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沁芳 《文物天地》2023,(S2):92-97
关于民俗事项、民俗文物、民俗文化的展览被称为民俗展览。民俗展览在内容上要具备专业性和通俗性,在展示上要有均衡性和美观性,同时还要考虑到观众的参与性,让展览充满趣味性。本文以吉林省博物院满族民间刺绣展为例,来探讨民俗展览中的以上策展理念。  相似文献   

2.
民俗博物馆作为展示、研究和传播优秀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开展民俗文化展览,发掘民俗文化的内涵,不仅使观众欣赏到精美民俗文物,也使观众切身体会到民俗文化的魅力。通过从民俗展览策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民俗博物馆的展览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博物馆及其陈列展览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俗陈列由于展示内容的通俗化,在博物馆展陈中打破了文物罗列的教科书化,如讲故事一般更加注重"俗"。民俗文化深圳博物馆的第二大基本陈列《深圳民俗文化》通过集中展示区域民俗、广府民俗、客家民俗和海洋文化习俗,全方位讲述了一支乡土味浓郁的"深圳故事"。作为深圳民俗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展览,《深圳民俗文化》借鉴了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香港故事》、首都博物馆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等国内其他综合类博物馆的民俗陈列,展陈语言逻辑清晰,表现方式灵活多样,展陈效果极具感染力,是深圳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基本陈列之一,对深圳地区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以深圳博物馆《深圳民俗文化》陈列展为例,从展览文本、表现手段、空间布局、受众体验等角度分析民俗陈列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古民居建筑与博物馆,两者均具历史的厚重。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让古建筑在见证城市历史发展轨迹的同时,展现特色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是民俗博物馆策展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天水民俗博物馆在古建筑中陈列布展的一些具体作法和尝试为例,探讨了如何在文物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合理加以利用,策划出个性特征鲜明、展览定位准确、展览内容丰富、展示形式新颖的民俗类展览。  相似文献   

5.
高蕾 《东方收藏》2024,(2):62-64
甲骨文展览是一类专题性较强的展览,其不仅要把甲骨刻辞的内容展示给观众,还要生动有趣、展示手段多样。文章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等为例,分析其陈列展览中对甲骨文展示的内容设计、展示形式、展具运用和说明牌内容安排等,望能够为举办相关展览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旖旎 《东南文化》2021,(6):115-121
组织公共事件题材的展览是博物馆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可以让博物馆为社会利益的服务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更加直接和具体.突出公共事件的一个被忽视的特点,即事件中的情感因素,是进一步揭示情感动员在公共事件展览中核心作用的基础.将米哈利·巴赫金"移情"与"外位"结合的理论与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展示进行联系,有助于使观众对展示对象的理解从表象深入到精神内核.博物馆、观众及公共事件三重主体都将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妇好墓展与海昏侯展是以"他传个人史"为视角展开相应社会生活图景的两个典型展览,这两个展览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人物生平展示介绍的一种展示结构。在完全以出土"私人物品"为展示对象的展示中,信息残缺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将墓主人的身份进行"模糊处理",即仍需将其大致归于一个人群,同时将能够说明的问题进行细致分类。这是一种在个体认同无法确知的情况下,尝试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一方法是对用考古资源展示"个体"过程中一般规律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由于不少民族民俗博物馆,或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展览都处于景色秀丽的民族地区和都具有民族性和民俗性这一特有的个性,因此,更应突出环境的特色和氛围,特别是应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和环保科技在陈列中的应用。本文着重论述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展览环境的作用和地位;(二)环保科技型思想和实践是打造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展览环境的先决条件。意在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为民族民俗博物馆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9.
对民俗的行动主体、语境、表演和表达动力的强调所代表的民俗学理论转向,可以理解为一种正在发生着的、面向民俗本身的"意义"转向。"意义"而非"内容"成为关注焦点,意味着问题意识的变更,即从民俗是什么向民俗怎样的变更,从作为实体的民俗向作为建构过程的民俗的变更,从作为看的对象的民俗向作为看的视角本身的民俗的变更。这一转向,可以促成民俗学在与当代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特别是现象学传统相关思想的对勘中,在基础理论向度上和在面向生活世界的文化阐释与批评中,作出更富启示性的思考,以期获得有效讨论主体性问题、自由与行动问题,以及审美、伦理、政治问题的独立视角。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的《民间收藏专题展》1999年10月22日开始预展,2000年作了较大程度的补充、调整,至今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观众所喜爱。该展览共分四个部分,即民间扇面收藏、武强年画艺术、清代家居陈设、明清工艺珍品,其中明清工艺珍品又以陶瓷、玉器、珐琅器、鼻烟壶为单元进行分类展示。可以说展览的每一部分不仅内容雅俗兼备,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物精美优良,深具浓郁的民间化特色,而且在总体策划和形式设计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特别是在营造一个高雅、宁静且现代化的展示环境方面,我们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正1月29日,"说年道节"——北京春节民俗文化展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正式开展。此次展览由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主办,首都博物馆、北京民俗博物馆协办,北京市房山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赵军、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办公室主任杨海峰、周口店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等领导及来自附近的近百名观众参加了开展仪式。按照中国北京传统春节的习俗,展览从"迎春·忙年、闹春·过年、别春·送年"等方面介绍了春节民俗文化,展示了"腊八、腊月  相似文献   

