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别作为人口自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黄河流域史前人口存在“高性比”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史前人口的婚姻形态构成.黄河流域史前时代不同性别人口的死亡率、健康状况,在不同时代存在明显差异,这些与社会复杂化进程存在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年龄是人口的一个基本的自然属性。人口的年龄构成不仅反映人口的再生产状况,而且也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动情况。这一点在史前时代表现的尤为突出。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甘青地区史前人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细致的统计,对这一地区史前人口年龄构成的基本情况以及人口年龄构成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江苏高邮龙虬庄史前墓葬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寒 《江汉考古》2006,(2):40-46
本文利用江苏高邮龙虬庄史前墓地发掘材料探讨了龙虬庄史前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和死亡高峰、人口规模等问题。笔者认为史前龙虬庄人们可能有意控制了女性人口的数量。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劳动、危险的生育过程都是导致人们过早死亡的原因。最后笔者通过静止人口模式和新石器人口增长模式两种方法探讨了龙虬庄当时大致的人口规模以及可能的增长过程。  相似文献   

4.
考古学文化与文化生态陈淳(复旦大学文博学院)一文化与文化类型在我国史前研究中,考古学文化是一个关键性分析概念。讨论这一概念所涉及的种种问题,自然涉及到史前学的一些关键问题。纵观史前考古学的发展,其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多元说——单元说——...  相似文献   

5.
校《元君庙墓地所反映的人口自然结构之分析》素勤《元君庙墓地所反映的人口自然结构之分析》一文为辛怡华所写(以下简称辛文),刊于《考古》1991年5期。全文分五部分,即:一、探讨史前时期人口自然结构的途径与方法;二、元君庙仰韶墓地概况;三、元君庙仰韶墓地...  相似文献   

6.
基于侯仁之先生的著述与学术档案资料,追溯考察侯先生晚年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推进史前时期(即文字出现之前的历史时期)的历史地理研究。这项史前历史地理研究是跨学科研究,环境变迁是基本研究主题,环境考古学的运用是重要的核心性方法。史前历史地理研究是侯仁之先生继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沙漠历史地理研究后的第三个重要的研究推进领域。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体现了侯仁之先生在科学研究上的不懈努力与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7.
严维青 《攀登》2011,30(1):73-76
"人口均衡型社会"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理论研究和政策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人口均衡型社会"提出的理论依据,阐明了"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基本内涵,指出"人口均衡型社会"是对我国长期人口调控理论思考与政策实践的精准概括,是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最终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8.
吴玉林  林斐 《人文地理》1991,6(3):15-20
本文从应用研究角度对人口地理学发展作一次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析探讨。通过对人口地理学应用研究发展历程的回顾,对比中西方在发展上的差异,指出我国人口地理学是从实践应用开始走入发展的轨道,但同西方人口地理学相比,表现出应用研究方面的相对不足,而在由八十年代进入九十年代之际,应用研究作为当今学科发展的动力,促进人口地理学应用研究的发展出现定量化、社会化、中微观化的趋向,进一步显示学科的理论应用价值。意在加强我国人口地理学的发展,注重以应用为目的,密切结合当前生产实际问题的研究,扩展应用研究的范围、深化应用层次,不断改进应用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国史前"古国"概念定义不清晰的问题,基于苏秉琦先生古国概念的初衷,借鉴酋邦理论概念,根据中国考古实践,将中国史前时期不平等的前国家社会定义为"古国",即高于部落之上,有地缘政治倾向,稳定的、独立的、等级化的血缘政治实体。考古实践中,可以通过对中心聚落及聚落等级制、中心聚落内部的身份等级制、权力或权威的象征物、权力或权威与亲缘关系密切相关等诸多现象的分析,形成指证古国社会性质的考古证据链。中国史前古国可根据不同的经济基础分为自然经济古国与商品经济古国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河南地区史前城址脱胎于早期的环濠聚落。在史前人口不断滋生的情况下,由于婚姻和血缘纽带集中聚居,构成了规模更大的史前城址。史前晚期的社会分化导致城址的构成模式由"大同模式"向"小康模式"转变,进而形成了三代大型都邑聚落的"城郭体系"。  相似文献   

