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氏朝鮮王朝與明王朝維持着密切友好的宗藩關係,尊行共同的儒家華夷觀念,並在華夷框架下對周邊國家及民族進行了相應定位。因此,在明清交替之際乃至清朝建立很長時間之後,儒家華夷觀都深深影響着朝鮮對待明朝、清朝的立場,並在相關的"胡亂"小說中有大量體現。本文梳理不同時期"胡亂"小說的創作特點,由此探尋古代朝鮮社會對儒家華夷觀的接受與發展過程。  相似文献   

2.
正古语有云"贤臣起于州县,良将发于行伍",自古以来县治一职都是历练国家贤才、选择政治栋梁的重要岗位。虽然古代县治的内容不外乎理讼、收税、治安、教化、赈济几项,比现在的县域治理要单纯得多,但是凭借其独立主政一方,显示治理才干的独特优势,依然是名臣良相脱颖而出的最佳所在。比如宋代的宰相文彦博,从翼城知县起步,历仁、英、神、哲四朝,仁宗朝两度拜相,英宗、神宗朝为枢相九年,哲宗朝除太师、平章军国重  相似文献   

3.
1966年中国爆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受中国极"左"外交路线的影响,中朝关系出现紧张、陷入低谷。由于中朝双方有默契地克制,两国间的对立与紧张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尽管政治关系因"文革"而一度中断,但经贸关系仍得以维系,使得中朝关系未出现全面破裂。60年代末,中朝双方均面临不断增大的安全压力,在现实主义的驱动下,双方抛开此前的敌对情绪和分歧重修于好。由此可见,地缘安全始终是主导中朝关系发展中的第一要素,当安全利益诉求大于一切时,中朝可以抛开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4.
龚延明  方芳 《文献》2007,(4):39-43
宋人李埴《皇宋十朝纲要》卷一五《徽宗朝》,在"进士"目下,将徽宗朝的"贡士"榜一并收录,今转引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在宋英宗朝一直閑居江寧,不肯回朝復職,因爲他和當政的首相韓琦有很深的矛盾。治平四年正月神宗即位後,北宋朝廷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神宗很早就對王安石具有深刻的印象,希望將他召回委以重任;另一方面,神宗對長期專政的韓琦産生不滿,希望收回下放已久的權柄。次相曾公亮爲了排擠韓琦,力主再次召用王安石,並與參知政事吴奎産生齟齬,這些矛盾最終在治平四年閏三月的一場御前辯論上集中爆發。嗣後,神宗起用王安石知江寧府。這是具有濃厚的政治象徵和文化隱喻意味的任命,在政治上象徵神宗、王安石"君臣合作"的開端,在文化上隱喻王安石"以道進退"與"觀時而動"相結合這一出處哲學的成功實踐。  相似文献   

6.
明初废除相制以后,相臣、相国、相公等前代非正式的宰相称谓广泛存在于明人语境之中,明人关于相的文化体认依然清晰。明人以理想之相所应具备的相业、相体与相度等尺度品评本朝阁臣,功业与为相之道并重,徐阶与张居正等人因之所获评价不同。总体来看,明人在有相之历史记忆与无相之现实环境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君相政治思维,之所以存在相之价值如何、阁臣是相与否等种种争论,表明明人在废相之后的无所适从。然而相臣可议,相制却是不可触碰的政治禁忌,明人在政治思维与实践层面皆未能突破"阁臣类相"的桎梏,未能发明出彻底解决行政中枢权责游移的调适之道,阁臣终究难于自处,这是晚明政治困局的重要致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北宋中期,当其"祖宗家法"愈加显露弊端之时,以范仲淹、欧阳修、石介、李觏等人为代表的士大夫,把回向"三代"作为理想的政治目标,掀起了革新运动。其精神被王安石所继承。但是随着熙丰变法的失败,"祖宗家法"却更受推崇,并由此制造出堪与"三代"、贞观相媲美的当朝盛世说——"嘉之治",从而使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目标由推尊"三代"转向效法当朝。赵宋当朝盛世说由"祖宗家法"和"嘉之治"有机结合而成,并以"祖宗家法"为核心。此说被南宋所接受,束缚着南宋人的思想和行动,最终使南宋对盛世之追慕成为泡影。另外,赵宋当朝盛世说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后世对宋代之评价。  相似文献   

