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山西省清徐县西怀远村,是该县最东南的地方,处于清徐、祁县、太谷三县的交界处。清徐县由原来的清源县和徐沟县于1952年7月合并而成,西怀远村属原徐沟县。与"西怀远"村对应,紧邻的太谷县境内有"东怀远"村。历史上祁县、太谷、徐沟都是山西知名县域,人文荟萃,商贾云集。处在这样一个地理位置的西怀远村,值得我们去关注,它的历史,亟待发掘和研究。西怀远村现有户数657户,人  相似文献   

2.
孙勇才 《安徽史学》2008,119(1):84-89
余英时反对用"反满"和"反理学"来概括清代学术思想,主张从学术思想演变的"内在理路"考察清代学术思想.同时,余英时也不赞同钱穆只关注其"续"而忽视其"变"的"续宋"说.宋明理学与清代思想之间就其"变"的一面来说,在于成就"内圣"的途径有异:前者主"尊德性",后者主"道问学";就其"不变(续)"的一面说,则是"用"的精神在宋明与清代的绵延相续.清儒的"明道救世"理想与传统儒家的"内圣外王"、宋明儒家的"内圣外王连续体"是一脉相承的."经世致用"观念是宋明理学和清代学术思想的共同生命所在,更是中国学术发展的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3.
(一)南昌市青岚村邓家山西周遗址 为配合南昌市西外环高速公路(乐化--生米)的基本建设,2005年4月至5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南昌市博物馆对南昌市效邓家山西周遗存和清代墓葬群,进行了考古发掘.  相似文献   

4.
下州聂家     
正下州村是寿阳北乡的一个富庶的村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寿阳十大户大都集中在寿阳北乡,仅下州村就有阎、聂二家。此外北邻羊头寨赵家,西邻范村袁家和桑窊王家,南邻宗艾张家和河底郝家。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就有七大户。下州村,古称下周,又称"都维"。清代举人聂毓湘的诗中有"君不见,都维之乡冠上游,富室沿街排已求;又不见,都维之乡领北鄙,贵人隔巷挺而起"的诗句,就是  相似文献   

5.
遂平县文化馆最近征集到石砚一件。是和兴公社赵庄大队季桥村社员张法亭从村西泥塘中挖出来的,砚身长28厘米,宽18厘米,厚5厘米。该砚除边角有几处碰伤和右侧刻字磨损以外,保存基本完好。此砚是用黑色夹有四层鸭蛋青色的石料琢成。上面雕刻有清代名家书、画,现介绍如下: 一、砚身正面:  相似文献   

6.
正官沟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平坦镇,北、西、南三面环山,东临官沟河,南北长460米,东西宽180米,总占地面积8.3公顷。古村大多数建筑建于清代中期,属于典型的北方民居建筑群,自然环境优美,村落布局严谨,建筑空间丰富,雕刻艺术精巧。主要建筑张家大院依山而建,被誉为"山西的布达拉宫"。据考证,清康熙年间,阳泉赛鱼张氏第六世张文秀迁居官沟,成为官沟张氏的起源。张家由农而兴,后贩卖平定铁锅发  相似文献   

7.
言倩 《南方文物》2005,(3):100-105
黄埔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原新滘镇,现属篤榍弥藿止芟?在清代属番禺县茭塘司管辖。北宋嘉祐年间此地已有居民聚居,延至清代康熙年间已发展成为拥有几千人的市镇。黄埔村是黄埔古港遗址所在,黄埔古港是明清广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代以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见附图)。黄埔村作为滨海小渔村,到清代发展成为著名的村镇,再渐渐地归于平淡。其变迁过程反映了清代对外贸易的历史,也是人文、地理资源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范本。因此考察黄埔村的变迁也是了解清代广州以至岭南历史的一个良好契点。根据《广州市地名志》,唐代黄埔村是珠江边…  相似文献   

8.
龙圣 《民俗研究》2020,(5):42-54
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四川冕宁各村修建庙宇之风大兴,围绕修庙、祭祀而形成的村庙组织应运而生。这一民间自发形成的组织在村落管理和秩序维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村庙组织每年定期举办庙会,组织村民(会众)轮流祭祀,强化了村落内部关系,形成了稳定的村落共同体。另一方面,村庙组织在日常生活中还承担调解内部纠纷、山林管理等治理职能,对村内行为起到规范作用。村庙组织"非常"与"日常"的村治实践,推动了村落内生秩序的形成与维系。  相似文献   

9.
正土坑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中部,湄洲湾南岸,涂山中心,东面临海,北、西、南三面群山环拱,面积约1.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近2公里。土坑村古称"涂坑",后改为"土坑",为刘氏的溯源及繁衍之村。此村有规模宏大的闽南"红砖文化"古民居群[1]和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涂山区域文化。2003年1月,土坑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3  相似文献   

10.
杨晨 《神州》2011,(6):64-67
郑板桥(1693一1765),清代著名书画家,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清扬州府兴化县人,是清代"扬州八怪"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书画家。他由官到民,由士变商,由文人画家转为职业画家的经历,为世人所广泛关注;他诗、书、画"三绝"  相似文献   