11.
史前人口研究不同于现代人口研究,因此在相关概念及方法的使用上亦应有所不同.具体到人口量化研究时,我们以人口规模的概念替代人口数量的概念.人口规模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或一定时期内数量上的变化区间.人口规模和人口数量是相关的两个概念,人口规模以一定的数量区间来表示,而人口数量是以精确的常数来表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区别则是数量的精确程度有所不同.人口规模体现为一种数量上的跨度,较人口数量更为宽泛.之所以使用人口规模的概念,主要原因是史前时代人口量化研究的资料中缺乏家庭人口的确切材料,而家庭人口只是一个大致的规模,所以以家庭人口规模为基础来统计的史前量化人口也只能是一种数量区间.  相似文献   

12.
谈史前学的方法论陈淳从五十年代起,欧美考古界对史前学理论、方法和目的展开了一场热烈的百家争鸣。它为史前学这门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今天这门学科百花齐放的全方位探索奠定了基础。在这一争论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科学理论方法进行持续反思和探讨的客观态度,促进了...  相似文献   

13.
试以文化变迁理论评马家窑文化的起源、发展说邓建富考古发掘表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中国史前彩陶制造工艺的巅峰,并正好衔接了黄河中、下游彩陶的衰落期①,成为中国史前彩陶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奇迹。但是,对这一以彩陶为代表的史前文化的起源、发展问题,中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胶东地区的史前文化彩陶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初步厘清了其分布情况、不同时期的形制特征以及早晚年代关系。通过与大汶口文化和辽东半岛史前文化彩陶的比较分析,发现胶东地区的彩陶虽源于大汶口文化,但具有与之不同的地域特征,并深刻影响了辽东半岛史前文化的彩陶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方对探索史前萨满教在理论和方法论上一直有深厚的积累,同时又有缺陷和不足。将红山文化的萨满教问题置于西方理论框架中,借以探讨如何运用理论探索史前萨满教因素,同时对上述理论与方法论的可靠性做出反思。通过对普遍萨满教理论、神经心理学模式和民族学分析法的考察,前两者的非历史主义和泛历史主义弊端,以及在探索史前萨满因素上的不可靠性,主张在可比较层次上使用民族学分析方法,同时强调情境考古学研究。因萨满教概念在西方理论中的混乱状态与误区,主张在重建萨满概念的基础上探索史前萨满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6.
淮河流域的原始经济是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采集与渔猎经济是淮河流域史前重要经济形态,本文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资料,对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采集与渔猎经济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以求有助于我们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整个淮河流域史前采集和渔猎经济。  相似文献   

17.
杜辉 《南方文物》2012,(1):15-19
科林·伦福儒是著名的英国史前考古学家。著有《文明的出现》(1972)(The Emergence of Civilisation)、《文明之前》(1973)(Before Civilisation)、《考古学与语言》(1987)(Archaeology and Language)、《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1991)(Archaeology:Theories,Methods and Practice)等考古学作品。  相似文献   

18.
随着考古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考古发现的日益丰富,古代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变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最能直接揭示环境变化的植物遗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两处典型的史前遗址为例,探讨孢粉与植硅体这两种微小植物遗存对于史前自然环境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盼 《东方收藏》2023,(12):44-46
文章旨在探究我国东北黑龙江地区史前玉器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化意义,通过系统梳理黑龙江地区的考古背景,明确了玉器分布的地理特点与时间框架。文章详细论述了史前玉器的类别与功能,分析其在不同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下的用途变迁。研究重点聚焦于黑龙江地区史前玉器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发生期、发展期、繁荣期与低谷期。此外,文章还重点分析了鸡西刀背山墓地出土玉器,揭示了该时期社会文化与经济背景对玉器造型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不仅对黑龙江地区史前玉器的系统分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理解东北地区史前社会的复杂性与文化特征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太湖文化区史前时期的墓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地区的史前文化,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分析,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之后,是以印纹陶为代表的马桥中层类型的文化遗存。前3种史前文化遗存,发展关系明确或比较明确,又与邻近或其他地区的史前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无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