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聚落城"是明大同长城的一座军营,今天衍生成了一个较大的村庄,名叫"巨乐村",所在的乡镇叫"巨乐乡",属大同市云州区,位于大同镇城东30公里。在明大同镇的防务体系中,级别最高的镇城在中间,聚落城在其东,高山城在其西,聚落城与高山城呈犄角格局,对大同镇城形成左右拱卫之势。聚落城创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隆庆六年(1572年)砖包。"本城为大同左辅,与高山城称两翼,且在云  相似文献   

2.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也是我国古代铸币最后消失的时期。然而对清制钱的研究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对山西的铸币情况,涉及者更少。经初步探索,山西在清朝所铸制钱如下: 一、顺治通宝。顺治元年(1644年)冬由中央铸造“顺治通宝”小平钱。到顺治二年(1645年)令山西省和大同府设局开铸,由布政使总理全省钱法,委钱局所在之道府及同知通判等官分管局务,省局由太原府同知监铸,地址在上马街,所铸之钱正面为“顺治通宝”背面有穿右“原”字和穿上“原”字两种(图1、2),“原”代表山西省局。大同府局设在大同城内东北隅饯局巷,所铸之钱正面为“顺治通宝”,背面为“同”字,代表大同府局,现只发现有背穿右“同”字钱一种(图3)。省局开炉10座,大同府局开炉20座,规定每文钱重一钱二分,每10文准银1分。到顺治六年(1649)九月,因“戊子之变”,清政府下令废大同城,将府治移到阳和镇,大同府钱局也随迁到阳和镇,改名为阳和镇局,所铸之钱背文  相似文献   

3.
大同与云冈 大同地处晋、冀、蒙交界,介于内外长城之间,自古属于边塞用武之地。大同,意取“世界大同”之义,因唐代大同军驻扎而得名。大同,古称平城,曾用代都、恒州、恒安、云内、定襄、云州、云中等名。[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明代,由宁夏黄河东部横城之北,向东经灵州北部至花马池(今盐池县)先后修筑了两道长城,一道称“河东墙”。是成化十年由徐廷章、范瑾负责修筑;另一道称“深沟高垒”,是王琼负责修筑。“河东墙”的一些基本情况,已由上篇补说做了介绍,本文再对“深沟高垒”长城的几个问题续说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媛 《文物世界》2011,(3):37-41
作为“万里长城”重要组成部分,大同长城不但是一个物质体系,还是一个非物质的内容丰富的精神体系,因此,对大同长城的认识也应当完整、系统。  相似文献   

6.
《魏书》载,北魏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七年(446)为保卫京都平城(大同),而修筑了名为"畿上塞围"的长城。然由于史载不详,此长城在地面上一直难以找到相应实体遗存。而学术界则又对该长城位置有:A,位于平城北,B,位于平城南和C,环状包围平城等三种观点。笔者据多种资料及部分地面实体遗存,认定该长城之所以称"塞围",应是全封闭环状包围京都平城。  相似文献   

7.
<正>一、大同华严寺的概述(一)简介大同华严寺华严寺坐落于山西省大同市市区,是由佛教华严宗创建,故被称为"华严寺",是一座典型的汉文化与辽金文化相融合的寺院。大同古称平城,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后晋石敬瑭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大同归属于辽,"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升为西京"大同地处中原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接壤地区,是农耕文化和畜牧文化的  相似文献   

8.
刘媛 《文物世界》2010,(5):61-64,71
<正>万里长城是宝贵的世界遗产,大同长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好大同长城,既是当今时代对社会各界的迫切要求,又是未来发展给大同人民的宝贵机遇。为做好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对大同长城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首先需要界定"大同长城"这一基本概念及其准确范围。  相似文献   

9.
刘媛 《文物世界》2013,(1):61-67
大同长城保护与利用的整体战略是:把长城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起来,坚持在有效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利用,逐步实现长城文物保护的良性循环;把文物与特定景观、特殊风貌、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在有效保护文物的同时,优化特定景观、凸显特殊风貌、光大特色文化;将大同长城保护与利用,置身大同长城沿线的兴边富民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系统,融人大同长城地区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国土整治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所述威远城是明大同长城遗址,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明正统三年(1438年)砖建,万历三年(1575年)增修。"本城地势平漫,无险可恃,边外小松山一带,虏酋麦里艮台吉部落住牧。嘉靖九年,虏由黄榆山入,后由腊鸡屯入,直犯怀应地方,大肆抢掠。四十三年大举,参将崔世荣死之。最称冲要,与右卫平虏辅车相依,声势联络,蓄兵储饷,是该城  相似文献   