8.
以"壬午兵变"为契机,清廷对朝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以夷制夷"政策转变为"干涉政策"。清朝政策的转变,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为维护中朝传统关系而进行的政策调整,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清对朝鲜内政的粗暴干涉,破坏了中朝传统友谊,导致宗藩关系最终解体。  相似文献   

9.
渤海上京城仿唐长安城存在"三朝"制建制.渤海上京城以宫城正南门为元旦冬至日之朝(仿古之外朝),以宫城1号殿为塑望日之朝(仿古之中朝),以宫城2号殿为常朝日之朝(仿古之内朝).渤海上京城"三朝"制主体建筑的年代当完成于渤海第十一代王大彝震之世.  相似文献   

10.
吉定 《文献》2001,(3):278-280
庾信诗《集周公处连句》云:"市朝一朝变,兰艾本同焚.故人相借问,平生如所闻."这首诗诗题中的"周公"是谁?清人倪璠在《庾子山集注》卷之四中说:"周公,陈尚书周弘正也.弘正入周,信集其处,有伤旧国之词."由于倪璠认定这首诗诗题中的周公是陈尚书周弘正,又其《庾子山集注》有多种印本行世,故当代学者舒宝璋:《庾信选集》(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鲁同群著:《庾信传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林怡著《庾信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等均因袭了此说.  相似文献   

11.
人民文化舘     
《文物》1951,(1)
北京市第一文化館舉辦"東北和朝鮮"展覽會京市第一文化舘和中央人民科學舘聯合舉辦的"東北和朝鮮"展覽會,於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起在鼓樓正式展出,展覽內容主要係透過中朝邊境  相似文献   

12.
在清末,咸丰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它存在的十一年,几乎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英法联军侵华之役相始终。可以说,咸丰朝始终处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和风雨飘摇之中。其间连续出现的三次财政危机,使咸丰朝其去覆亡,更是间不容发。但是咸丰朝竟出入意外地一次次地逃过险关,避免了覆灭的命运。其中的“奥秘”何在?很值得探究。这对太平天国兴亡史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局的认识,都会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3.
宋徽宗在靖康二年北狩途中最早制造了"太祖誓约"的传说,其原因是为了将汴梁的失陷归咎于宋钦宗。由此看来,"太祖誓约"实是徽宗为了将赵宋大统传于宋高宗,而向其转达的一系列复杂政治讯息中的一部分。根据曹勋在其回忆录《北狩见闻录》中所记,徽宗向高宗传达的口谕主旨并非"太祖誓约",而是一系列预言高宗未来登基的"瑞应"故事。本文通过解读《中兴瑞应图》画卷来探寻曹勋如何参与、影响这段历史。然而,"太祖誓约"的核心思想——即宋朝的"祖宗之法"及宋朝皇帝与士大夫之间的相互平衡、制约——并非曹勋作为一个曾效力于四朝帝王的"近习"所关心的重点。虽然宋高宗在其执政前期认为"太祖誓约"的传说对证明其继位的正统性有一定的政治价值,然而后来秦桧为相期间朝廷对文人士大夫言路大加压制,事实上与誓约的主旨背道而驰,这才最终导致誓约的内容不见于高宗朝的正史记载。曹勋所记载的"太祖誓约"传说在不同史料文本中的差异,极有可能来源于他本人为了迎合高宗朝政局而对徽宗原话所做的修改。李心传于宁宗嘉定元年完成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乃是最早把曹勋版本的"太祖誓约"融入了宏观历史叙事的现存史料。  相似文献   

