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出土铜器的焊接技术,但文献中仅有少量关于铜焊的记载,而且模拟实验研究少有进行,因此,进行了实验室焊接工艺的模拟研究。以北周武帝孝陵出土铜器中检测发现的焊料为依据,进行了相关的焊接模拟实验研究,并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分析仪分别对铜锡合金、纯锡焊接红铜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结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排除了焊料为纯锡的可能性,进一步证实了孝陵发现的焊料为铜锡合金焊料。本研究开展的铜焊模拟实验为日后系统研究铜焊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青海青铜时代的铜管和铜环刘宝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铜管和铜环是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遗址和墓葬中经常出土的两种小件青铜器,青海地区绝大部分出土于卡约文化的遗址和墓葬中。传统观点一般笼统地称它们为“青铜饰品”,而实际上铜管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古人们在日常...  相似文献   

3.
<正>长长的脖颈,尖尖的下巴,下塌的锁骨和多彩的服饰,当然最重要的还有圈在脖颈上闪闪发光的铜环,这就是生活在泰缅边境上的长颈族的代表特性。长颈族是我们对其的称呼,而KAREN(克伦族)才是他们真正的名字。因为战争和生活的困苦,他们大多作为难民从缅甸流落到泰国边境。而这种用铜环强制颈部变长的残酷传统习俗,却使得长颈族人有了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并且使其得以在泰国依靠旅游业而生存。如今在泰国清迈和清莱的周边散落了很多以旅游业为生的长颈族部落,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等待游人们的参观,或者经营一些手工艺品来换取生存所需的费用。有谁会知道沉重的铜环之下是如何复杂的心情呢?  相似文献   

4.
宜兴出土吴越货币称量工具──铜环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宜兴出土吴越货币称量工具──铜环权潘荣祥,黄兴南《中国钱币》1995年第二期刊载了戴志强。周卫荣同志撰写的《中国早期的称量货币:青铜》一文。文中列举了江苏武进县。金坛县等多处春秋战国时期出土青铜块的实物,用光谱半定量检测和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验证了青铜...  相似文献   

5.
《文物》1982年第1期报道了湖北省枝江县1981年出土一套新莽铜环权。这是继1927年在甘肃省定西县秤钩驿出土一套新莽度量衡器后,又一次比较完整地出土的一套刻有始建国年款铭文的铜环权。在枝江县文化馆的热情支持下,我们有机会亲见这批珍贵的文物,深为这一新的发现感到欣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西周金文中"画"和"金豙"二种赏赐物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前者指"画呻(轸)",即古车上的轸木;后者指古车上用来贯马辔的铜环.  相似文献   

7.
谈战国时期的不等臂秤“王”铜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4)
世界上最早的衡器是天平。古埃及和巴比伦的石刻上已经出现天平的形象,古希腊的荷马史诗里有了关于天平的记载。我国衡器也是先有天平,后有提系杆秤。我国目前所见的衡器实物,是公元前五世纪以前春秋时期的遗物。1975年湖北江陵雨台山春秋楚墓中有铜环权出土。传世文物中有春秋齐国"右伯君"半圆鼻纽铜权和春秋郳国的"郳(?)"半圆鼻纽铜权。关于铜环权的使用,从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楚木衡铜环权,可以看到这种权是用于天平的砝码。关于半圆鼻纽权以及由此演变的秦权中的瓜棱权、钟形权等的使用,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天平上的砝码,一种认为是杆秤上的秤砣(锤)。前  相似文献   

8.
1993年8月,新密市汽车站在施工中发现2座古墓葬,2座古墓中均无陶器,仅残有若干铜环、铜叉形器及“五铢”、“小泉直一”铜钱和铜镜各1枚。发掘者依据墓葬形制及铜钱、铜镜,判断这2座古墓的年代为东汉。  相似文献   

9.
权衡是我国古代衡器的总称,汉代权衡的器形分鼻钮形和圆环形两种。在甘肃省出土的汉代权衡文物中,鼻钮形的较多,且多为石质。圆环形权衡文物,以1972年定西口镇出土的5件环权(其1为石权,余皆铜权)最具代表,除此,未见相关出土报道。1967年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甘肃省庄浪县朱店镇吴沟村村民张东仓在一土坑汉墓中挖出一件灰陶“魂瓶”,从中发现铜环权11枚,五铢铜钱4枚,全部上缴县博物馆收藏。由于当时文物管理上的混乱,把后来零星收藏来的另外4枚铜环权混在一起,分不清楚,所以共有15枚(见图),环权全系青铜质地,呈扁平状环形,外径,厚度不一。…  相似文献   

10.
1990年5月,陕西省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在市郊益门村一座春秋时代晚期的小型墓葬中,发掘出200余件精美绝伦的金器、玉器、铜器和铁器:其中金器的种类有镶嵌宝石的金柄铁剑、金首铁刀、金泡、金带钩、金环、金络饰等100余件;玉器的种类有玉璧、玉佩、玉璜、玉环、玉带钩等80余件;另外,还有铜环、铜  相似文献   