11.
右玉宝宁寺     
宁涛 《文史月刊》2022,(8):52-54
<正>右玉县,古称善无县,明代在此设大同右卫和玉林卫,是中国北方边防重镇,曾屯兵戍守。至明代中期,为加强大同防务,“起大同中路至偏关界”修筑长城“凡600里”,右玉县右卫镇正处这条军事防线的中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加强屯军城堡建设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大同长城保护与利用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媛 《文物世界》2012,(2):52-57
大同长城在文物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着文物“四有”欠缺、家底不明、人为损害、盲目利用的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基础研究的不够,还有战略规划意识的缺失、资金匮乏,从政策环境和管理上也存在严重不足;既有大同长城自身固有的客观困难,也有长城工作者的主观原因;既有长期沉积的历史问题,也有新近出现的现实挑战;既有需要更新的观念、需要转变的思路问题,也有需要强化的管控、需要落实的措施、需要探求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同华严寺研究王银田,曹彦玲(大同市博物馆)一大同,古称平城。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东周时属赵;秦汉时称雁门郡平城县;北魏建都平城近百年,平城文化极盛一时;后晋石敬搪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大同划归辽境,“初为大...  相似文献   

14.
<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三省(以后又加上热河省)建立伪满洲国,其西部以长城为界,南起长城起点南海,直伸西北,通过热河省的义院口、喜峰口、冷口、独石口等地,环绕内蒙古,北毗苏联。伪满洲国建都长春(改名新京),推出爱新觉罗·溥仪为“执政”,定1932年为“大同元年”。1934年3月1日,溥仪“登基”,成为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日本帝国主义妄想以伪满洲国为基地,进而并吞华北以至全中国。  相似文献   

15.
北魏泰常八年长城寻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拓跋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以后,曾两次在北方修筑长城,第一次是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正月丙辰……蠕蠕犯塞。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①。还有一次是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中书监高闾建议:“於六镇之北筑长城,以御北虏,虽有暂劳之勤,乃有永逸之益,如其一成,惠及百世”②。这两条长城与阴山山脉呈相同的东西走向,太和八年长城修筑在阴山以北,李逸友先生在《中国北方长城考述》③一文中,已证实了这条长城的存在。对泰常八年长城的争议主要有两点,一是对长城经过的“长川”及西至之“五原”存在分…  相似文献   

16.
贵阳与贵山     
要解决贵阳因哪座贵山而得名的问题,须先异清贵阳究竟有几座贵山。自明朝到今天,贵阳以“贵山”名者至少有三座。现今的关刀山,早在明朝中期称“贵山”(即古贵山),这有易繻的《贵山诗》和《贵州图经新志》作证。因有两项证据,就不是孤证。它自1469年(成化五年,肖俨写《城隍庙记》起算),至1553年(嘉清三十二年),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对《图经·地图》上的无名山坡不可误为贵山。它在“沿城西北二里(距贵阳的城北二点九公里,不止二点五公里)”.二白崖山(八鸽岩)俯瞰兔场(市北村)”,“白崖山在贵山之麓”“鸦关(小关)在其后”,  相似文献   

17.
李少文 《中华遗产》2012,(1):130-143
在山西大同左云县的八台子村,明代长城沿山坡而过,离它仅数百米耸立着一座巍峨的哥特式教堂塔楼。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1月至2005年2月,在徐州市大同街天成国贸中心工地的西部,距地面9米以下北宋时期地层,发现3座砖结构熔铁炉,炉腔直径约1米,炉高因遭遇施工破坏无法估量,内腔存有铁渣,炉外也有部分铁渣和煤渣混合之物。3座铁炉呈三角布局。西北处一座铁炉旁发现大量北宋瓷片并伴有一部分北宋铁钱,其钱体大部已锈成坨而无法修整。经处理后,发现几枚比较清晰的铁钱:“绍圣元宝”,直径33、外缘厚1.2毫米,重13克;“政和通宝”,直径31、外缘厚1.5毫米,重14.6克;“崇宁通宝”(瘦金体),直径32、外缘厚1.5毫米,重8克;“崇宁重宝”,直径30.2、外缘厚1.2毫米,重8…  相似文献   

19.
广武长城     
<正>广武长城现有汉长城及明长城遗存。汉长城遗存约一万余米,残高一点二米,宽二点四米,全部由石块无层次垒砌。城上建有堞楼十六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有五座。明长城保存较为完整,其内边为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修建,万历三年(一五七五年)重建。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当属猴儿岭长城,该长城西南起代县的白草口河东,东北至山阴  相似文献   

20.
山丹的长城     
甘肃山丹长城遗存有汉长城和明长城,一般称汉明长城(当地人俗称边墙)。现存汉长城59.95公里,烽燧19座(其中明时加固6座),明长城98.55公里,实存82公里,烽火台64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