书·乐志》认为鼓吹和骑吹"二曲异也",郭茂倩认为二者的区分并不严格;其二,《宋书·乐志》认为鼓吹之名始于魏晋,郭茂倩则言:"短箫铙歌,汉时已名鼓吹,不自魏、晋始也."其三,对短箫铙歌的认定,《宋书·乐志》言:"鼓吹,盖短箫铙哥."不是很确定.郭茂倩言:"鼓吹曲,一曰短箫铙歌."认为短箫铙歌只是鼓吹曲的另一种叫法,进而还得出了"黄门鼓吹、短箫铙歌与横吹曲,得通名鼓吹,但所用异尔"的结论.[1]郭茂倩在对《宋书·乐志》的驳论中确立了他的《乐府诗集》的"鼓吹"概念.  相似文献   

6.
王建墓棺床石刻乐伎弄佛曲说探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于现成都市内的王建墓,其墓室棺床之东、南、西三面束腰处,有一组乐伎浮雕,共二十四人,全为女性。除南面有二舞女对舞外,余者均为演奏各种器乐的乐女。对此二舞女舞蹈所演示的内容,秦方瑜先生发表在《四川文物)1986年第2期上的《王建墓石刻伎乐与霓裳羽衣舞》一文,认为二舞女所舞者为《霓裳羽衣舞》,并谓所舞者为“霓裳中序开始的瞬间动作”。秦先生这一观点,后来又在《王建墓乐舞石刻演示内容初探》①一文中再次加以重申。当然,秦方瑜先生也并非首创此说,早在1980年,沈从文先生《关于怎样研究中国舞蹈史的一封信》一文中即…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儒家进行德教的一个基本典籍,诗是与乐相伴而生的,乐是来配合咏诗的,但是经过大浪淘沙,《诗经》流传了下来,然而《乐经》不见踪影。四始在"孔子诗论"和"毛诗大序"中顺序的不同,引起了我们对孔子教授过程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能否想象贾樟柯加入左小祖咒的乐队,用美声为《乌兰巴托的夜》和音,而田壮壮抱着个吉他,和崔健一起演《农村包围城市》?或者诸如“奥利弗·斯通与大门乐  相似文献   

9.
王小盾 《中华文史论丛》2021,(1):119-182+402
《蘇莫者》是一支起源於天竺,由林邑僧佛哲從南海傳入日本的東南亞樂曲。從10世紀起,此曲編屬唐樂盤涉調,用於佛寺塔供養,由大阪四天王寺舞人傳承。關於其來歷有多種傳説,乃反映了它用於祈雨,進而由"小曲"發展爲"中曲",由獨舞發展爲羣舞的過程。對《蘇莫者》進行考察,有助於認識日本雅樂以佛教團體爲載體的事實,以及中古"歌舞戲"的性質及來歷——《蘇莫遮》和《撥頭》、《伴侣》等西域樂曲代表了印度假面樂舞的陸路傳播,而《蘇莫者》和《拔頭》、《倍臚》等林邑樂曲則代表了這種假面樂舞的海路傳播。  相似文献   

10.
兴庆宫是唐代最负盛名的大型宫殿式御园,歌台高筑,仙乐飘飘,佳话频传。梨园为唐玄宗创建的举世闻名的皇家乐团,以演奏和试奏他的作品为主,故有“皇帝弟子”之说。兴庆宫中又有大诗人李白沉香亭醉咏牡丹轶事以及杨贵妃《霓裳羽衣曲》领舞的经典,呈现出光辉灿烂的太平盛世景象。盛唐犹是古代乐舞高度发展的黄金时代,精英荟萃。华光璀璨,为唐代文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正>目次一绪论二西周葬钟制度三东周葬钟制度四折曲钟与乐悬制度五结语一绪论乐悬制度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即《周礼·春官·小胥》所载:"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辨其声。凡悬钟磬,半为堵,全为肆。"郑玄《注》:郑司农云:"宫悬四面悬,轩悬去其一面,判悬又去其一面,特悬又去其一面。四面象宫室四面有墙,故谓之宫悬。轩悬三面,其形曲,故《春秋传》曰:‘请曲悬繁缨以朝。’诸侯  相似文献   

