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下都半瓦当均为模制。模范是一个圆形,由两个相同且对称的图案构成,两图案中间留有一条较窄的切割线。制作时,将模范在当面泥坯上压制纹样,然后粘接于筒瓦坯的母口一端,再沿割线由外向内切割,将带有纹样的圆形瓦坯一分为二,最后烧制成两个半瓦当。所谓错切,就是误由切割线转动90度而切,从而产生了特殊纹样的半瓦当。加之2000多年地下沉埋,一出土便以其孤异、奇特而备受学、专家所关注,对其理解颇费神思,随之亦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命名。就目前所见,在燕下都半瓦当中,错切的有四:  相似文献   

2.
秦都咸阳瓦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都咸阳宫殿遗址中,出土了大批瓦当,它是秦文化遗存之一,对研究秦代的建筑和雕刻、绘画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这批瓦当,有半圆形瓦当和圆形瓦当,有素面的和有纹饰的,其中以圆形带纹饰的为最多,半圆素面和圆形素面数量很少,仅有几件。素面瓦当从春秋到汉代,一直沿用。在咸阳汉代陵墓中也有出现。  相似文献   

3.
洛阳东郊发现唐代瓦当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在洛阳东郊热电厂考古发掘过程中,采集到瓦当范7件,其中6件为莲花纹瓦当,1件为兽面纹瓦当。6件莲花纹瓦当均作圆形筒状,依其纹饰可分为二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山东淄博临淄区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在文物普查、考古发掘和工农业生产建设中,陆续发现和征集了一批齐瓦当共百余件。这些瓦当不仅出土地点清楚,而且其中很多纹饰设计独特,制作精美,为齐瓦当中的精品。是研究古代建筑和工艺美术的珍贵资料。新出土瓦当的地点,主要分布于齐国故  相似文献   

5.
“宾连”纹瓦当考识方殿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绥中姜女石秦汉宫殿遗址出土一种大型瓦当(图一),此瓦当面径长52、尾长70厘米,堪称巨型瓦当,瓦当面上的纹饰稍细别致,一般称为“夔纹”。这种纹饰的瓦当,还见于秦始皇陵,因其形体大、数量少、纹饰美,则愈显...  相似文献   

6.
错金银铜车伞铤是在1965年河北定县(今定州市)三盘山第122号西汉墓中出土的一件精美车饰。本文图版资料选自《河北出土文物选集》(图242)。现拟对错金银铜车伞铤纹饰内容做一分析考证。  一、关于错金银铜车伞铤纹饰的内容三盘山出土的错金银铜车伞铤,长265、直径36厘米。柱状,中空,从中间分上下两截,以子母口套接。表面错金银纹饰,间用黑漆填补空隙;还镶嵌菱形绿松石和圆形红玛瑙装饰。每段设计菱纹4排8枚,圆珠4排12枚。自上而下以凸弦纹分为4段,每段纹饰的内容均不相同。第一段 主题是生翼黄龙、象舆和飞马。上下以金地黑齿纹和黑地错…  相似文献   

7.
《文物》2005年第12期刊登了《陕西甘泉出土的战国瓦当》[1]一文,介绍了一批出土于陕西甘泉县三处古代建筑遗址(城区官井巷遗址、体育场遗址和西台遗址)的瓦当。这批瓦当纹饰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为探讨陕北地区战国秦汉历史提供了资料。原文作者认为,这批瓦当属于战国中晚期的魏国瓦当。本文拟通过将这批瓦当与周边地区瓦当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考古和文献资料,对这批瓦当的年代和归属进行初步探讨。一甘泉县瓦当的特点新公布的这批瓦当虽然总数不多,但纹饰较为丰富,既有半瓦当,也有圆瓦当;既有素面瓦当,也有纹饰瓦当。瓦当为泥质灰陶或灰黑…  相似文献   

8.
云纹瓦当在洛阳地区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瓦当,作为一种建筑构件,其外形或当面图案纹饰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是现代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中确定某一城址或建筑基址时代的可靠标志物。本文通过对洛阳地区出土的东周──魏晋云纹瓦当进行收集与整理研究,确定时代并总结出发展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9.
2009年7月,在南京雨花台区西营村清理了4座灰坑,出土一批六朝遗物,包括瓷器、陶器、筒瓦和瓦当等。根据遗物的用途,可分生活用具和建筑构件两类。生活用具包括瓷器和陶器,以瓷器为大宗,瓷器以碗和罐的数量居多,还有盘、六足砚、盘口壶和长颈瓶等,而陶器数量较少,有盆、甑、瓮、帷帐座等。瓷器多施青绿或青黄釉,部分有冰裂纹,胎和釉结合紧密。依据器底和器壁纹饰的不同,文中把瓷碗分为四型;瓷罐有双系、四系和六系三类;瓷盘多饰有同心圆莲子的莲瓣纹。依据器形的特征和纹饰判断,这批瓷器的年代应为南朝晚期。建筑构件有筒瓦和瓦当两种,瓦当又分为莲花纹瓦当和兽面纹瓦当两类。莲花纹瓦当以细部纹饰的差异,可分四型,其中包含有复瓣(宝装)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仅发现1枚,兽面刻画比较抽象,装饰意味更浓。参照共出的瓷器年代,这批莲花纹瓦当具有比较典型的断代意义。该遗存对研究六朝都城的物质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北师大文博馆收藏的两件青铜器:一件青铜簋与罗振玉旧藏德克簋的铭文内容相同,形制相仿,纹饰相似,可能为同一组礼器;一件铜匜与传世的匽公匜铭文内容相同,但在形制、纹饰等方面则有所殊异。  相似文献   

