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土沟遗址是泥河湾盆地目前发现的可以确认时代最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层位分布在Matsuyama反极性时的Olduvai正极性亚时阶段下部,年龄为1.77~1.95Ma较早时期,遗址中出土了貌似旧石器晚期石制品。本报告记述的是N111E85探坑出土的377件石制品。  相似文献   

2.
杜庄遗址是目前已知位于泥河湾盆地最西端埋藏在阳原群河湖相沉积层的一个旧石器遗址。遗址分布在阳原群顶部,含大量石制品和哺乳动物骨牙化石。文章记述了采集的52件石制品。依据地层结构和哺乳动物化石判断,杜庄遗址应该形成于晚更新世较晚期"大同湖"大面积萎缩阶段,其时代与泥河湾盆地东北端后沟遗址上覆黄土堆积时期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3.
宋艳花  石金鸣 《考古》2016,(4):3-15,2
柿子滩遗址第五地点是距今2~1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址。该地点于2010年进行了发掘,四个文化层均埋藏于河流相阶地堆积中,出土有石制品、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多以用火遗迹为中心集中分布。其中原生埋藏的人类化石为该遗址的首次发现,为研究晚更新世晚期人类的演化提供了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4.
我们考察了华北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考古遗址并观测了出土的材料,为的是评估将来研究的可能性。古地磁研究已经表明这里较早的遗址可以追溯到早更新世晚期,即大约一百万年前;放射性碳对晚期遗址的测定结果是晚更新世末,即距今11000年。过去的工作已知较早的遗址位于加洛米洛(Jaramillo)正向事件之下的磁性倒转沉积层里,因此它们可以代表直立人在东亚地区最早存在的某些证据。野外考察了遗址的地层关系,室内研究了发掘出来的石制品并进行了石制品的模拟实验。这些较早时期遗址的石制品组合由当时当地的燧石制作而成,在技术上以未修整的石片和残片为主体,伴随一些打过石片的砾石和断块以及少量粗制品和精制品的简单工业。大部分遗址位于指示河湖环境平静堆积条件的细颗粒沉积物里,石制品保存得完好而新鲜,因此这些遗址中可以原地保存人类活动模式的证据。东谷坨作为一个较早的遗址正在进行深入分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东谷坨遗址对于裂片石制品的拼合、显微分析、切痕和肉食动物咬痕骨头的分析以及早更新世东亚地区直立人可能活动模式的内部空间研究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神泉寺遗址分布在山西省阳高县神泉寺村东侧寺沟二水库塔儿梁上,泥河湾盆地桑干河支沟的基座阶地的堆积层中,富含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其石制品面貌与许家窑—侯家窑遗址的十分相似,骨化石14C测定提供的年龄数值是11720±150 B.P.。  相似文献   

6.
《四川文物》2021,(4):4-13
回龙湾洞穴遗址是一处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金沙江流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于1987年进行了初步试掘,获得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磨制骨器。回龙湾洞穴遗址上文化层年代为23.8—23.4ka cal BP,下文化层目前尚无年代数据,根据其石器技术特征推测应同样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回龙湾洞穴遗址上下文化层的剥片技术均包括锤击、砸击和锐棱砸击技术,但上文化层的砸击和锐棱砸击技术的比例要略高;从工具修理特征上来看,上下文化层的工具均较为简单,以刮削器为主,相对而言,上文化层的工具尺寸要略大于下文化层,且类型更为丰富。回龙湾洞穴遗址是目前攀枝花境内唯一一处年代明确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对于研究该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人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992年8~10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和海林县文物管理所的协助下,对莲花水库淹没区的一些遗址进行了第一次正式试掘。 这次试掘选择在遗址的西北角,仅开5×5米探方一个和2×5米探沟一条,加上扩方,发掘面积约45平方米。 一、文化层堆积 东兴遗址的文化层,可分为三层。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收藏许家窑—侯家窑遗址1976年报道、1974年采集的77件石制品和4件骨片,石制品包括石核6件、石片15件和修理品56件。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发现的石制品的面貌与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的面貌基本一致,应该属于Nihewanian的延续,尽管有大量石球出现。经过重新观测,"骨器"系食肉类动物咬骨。在中国,Nihewanian已知在177万—195万年前的泥河湾盆地黑土沟遗址就已出现,一直延续到晚更新世细石器出现之前。考古发现表明,人类早在180万年前已经出现在东亚。  相似文献   

9.
龙潭旧石器遗址地处云南省鹤庆县财丰河流域,2019—2020年发掘,遗址文化层为土状堆积的红褐色砂质黏土层。本次发掘在文化层内出土石制品3487件,属小石片石器传统,以石英正长斑岩为主要原料。遗址出土的石核包括有普通锤击石核、盘状石核、窄长片疤石核、似-细石核和砸击石核等类型,以剥片强度较高的普通锤击石核为主。遗址出土的石片包括有普通锤击石片、长石片、盘状石核石片和三角形石片,以剥片活动中晚期阶段的小型石片为主。遗址出土的工具包括有普通刮削器、陡刃刮削器、锯齿刃器、凹缺器和钻具等,以陡刃刮削器最具特色。遗址新发现的石制品材料总体表现出多样化、进步性的石核剥片技术,稳定成熟的工具加工技术,以及类型丰富的工具组合等技术特点。目前推测遗址的功能为短期活动的石器制作场,时代可能处于晚更新世中晚期阶段。  相似文献   