11.
2011-2012年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淅川县老城镇裴岭南部岗丘上发掘一批墓葬,其中M43、M211、M230三座墓葬保存较好,出土有铜镜、印章、带钩、陶罐、盆、壶、铜环以及料珠等,目前初步推测这三座墓为秦墓,该批墓葬的发掘为丹江地区秦楚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潜山县发现东汉铜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初,潜山县余并镇马道村村民在该村一古墓中挖得一件青铜尺,交余井镇公安派出所后即转交县文物管理所。经县文管所工作人员现场勘查,发现该墓为砖室墓,墓内同出铜环首刀1件,灰陶罐2件,从墓葬形制及随葬物推断,此铜尺为东汉实用尺。铜尺全长23.3厘米,宽1.8厘米,厚0.2厘米。一端顶部及一截边缘微残。一端有直径为0.4厘米的穿孔,正面  相似文献   

13.
2019年5月,中乌联合考古队对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撒扎干遗址M11-2进行了补充发掘。该墓为"L"形的砖室墓,在长斜坡墓道的东壁开有甬道,再在甬道东端的北壁掏挖出洞室。在洞室前(北)部置棺,中后部垒砌填塞泥砖。出土有金管、金钉、金泡、铁镞、铜环、陶豆、骨管等物。该墓年代为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属康居贵族墓葬。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咸阳龚西战国秦墓M8出土的两件嵌玉银钮金带钩使用超景深显微镜、金相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开展制作工艺考察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两件带钩钩身主体材质为金银合金,钩钮为银,镶嵌玉片由春秋时期管形玉玦改制而成,钩身内部填充物为严重锈蚀的锡铅合金焊料。这两件金带钩的制作包括钩身和钩钮的铸造、玉片改制、焊接组合、表面磨抛等工序,是先秦金银器工艺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5.
肖锦秀 《南方文物》2000,(2):100-100
1983年12月,高安市博物馆在城东郊七星堆发掘的一座东汉墓葬中,出土一件完整的方格纹陶罐,罐上反扣一直口陶钵做盖,罐内放置蟾蜍砚滴和直径约1.5厘米的铜环圈各一件。以往在汉墓中出土蟾蜍砚滴较少,而该器造型又十分别致,值得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12月-2017年4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聊城市东阿县大秦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编号为H2的灰坑中出土了三枚波斯萨珊朝银币,这三枚银币出土时均盛于灰陶罐内,编号为H2:13、H2:14者出土于同一个灰陶罐,编号为H2:9者出土于另一件灰陶罐,两个灰陶罐内还出土有大泉五十、货泉、五铢、永安五铢、铜钗、铜环、铜扣件等文物,波斯萨珊朝银币在山东地区较为罕见,今就有关问题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7.
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在巴国考古和巴文化研究中有重要地位,自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宣汉罗家坝》是巴文化研究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它的出版将大大推动罗家坝遗址考古和巴文化的深入研究。报告中的方形墓坑的M33应为船棺葬,可至少推测复原出7具船棺。M33出土了一件标准的楚式缶,有耳,同墓所出的铜环推测跟耳配套,时代为战国时期。船棺葬并非巴人特有葬俗,推测广元和汉中至少一部分为蜀所控制,并存在一条蜀和中原地区直接联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戒指浅说     
刘朝霞 《收藏家》2020,(3):83-86
戴在手指上的环形饰物,在中国出现颇早,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已有,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北辛文化层出土石指环,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大汶口文化层出土陶指环,江苏花厅遗址出土玉指环,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发现有铜环二件,均在人骨架的手指旁。依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它们在商周时期已分为两支,一支是用以开弓拉箭等军事用途的实用物件。  相似文献   

19.
咸阳龚西战国秦墓出土的青铜器为研究战国时期秦青铜容器的铸造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本文对龚西战国晚期秦墓M8出土的两件铜壶,通过表面观察结合X光摄像考察其制作工艺痕迹,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手段开展成分及显微结构分析,揭示两件铜壶壶身及表面装饰的制作工艺、材质特征。结果显示,两件铜壶均为铸造,器底和铜环预先铸好后置于范中,与器身铸为一体。器身和器底均为铅锡青铜(铜锡铅三元合金),但成分有一定差异,镶嵌的装饰金属片为高铅青铜。铜壶的器底分铸工艺和高铅青铜镶嵌工艺为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许多红军战士为了保障部队的基本生存,身背沉重的行军锅负重走长征。现在各地所留存的身上带枪眼的行军锅、17个补丁的行军锅等红色文物上,使我们仿佛又看到了身背行军锅走长征的战士和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一在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展厅里的一口锅格外显眼,灰铜色,敞口,折肩,深腹下敛,平底,除口沿处有4个对称铜系外,还有两个铜环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