14.
在"东亚"成为流行语汇的历史研究中,"朝贡体制"常被用作一个统摄性的概念使用。然而"朝贡体制"在清代,主要体现中国与朝鲜、琉球、安南等国的关系,其中尤以中朝关系最为密切,并不覆盖"东亚"。本文通过梳理清代史料,呈现清代中国与朝鲜封贡关系的特点,其中包括敕封、给印、颁历、参与常态礼仪活动、日月食救护、赈济灾伤、常态互市,朝鲜人参与八旗等等,不仅凸显中朝关系近于中国与其他封贡国、无藩封关系的其他朝贡国之间的关系,更反衬出中朝关系与地处"东亚"而与清无邦交的日本之间关系的差别。由于中、朝、日在"东亚"区域的国际关系中皆具有重要性,前述考察提示,17至19世纪中叶的"东亚"国际秩序并非笼罩在任何单一制度化体制之下,"朝贡体制"或"朝贡贸易体制"不能涵盖该时代"东亚"地区国际关系和秩序格局,对相关的研究方法也需要反思。  相似文献   

15.
正"天亮"之前,广州正捱着一段最痛苦的时间。"蒋朝"的疏散潮正在这里翻滚着。"蒋朝"强制执行以银元标价,商人不愿吃亏,怕以银元标价,便会收到大量的银元券,但他们栗于"蒋朝"的淫威,又不敢说不,于是消极地拒收银元券的办法是,用银元标价,却把银元对港币的比率降低了。原来银元一元合港币四元,现在则降为  相似文献   

16.
正丰稷(1033-1108年),宋代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字相之,死后朝廷赐谥"清敏",故典籍中常称作"丰相之"、"丰清敏"、"丰清敏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多著政绩,特别在皇帝昏昧,党争激烈,群奸肆虐,政局残酷多变的哲、徽两朝,始终不忘儒者修齐治平之初心,气节高直,公忠不阿,勇毅敢为,正己心,正人心,正世心,如泥潭青莲,如高松清露,如深夜孤鹤,广受时人赞誉,史家褒  相似文献   

17.
张宇 《神州》2012,(7):70-75
明代末期的天启朝、崇祯朝都比较短暂,在中国陶瓷史上,把这两个朝代至清军入关后的顺治时期统称为"过渡期"。1644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一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史称"甲申之变"。  相似文献   

18.
正卢怀慎(?-716年),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侍御史、右御史台中丞、兵部侍郎、黄门侍郎、黄门监(侍中)、吏部尚书等职,唐玄宗朝宰相。卢怀慎为相之时,姚崇任首相,他自叹弗如,凡事推让,被讥为"伴食宰相"。其实,卢怀慎不仅是一位享誉四方的一代廉吏,而且是一位善于团结同僚共谋大业的出色副职,千余年来,卢怀慎背着"伴食宰相"的黑锅备受世人讥诮,实在是千古奇冤。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中朝官民在黄海北部海域日益频繁的海洋活动,使双方对该海域的海界有了日渐明晰的认知。十九世纪中叶以前,无论是志书亦或航海官员,中朝双方的这一认知均主要集中于黄海北部海域"岛陆"的归属上。为保障岛屿安全进行的水师巡洋和由此形成的内海、外洋的区分,使洋面界域有了模糊认知,但相较"岛陆",该海域"水空间"部分仍保持"公共水资源"属性。近代以来随着中朝海疆危机的加深和海洋资源依赖性的增强,洋面归属问题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双方据《万国公法》将领海从"公共水资源"中剥离出来,并以《中朝商民水陆通商章程》作为对方渔民在各自领海从事渔业活动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20.
正宋璟(663—737年),字广平,邢州南和(今属河北)人。进士及第,先后仕武则天、唐中宗、少帝、睿宗、玄宗五朝,在唐睿宗、玄宗朝三度拜相。宋璟宦海一生,先后在朝廷多个部门任职,又在多个州郡主政一方,爱民恤物,走到哪里,就把温暖和光明带到哪里,朝野誉之为"有脚阳春"。一、刚正不阿,死磕二张"虽死不恨"宋璟出身于一个世代官宦之家。七世祖宋弁,为北魏吏部尚书,"才学俊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