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西明长城     
<正>关城是长城组成的重要部分,一般都建在长城沿线的主要交通要冲地段,它既是和平时期内地与内蒙古等游牧部落进行物资交流和正常往来的出入通道,也是战争时期防守重点中的重点。关城一般都与长城墙体相连,城门宽大,大都上筑城楼和箭楼,城门外又大多筑有瓮城,城墙四周还建有不同数量的骑马墙,以从侧面打击攻近城墙的敌人。目前,在山西境  相似文献   

2.
山西明长城     
<正>真保镇,设于嘉靖年间,总兵驻保定,管辖的长城北起紫荆关,由河北涞源进入山西省灵丘并与山西镇长城相汇,然后经五台、盂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至黎城东阳关结束,全长39 0公里,沿线上著名的关口有娘子关、固关等。真保镇长城主要借助太行山险进行防守,仅在主要关口和交通要道以天然石块垒砌部分城墙,并建有大量的砖砌敌楼驻兵防守,这些敌楼大都以"茨"  相似文献   

3.
山西明长城     
<正>城堡主要建在长城重要防守地段或关隘内外交通方便、利于运动、易守难攻的地方,城堡作为屯兵、储粮、掩护纵深、控制要害的建筑,是长城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敌对双方争夺的重点。城堡一般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城壕以及翼城所组成,并设有敌台、烽火台、城门等,是一个相对完备的防御体系。城堡分布间隔相对均匀,管辖责任明确,不但有利于日常防守,也便于战时堡与堡之间相互策应。  相似文献   

4.
山西明长城     
<正>得胜堡,位于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乡。隆庆五年(1571年),明王朝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敕封仪式,封蒙古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大同、宣府等多个交易市场,见证了蒙汉两个民族的融合。如今堡城包砖大多被拆,砌券拱南关门保存相对完好,关门外嵌有一匾额,阴刻楷书"保障"二字,并署有"万历丙午岁秋旦立"。近年来,虽当地政府对其门楼进行了抢救性修复,但整体却难再显当年雄风。  相似文献   

5.
山西明长城     
<正>大同,素有“北方锁钥”之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大同镇,设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所辖长城(也称外长城)由山西省天镇县平远头入境,过阳高、大同新荣区、左云、右玉、偏关等县(区)到达内蒙古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的东山(丫角山)与内长城汇合,曾先后修大边、二边516.3里,建城20座、堡52座、火路墩833个,驻军最多时达135778员,战马51654匹,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  相似文献   

6.
山西明长城     
<正>敌台,亦称敌楼,是长城组成的重要部分。敌台视长城险要之处而设,大都跨城墙而建且大都高出城墙数丈,内为空心,周边开拱门、箭窗,顶面建楼橹,环以垛口,其不但可以居住,而且可以储存火炮、弹药、弓矢之类武器。据说这种空心敌楼是当年抗倭名将戚继光设计,后因其实用性渐渐推广到全国各个边  相似文献   

7.
山西明长城     
<正>山西镇,亦称太原镇,设于嘉靖年间,起着支撑加固大同镇、阻敌深入的作用,所以也被人称为内长城。山西镇,由河北省涞源县入境进入山西省灵丘县,向西再向西北,经繁峙、浑源、应县、山阴、代县、原平、宁武、神池、朔州朔城区至内蒙古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丫角山)与外长城会合,然后沿黄河至河曲到保德止,总长度约500千米。明长城著名的外三关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就建在内长城之上。  相似文献   

8.
山西明长城     
<正>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当属明长城,其总长度为八千八百五十一点八千米。明朝为了防守需要,曾先后在全国设置了九个重镇,其中,山西作为当年防御内蒙各部落侵入的前沿和防守京城的主要屏障,明朝先后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大同镇和山西镇,后又根据需要增设了沿太行山脉布防的真堡镇长城,最终形成了山西境内"一外两内"的长城防守格局。  相似文献   

9.
山西明长城     
<正>八台子长城,地处左云县三屯乡八台子村,这里的明长城墙体完整,堞垣崇隆,像一条巨龙蜿蜒起伏、腾跃盘越在摩天岭山上,十分雄险壮观,所以也有人将这段长城称为摩天岭长城,有"东看八达岭,西看摩天岭"之说。另外,八台子村还有一座残存的哥特式教堂遗迹,它与中华民族古老的长城在这里相伴,构  相似文献   

10.
山西明长城     
<正>老牛湾堡,位于偏关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处的黄河岸边,为黄河流入山西第一村,也是黄河与长城第一次见面的地方。人称"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据资料记载,老牛湾堡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堡周一百二十丈,高三丈五尺,城墙为夯土建筑,外包长条石块,其北侧悬崖十分陡峭,易守难攻,今  相似文献   