12.
顾明曦  郑璇 《神州》2012,(22):85-87
《乐记》是一部怎样的书?《乐记》是一部论"乐"的专著,据诸家考察,《乐记》成书于秦汉,全书23篇,内容大至包括"乐"的产生、"乐"与思想情感的关系、"乐"与美的关系、"乐"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乐记》到底是先秦人的  相似文献   

13.
陆布衣 《风景名胜》2017,(11):155-157
白居易的《琵琶行》,我滚瓜烂熟.“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白乐天,这一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命人,因一夜相逢,谱写下了中国音乐史上的著名篇章. 整首《琵琶行》中,琵琶手弹奏的曲子,有名称的只有两首,“初为霓裳后六幺”,一首是《霓裳》,一首是《六幺》.即便,琵琶演奏到最后,“莫辞更坐弹一曲”,白乐天也没有写弹奏曲子的名称.  相似文献   

14.
敦煌十卷本《洞渊神咒经》是目前所见最早冠以"洞渊"之题的劾鬼道经,其成书时间及杜光庭《神咒经序》尚存争议。南北朝及唐代道经将此经归入三洞分类之洞神部而非灵宝部。据敦煌本所载卷数以及其他文献引用情形可知,其二卷本出自东晋末刘宋初年,十卷本不晚于梁末。杜光庭《王氏神仙传》《神仙感遇传》佚文中关于此经降世的记载表明,《神咒经序》应为杜光庭基于十卷本所作,冠于二十卷汇编本前。受经道士王纂是所见可考最早修洞渊法之人,由宋元道经对其地位的提升可见,《神咒经》于宋元时期仍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5.
张骞出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进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对后世军乐有很大影响。然从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及宋郑樵《通志略》将其视为两曲的记载看,其时人们已不明该曲名之本意,后世学者亦有不少歧义。"摩诃兜勒"为一由"摩诃"和"兜勒"组成的梵语词,合为"大吐火罗"("大夏")之意。该曲或同西夏王朝《也葛倘兀》曲("大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在明清宫廷中可能依然流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乐圃林居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诸多文献记载,详细考评了倪瓒的创作缘起和具体创作时间,指出《乐圃林居图》不但是倪云林少有的绢本、大幅杰作,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倪氏有生之年的最后画作,堪称绝笔。文章还通过收藏印记的辨识,对画幅在明清时代的流传经过及倪氏伪本、仿本进行了梳理,以此说明这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蜀中和长安是唐代密宗流行的重要地区,盛唐以后,玄宗、僖宗因乱入蜀在客观上促进了两地之间佛教的交流。成都出土的"龙池坊"梵文印本中的文字应系印度古文字中的悉昙体;经咒的墨书题记释读有误,"近"应为"匠"字。西安出土的汉译经咒写本,出自唐代北印度高僧宝思惟译的《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西安经咒写本中出现的"庄严"极有可能系写经人的名字。两份经咒一梵一汉、一南一北,相映成辉,为理解唐代中后期持明密宗在两地的流布情况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8.
李语 《西夏研究》2022,(1):21-26
《英藏黑水城文献》中有很多《明咒母王大孔雀经》内容的残片,已经定名为《种咒王荫大孔雀经》的残片共有7件,其中名实相符的共有5件。本文在参照俄藏西夏文《明咒母王大孔雀经》的基础之上,在《英藏黑水城文献》当中新定名了 14件《明咒母王大孔雀经》残片,有些残片可进行缀合。此外,对中藏中错定的《佛母大孔雀明王经》残页进行了更正。  相似文献   

19.
《全唐诗》李益卷中有七绝《过马嵬》云:汉将如云不直言,寇来翻罪绮罗恩.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又有七律《过马嵬二首》云:路至墙垣问樵者,顾予云是太真宫.太真血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丹壑不闻歌吹夜,玉阶惟有薛萝风.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  相似文献   

20.
正今天,当人们由音乐而联想到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时,大概所有关注的目光都会投向奥地利的维也纳,一座几百年来孕育西方古典音乐精华的都城。不过,这仅仅是"几百年",在更为古老的年代里,来自另一个地区的音乐同样沁人心肺,且在广大东方世界流传2000年,余响回荡至今。7世纪初西行求法、历百余国而返的高僧玄奘曾盛赞其"管弦伎乐,特善诸国",这个地方就是龟兹,位于今天中国新疆的库车、沙雅一带,一个古代东西方人种和文明汇聚的地带。凭借地处东西方十字路口的天然优势,龟兹乐在本土深厚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域、天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