11.
错铜鸟兽纹铜壶赏析张丽敏1991年新乐市两同志送来一件铜壶要求作去锈处理,据介绍此壶是1985年在河北省新乐市中同村3号战国墓出土的一对铜壶中较完整的一件。这对铜壶形制、大小、纹饰完全相同。当时壶锈迹斑斑,砂土附着,纹饰模糊,经过几位同志的通力协作,...  相似文献   

12.
2014年7月至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涿鹿县文物局对涿鹿故城遗址进行了联合发掘,出土了比较丰富的遗物,其中有6件鹿纹瓦当和3件人面纹瓦当非常具有特色。在已发表的资料中并无相同的形制,涿鹿故城出土的这批鹿纹和人面纹瓦当为研究古代瓦当和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近年吉林境内辽金时期遗址出土瓦当材料,对瓦当制作流程与技术,及其与筒瓦的连接技术进行了初步考察,且作了尝试性的分析和推测。同时,又重点针对各遗址瓦当材料中常见的同纹不同范现象,从生产来源、生产时间与使用方面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剖析,并简单讨论建筑遗存中常见的不同纹饰瓦当的混杂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常德地区文物工作队收集到两件孙吴镜和四件唐镜,现报道于后。两件吴镜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大小和铭文略有差别。均为半圆形纽、圆纽座。大的一件直径14.5厘米。镜背中区主体纹饰为对称的四个神像和兽纹,每个兽纹下有一环状乳。主体花纹外十二个半圆枚和十二个方枚相间排列。铭文十二字分别铸在方枚内,阳文,句为:"吾作明竟,幽湅三商,□□  相似文献   

15.
秦始皇陵附近新发现的文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3,(5)
继1964年焦家村南出土秦陶俑之后,焦家生产队社员于1970年冬在村北一百米处,又发现了一个陶俑。陶俑头、手已丢失(图一),残高54厘米,着交襟长衣。合模,空腹,头、手、身分开制作。就现存身躯看,与以前发现的三件陶俑相同(见《考古》1962年第8期410页;《文物》1964年第9期55页)。对于研究我国秦代服饰和雕塑艺术具有一定的价值。 1972年春季,岳家沟生产队在陵园内城西门外平整土地时,发现两种瓦当。一种为夔凤纹瓦当(图二),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秦始皇陵出土的夔凤纹瓦当相同(见《考古》1962年第8期410页)。据残破部分推算,原大约52厘米左右。这种特大瓦当见到的不多,可能是用于檩头的装饰。另一种是几何纹瓦当(图三),仅发现一件,残半,已复原,直径19厘米。对于研究秦代建筑艺术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16.
正秦代一些大型宫殿或礼制建筑址常出土一种体量很大的大半圆瓦当。因其形体巨大、当面图案造型奇特而与常见的秦代瓦当图案差异较大,加之报告者对其称谓的不统一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混乱,所以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除了称之为"夔纹"、"夔凤纹"外,有学者认为该瓦当的当面图案应  相似文献   

17.
《文博》1997,(6)
1997年2月,铜川市考古研究所在陕西省耀县董家河镇铜川市铝厂自备电厂工地清理北朝晚期灰坑一个,出土有莲花纹瓦当范、铜质镂孔三足器及钱币各一件。现介绍如下: 瓦当范1件。泥质灰陶,火侯较高。圆形,正面略凹。纹饰可分内外两区。外区为莲瓣九个,由凸起的细线条沟勒而成,瓣尖之间各有一个不规则小乳钉,共九个。内区为莲蓬及三个小莲蕊。瓦当范中间有一圆形小穿。背面略鼓,上有数道不规则划痕。直径9.2、穿径1.9、厚1.6厘米(图一,2)。 永安五铢1枚。铜质。直径2.5,厚0.15厘米(图二)。  相似文献   

18.
泰安岱庙出土的汉唐瓦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11月,岱庙仁安门安装避雷设施开挖地槽时,在距地表1.5米处发现9件瓦当。现简要介绍如下:瓦当均为泥质灰陶,当面呈圆形。根据当面纹饰可分三类。第一类:云纹瓦当。2件。边轮内以双线弦纹将圆当面括成内、外圆圈,内圈中心饰一圆乳钉,外圈内由双线界格分成四个扇面,内各一单线卷云纹。标本0556—1,当径17、边轮宽1.1厘米(图一,1)。标本0556—2,稍残,当径14.4、边轮宽0.7厘米(图一,2)。第二类:文字瓦当。4件。其中3件文字为“千秋万岁”。2件边轮内双线把圆当括成内、外圆圈,内圈中心饰一圆乳钉,外圈由双线界格把当面…  相似文献   

19.
考古资料表明,燕下都考古发掘出土及采集的半瓦当有10余个类别近50个品种,〔1〕加 上民间收藏已经超出50个品种。其纹饰之多样,内涵之丰厚,工艺之精美,为专家、学者和 藏家所注目,是燕文化研究的最具代表性的实物资料之一。但其中有一些稀有纹饰瓦当因 为 残缺,在一定的时期内又没有参照物,致使在修补及命名上出现较大误差。这里略举一 二, 就教方家。关于“双龙纹”半瓦当河北省博物馆《河北古代简史陈列》战国部分,陈列着一面修补过的燕下都半瓦当。这面 瓦当在《燕下都》一书中彩版刊出(图一)。其当面左下部为原瓦当残留部分…  相似文献   

20.
考古证明,在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上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