12.
<正>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在后院东展厅专题展览着近代服饰精品,展品有各式鞋帽、衣裙、袖端、衣襟、衣裾,以及"镶滚彩绣"等饰品,但其中让人震撼的是那几双花样儿不同的"弓鞋",即所谓"三寸金莲"。  相似文献   

13.
考古类展览已然成为加强考古学与社会公众之间关系的重要媒介,大体可分为地区考古成果汇总、单一考古遗址成果和涵盖多遗址的考古学文化展示三种类型。三类考古展览在内容上普遍存在注重考古结果传播、轻视考古学科思维和方法传达等同质性问题。因此,在策划考古类展览时,有必要从过程性和引导性入手,以考古学家的思维过程作为策展逻辑,引导观众立足考古学家视角了解展览内容。这也是与建构主义式展览的部分理念相互交织的。这种设计思路在“安吉考古大学堂”中得到了应用,其展览结构、单元内容叙事和辅助性展示项目均侧重考古思维的过程性展示和方法传达上的引导性。  相似文献   

14.
张春茂 《民俗研究》2017,(6):95-101
鲁迅在早期论文《破恶声论》中提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观点,一方面批判了近代唯科学主义的偏至,另一方面则肯定了民俗存在的价值,提出了独特的民俗观。它的形成根源可以追溯到鲁迅儿童时代参与民俗活动的经验与记忆,其中既有温暖明亮的一面,也有幽暗深沉的一面。绍兴地方戏中"无常"和"女吊"的形象在鲁迅的精神发展历程中不断生长、升华,成为最能概括其思想内核的象征物。虽然经过西方新学洗礼后成长为启蒙者,但是鲁迅仍将自己置于旧时代过来人的位置上,在文学创作中着力描绘他所熟稔的故乡风俗与底层人物,展示了启蒙理想难以实现的时代困境。在面向未来的文化建设、民俗革新的问题上,鲁迅采取开放的"拿来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5.
《世界遗产》2014,(12):116-119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中国"主题展览于10月25日至28日在青岛举行。本次展览是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颇具特色的专业展区,以别具创意的布展、精美的图文展示和丰富的民俗表演将我国11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各自的地域特色、农业系统特点、生态产品展示出来,吸引了大量展场观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的项目,旨在促进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相似文献   

16.
江帆 《民俗研究》2004,(4):190-196
《楚风楚俗》是一部厚重的区域民俗图志。 说其厚重,先说书籍本身。作为一部大型民俗摄影画册,《楚风楚俗》收录了数百幅图片,全书通篇由华贵的铜板纸印制,图片效果之好自不必说,书的重量也大大超出了读者的视觉想像,捧读此书,竟沉甸甸地"压手",那种"厚重"的手感是实在的。 再说书的内容。作为一部大型民俗摄影画册,《楚风楚俗》展示给  相似文献   

17.
历史纪念类博物馆约占我国博物馆总数四成,而这些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方式则大同小异,不同程度上出现形式设计模式化、展览内容教条化、展览主角被神化等通病。要走出"千馆一面"的困局,就要敢于打破旧的陈列格局,立足自身主题,坚持以文物为核心,以观众为主导,突出亮点,在空间造型、艺术表现手法、高科技项目等方面切合内容的展示,实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8.
刘社刚  赵昂 《丝绸之路》2011,(24):88-90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藏品的集合体。加强藏品研究,对于提升陈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确保陈列选题的可行性和确保陈列内容的科学性,还可以确保陈列展示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9.
陈述知 《东南文化》2021,(3):142-147
运河流域非遗项目众多,生存发展业态多样,展示传播方式多元.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展览策划上,选择与运河相关、有区域特色的非遗项目,以突出空间、过程、人的非遗属性为基调,以过程性静态展示和轮换式动态展演的方式提升观众的参与互动性,力求打造主线清晰、时空拓展、灵动多变的非遗展.基于非遗展的"活态"特性,提出以策划组织活态区的展示、展演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展览运营"的概念,以持续的人力和财力为保障,统筹利用其他展厅、公共空间,以期与社会教育、文创研发等进行多维度碰撞,用文旅融合的视角探索非遗传播与传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非遗是"无形"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流变性、即时性等特点,非遗展示经历了原生态展示、民族民间艺术展示、"活态"展示三个阶段.当代专业的策展工作者需从狭义定义去界定非遗展,以当代视角和审美意识去理解、把握、呈现非遗的传统文化属性,在展览策划中体现出策展者保护非遗的主观意识,从"全遗产观"视角策展,在展览中阐释非遗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属性,积极搭建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