10.
《文博》2020,(3)
文化层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成层堆积的总称,是一种特殊的地层类型。史前时期文化层的形成原因是复杂和多样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遗址的文化层,同一遗址不同区域的文化层,有着不同的形成原因,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在史前遗址文化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反映了不同的堆积过程。  相似文献   

11.
沙河沟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洪庆街道办燎原村东北,2017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了调查,共发现石制品243件,材质以石英岩、石英占绝对优势。以石片为主,器类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钻、石锤等,沙河沟遗址是一原地埋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年代约距今7-3万年前。其石制品是中国华北地区石片—小石器文化的传承与继续。  相似文献   

12.
卫奇 《文物春秋》2009,(2):3-10
泥河湾盆地大田洼西沟遗址位于桑干河支沟谷坡堆积中,可见分布面积约1千平方米,出土遗物主要为石制品,依据相关资料推测其年龄可能接近2万年。本文也对石片的台面和背面研究方法进行了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2018年9—11月,宿迁市博物馆等单位在江苏沭阳吕台遗址进行初步考古钻探和试掘,共布挖三条探沟,发现西周墓葬两座、汉魏水井一口。遗址主要遗存属两周时期,文化层堆积厚度3~5米,文化因素受北方宗周文化及南方吴越文化的影响。该遗址是苏鲁交界地区一处重要的聚落遗址,对研究徐淮夷方国文化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谷向乐  任广 《大众考古》2023,(11):50-56
<正>苏羊遗址位于豫西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西部、下村南部,北临洛河,南望熊耳山,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西宽约970米,南北长约1050米,面积60多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最厚处达5米以上。根据遗存的分布范围和文化特征将苏羊遗址分为苏羊区和下村区两个片区,苏羊区紧邻洛河,下村区在苏羊区南部。苏羊遗址以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为主,包含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四分场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逊克县逊克农场北约1公里处。2014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共发现石制品144件。该遗址的石制品原料以流纹岩、黑曜岩、凝灰岩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石叶、工具等。工具以片状毛坯为主,多为单向加工。根据地层堆积和石制品工业特征,推断该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临汝煤山遗址1987—1988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煤山遗址位于临汝县城北0.5公里,北刘庄村西的漫坡土岗上,汝河支流洗耳河自北向南从遗址东部流过。遗址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400米,总面积约200000平方米(图一)。遗址中部较高,文化层堆积也最为丰富。1970年,洛阳市博物馆曾在遗址东部开挖过两条探沟,首次将该遗址分为三个文化期,初步了解了该遗址的文化内涵。197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在遗址中部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发掘,  相似文献   

17.
南坡遗址是泥河湾盆地目前发现的地理位置最靠西的细石器文化遗址,共发现石制品119件。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南坡遗址的石制品进行初步分析。根据南坡遗址的石制品特征来看,应是从峙峪、杜庄遗址等发展而来,属于典型的"细石器文化传统",年代较二道梁、油房等遗址要晚,与于家沟、马鞍山大致相当,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12,(5):3-13
<正>豆腐村遗址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城南侧,地属豆腐村的大庄自然村(图一)。遗址区文化层堆积序列明显,共分4层:现代耕土层、唐宋文化层、秦汉文化层和战国秦文化层。《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4期发表了《秦雍城豆腐村制陶作坊遗址发掘简报》,重点介绍了④层下战国秦文化  相似文献   

19.
河北涞水渐村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正> 渐村属石亭乡,南距涞水县城12公里(图一)。遗址位于村北0.5公里的台地上,由于修公路,遗址的东部已被破坏,从现存遗址东部的断崖上可以发现断续的文化层和灰坑,地面散布陶片,地势西北高,东南较低,文化层的下面便是页岩。1987年3月,保北考古队对其进行了发掘,由于遗址大部分已被破坏,而且现存文化层亦不连贯,故所布探方和探沟比较分散。这次发掘,开5×5m探方七个(T3—8、11),2×5m探沟二条(T9、10),3×6.75M探方一个(T1),4×1.5m探沟一条(T12),2×10m探沟一条(T2),发掘面积为242平方米。  相似文献   

20.
翟媛  范建国 《文博》2008,(4):92-95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延安市富县试点第四分队在富县羊泉镇八合村发现一处延安地区罕见的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聚落遗址,后又在钳二乡复查姚家塬寺胡同仰韶文化聚落遗址时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两处遗址分布范围大,遗迹内涵丰富,文化层堆积深,器型多样,采集到的陶器残片的器型、装饰也表现出高度一致性,均采集到了石器,诸多因素能否表明这两处遗址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两处遗址展现了新石器时期特殊地理环境下陕北黄土高原人们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