11.
山西明长城     
正墙体是长城组成的最重要部分,在山西境内,各镇所属长城依防守地段的不同,大多采取就近取材的方式,分别建有砖墙、石墙、夯土墙、铲山墙、山险墙等多种类型。其中,大同镇所属墙体除主要地段、关门、敌楼包砖外,大多采用夯土构筑而成,山西镇所属墙体则以内部夯土外部包砖的形式为主,而真保镇长城则以太行天险为主,仅在主要地段、关口垒砌石墙和建造相对密集的空心敌台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尚珩 《沧桑》2009,(6):138-140
长城研究渐热,但由于其分布地域广,且文献庞杂繁芜,研究颇为不易。地方吏志作为长城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定位山西境内的明长城,立足山西地方史志,从中归纳、总结并分类,进而为长城文献的查阅工作提供些线索。  相似文献   

13.
山西东部的左权、黎城,在靠近晋冀省界的两处明代长城关口上都有"大明嘉靖二十二年季春吉旦巡抚河南都御史秦中李宗枢建"的刻石,记录了明嘉靖年间,北方蒙古部侵入山西,直达晋东及晋东南等地,时任河南巡抚李宗枢为防御来自山西的虏患,特意沿两省边界筑墙守隘的历史。在这次边界防守中,李宗枢留下了许多标示重要关隘的刻石,反映了当时河南地方修建长城的规模。  相似文献   

14.
明长城建筑构件穆远学君明代修筑长城是一项规模宏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所用的建筑材料中,除了大量的土、石、灰之外,还有木料、瓦件及砖。这些用料均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在山上开取石料,用石块砌筑。砖瓦则采取就地开窑厂烧制,石灰也就地采石烧制。修筑关城和城堡、...  相似文献   

15.
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宏伟、最壮观的古代奇迹之一,它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集体力量与智慧的结晶,为世界人民所瞩目。纵观历史,长城完全是军事斗争的产物,是我国历代统治者为维护其政权而构筑的永久性防御工事。从公元前7世纪始筑长城后,在2000多年的历...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遗迹众多,其中河套人、鄂尔多斯青铜器、成吉思汗陵等闻名遐迩.长城在鄂尔多斯境内也分布广泛.战国时期的秦昭王长城在达拉特旗、东胜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以及鄂托克旗都有分布;秦始皇长城分布于鄂托克旗和达拉特旗;明代的长城在准格尔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7.
沿河西走廊西行,逶迤绵延的古长城是西行路上引人注目的壮阔景观。河西的长城,有汉长城和明长城。汉长城是以壕沟代墙,明长城则是筑墙为障。汉代称长城为“塞”。汉武帝时,骠骑将军大败匈奴之后,汉王朝为了巩固河西,“隔绝胡与羌之路”,便决定“筑令居(在今永登县境内)以西”的边塞亭障。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前完成黄河以西至酒泉的边塞工程。汉代修筑长城的原则是“察地形、依险阻、坚壁垒、远望侯”。凡经过平川戈壁的地段,一般都由壕、壕、上所筑烽燧、烽燧与亭障相连而构成。如山丹境内长约六十公里的一段,全线皆以壕沟代…  相似文献   

18.
晓音  欢悦 《丝绸之路》2013,(21):14-20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雄伟壮观的军事工程,也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它犹如一条巨大的神龙,蜿蜒于高山峻岭之上,起伏于峡谷深沟之中。从战国到明代,有20多个王朝和诸侯国,动员各族人民修筑过伟大的长城,长度有13万里。秦、汉、隋、明几个朝代,为了防御外来的侵袭,在宁夏修筑的长城达3000多里。在这片被称为“塞上江南”的国土上不但有秦长城、隋长城、宋壕堑,  相似文献   

19.
<正> 长城,明代又称边墙、塞垣、长垣,指筑于边境上的界墙。外长城又称外边,内长城又称内边;有几重边墙处分别称为大边或头边、二边、三边等明代长城的构造,除以城墙为基础建筑外,还在城墙上设有墙台,用以抵御进攻之敌;在城墙上或城墙一侧建筑敌台,用以战  相似文献   

20.
闫璘 《中国土族》2012,(1):12-16
中国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北京八达岭长城,是中国万里长城中建筑最精良、保存最完整和景观最雄伟的地段,因而,八达岭就成了中国长城的代名词。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也有一段明代修筑的长城,这段长城虽然没有八达岭长城修葺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