11.
在山西祁县,沿明清川陕官道从著名的乔家大院向西3公里,就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谷恋。这个看似普通、宁静的小村庄,却有着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太极园圃堡,礼乐儒商村”的传统格局和文化特色。明代根据风水理论整体规划的“四方八面”、平面呈太极阴阳鱼形态的防御性村堡空间格局至今保存完好,清代逐渐形成的“七星拱卫、一水绕村”的村庄环境格局清晰可辨。村内历史建筑集中成片,类型丰富,工艺精美,家家悬挂古雅、吉祥的三字或四字门额。  相似文献   

12.
王迪 《文物》2020,(10):93-95
<正>西梭堤村位于山东省聊城市梁水镇东端,2010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聊城西梭堤遗址发掘,山东大学考古队在该遗址调查时发现一通"聊城汛"石碑,据传出土于当地"藕池"。  相似文献   

13.
由于尼尔基水利工程上马,工程淹没区考古发掘工作于2001年8月正式进行,一期工程发掘遗址共三处,为金界壕、尼尔基老山头将军墓及前宜卧奇将军墓,现将前宜卧奇清代将军墓发掘报告如下。一、地理位置与墓地概况墓地位于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前宜卧奇村五组,南距尼尔基镇5公里,东距嫩江西岸3公里、原111国道300米,其西300米即为前宜卧奇村5组,南50米即为111国道通向该村的乡村沙石路,墓地处于嫩江西岸二级台地上,为一朝阳缓坡(图一)。图一前宜卧奇清代将军墓地位置示意图墓地地表荒草蔓蔓,残砖碎瓦俯拾皆是,墓地北侧、西侧…  相似文献   

14.
正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典故在我国家喻户晓。在山西沁源境内就有个"八仙洞"。开发和保护好"八仙洞",使之成为我省旅游度假的圣地,打造绿色沁源品牌,同时增加当地村民收入。沁源的"八仙洞"位于沁源县韩洪乡仁道村造峪自然村西2公里处,与霍州市七里峪风景区交界处,地处汾河源头之一,这里的河水一路西下,流经霍州市入汾河。这里山势险峻、雄关漫漫、碧水绵延、一泻千里。自古为一夫当关,万夫难敌之险。"距造峪村西2公里处的石崖峭壁  相似文献   

15.
<正>清代和民国时期,国内各省民间钱票中,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在品种上,湖北均属于较少的省份之一,其中以湖北清代钱票,尤其是清代木刻版钱票,更为罕见,它已成为当前湖北民间钱票爱好者,颇为青睐的品种。2006年12月,武汉旅游胜地黄鹤楼南边不远处的武昌区札珠前街14号,因旧房改造拆墙,民工在其旧房二楼西室西边木板墙内,发现了一批清代同治和光绪年间武昌府"裕盛钱号"发行的木刻版钱票,  相似文献   

16.
虞城五岳庙,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东南12公里,307国道东侧的阳城乡虞城村。创建年代不详,庙址坐北面南,南北76.04米,东西92.74米,占地面积7052平方米。五岳庙原建格局已毁,庙内现存有五岳殿及戏台、西厢房和东、西耳房。1993年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由虞城村委占用,作为库区。五岳庙因梁架之上遗有清代题记,故一直被认为是清代遗构。关于五岳庙的创建及历史沿革,碑碣无载。仅《汾阳县金石类编·石类·卷六》中记有“五岳四渎庙内束砌子殿一所,……泰和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建。”庙内现存五岳殿及戏台、西厢房,东、西耳房。根据记载及实…  相似文献   

17.
<正>西學東漸,是清代中晚期以來中國學術史的一個明顯事實,在這樣的學術潮流之下,固然促使着清儒對傳統中國學術進行總結和反思,從另一方面而言,西學也逐渐地改變清儒對既有學術的認知與看法。隨着西方列强與西方文明對清政府主導統治的中國所造成的影響曰深,張之洞提倡"中體西用",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度夷"的提出,康有為的"托古改制"都是清儒認識到西學的  相似文献   

18.
我出生在古属东祁土司管辖的"上十三户"之一的一个土族聚居的小山村,是听着父辈们传唱着《祁家延西》《太平哥》等土族英雄长诗一天天长大的。直到今年我到威远镇白崖村下乡时,发现这里竟是土族英雄长诗《祁家延西》的诞生地。面对祁家延西祁总兵后  相似文献   

19.
丰图义仓调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图义仓调查记杨政,秦建明,魏叔刚丰图义仓是我国目前所存无几的清代大型粮仓建筑之一,该仓位于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南寨子村旁,西距大荔县城17.5公里,地理座标为东径110°06′,北纬34°47′(图一)。图一丰图义仓位置示意图丰图义仓始建于清光绪八年...  相似文献   

20.
清代科举"展期"不仅体现在作为科举制度衍生出的一种弹性应变与自我修复机制,而且体现在它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反作用于科举制度母体并导致其结构性的改变。清代科举"展期"不仅成因类型复杂多样,而且比例很高地以突发性"展期"呈现,并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三个高峰时期。清代科举考试在调适性增强的同时,也使得试期这一"制度时间"面临类型多样与程度各异的扰动,从而使得科举考试在时间维度上潜藏了诸多不稳定元素以及呈现出制度松动与歧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