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余沐 《文史博览》2007,(3):36-38
凡看过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的观众,想必对于成龙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在清朝近500年的历史中,以廉洁著称的官员不算少,但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曾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五千年辉煌的历史,廉洁永远是那历史中的常青树,千百年来,它无时无刻不敲打着每一个人的良心。山西历史上廉政名人层出不穷,出了"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著名清官陈廷敬等。廉政文化建设也是反腐倡廉、净化政治生态的"精神食粮"。通过《清代廉吏石家绍》一文,继承和发扬古人的廉政思想和廉政举措,使其真正成为廉洁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于成龙爱写百姓能看懂的诗,被蒲松龄写入《聊斋志异》于成龙是近期新闻上频频被提及的一位清朝人。先是戏曲晚会上,中央七常委与首都近千名观众观看了《廉吏于成龙》;接着,关于于成龙的纪录片又在电视上热映。对一个从贫困之地县令起家,一步步升迁为皇帝倚重的封疆大吏来说,于成龙所演绎的廉政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康熙皇帝称赞他为“天下廉吏第一”,屡次破格提拔,把于成龙树为廉政典型。事实上,于成龙不仅是能做实事的廉吏,更是爱好  相似文献   

4.
《沧桑》1994,(1)
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哺育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其中也包括一些品德超群的清官廉吏。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就是封建社会中寥若晨星的一位清官。  相似文献   

5.
赖晨 《文史月刊》2012,(1):57-57
被称为天下第一廉吏的清代名臣于成龙(1616-1684),字北溟,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他23岁考取贡生,45岁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所到之处,都有政声。他在23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声朝野。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中,勤政、廉洁、爱民,被朝廷誉为"天下廉吏第一"者,仅有二人,其中之一,就是明代历事三朝的工部尚书程启南(另一人为清代总督兼兵部尚书于成龙)。程启南(1562—1650),字开之,号凤庵。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生于山西上党武乡县信义村。有史志记载,程启南一生"性刚果,多大略,博学工文"。他做事光明磊落,清廉正  相似文献   

7.
<正>江西新干县博物馆有如此一块木匾,此匾长170厘米,宽75厘米,厚2厘米,中间横书"敕赐",竖向直书"天下清官第一",右侧上方竖向直书"康熙四十三年甲申鸿岁",左侧下方竖向直书"顺天府宛平县知县王言立"(图一)。据考证,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御驾亲临永定河巡视,河道总督奉召宣谕:"永定河官,天下清官第一。"夸王言才德超人,并升调他为顺天府  相似文献   

8.
清代廉吏第一人清朝末年,官场黑暗,官吏腐败。但在清朝初期,一些官员尚能克制自已,廉洁清正。曾被康熙誉为"廉史第一"的于成龙,就颇有些代表性。于成龙在出任罗城县官时,勤于治政,安抚百姓,行为清正廉时,很得百姓们的爱戴。一次为民处理完事情后,一贫民在公案...  相似文献   

9.
陈一容 《近代史研究》2007,10(1):139-145
所谓大计,是清政府于顺治初年在承袭明代"外察"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方官定期考核制度,是与"京察"(京官定期考核)和"军政"(武官定期考核)相并行的清代"激扬大典"之一.它每3年举行1次,"册报责在抚按,考察责在部院,纠拾责在科道"①.并且,但凡大计,均评定等差,"优者列为卓异,劣者分别轻重,置于八法"②.  相似文献   

10.
正康熙二十二年(1683)端午,两江总督于成龙过得热闹而清淡。经过近一年的整顿,江南官场馈送节礼的风气基本禁绝。于成龙和下属聚会一整天,竟没得粽子吃。其实,于成龙并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只知规矩的清官,他会交际,也很有人情味。于成龙平生不收老百姓的"火耗"银子,收赋税时也不在  相似文献   

11.
论“清官”与“清官”迷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为官要清廉的政治要求.历来受人重视。历代史家向来以清、贪为标准褒贬官员一般林清官为“廉吏”、“循吏”或“良吏”。《韩非子·好劫我臣》强调要让百官之吏明确.必须“以清廉事上而求安”、“以清廉方正奉法”。《史记》称孙叔敖为“廉吏”,《后汉书》则称杨震为“清白吏”,宋代也曾有“清白宰相”之称产到了明代,况钟任苏州知府,廉明公正.人称之为“况青天”。这时人们把“清官”与凡人心目中最为崇高的“天”相提并论。由于民间长期的流传以及说唱、话本等文艺形式的反复加工和传播,包拯的名声似乎超越了历代一切“清官”。…  相似文献   

12.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从公元121年问世至今已快1900年了。近两千年来历史经过很多朝代的兴衰变革,社会也有了很大进步,我们使用的汉字也有了发展变化.而作为第一部全面研究整理汉字的小学专著,至今仍被奉为经典。清朝学者王鸣盛就说过:“《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从这里可以看出《说文》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前言中指出:“许慎的《说文解字》(12年)在今天仍然和当时一样有用。”清人王鸣盛的话说得有些夸张.而李约瑟博士的话则比较客观公允。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秦典籍《尚书》就赞颂了尧帝勤政、节用、爱民、尚贤的为政美德,并强调为官"九德"要求,闪烁着"民本"思想的火花,提出了"贪"与"廉"两种对立的价值观。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纵论治国安民之道,呈现出百家争鸣、各有建树的创新局面。到秦统一,国家的廉政框架基本构建起来,选官机制、考核制度、监察机构得到强化。汉代进一步建立察举制、刺史巡部制。隋唐之际,国家的廉政体系处于健全阶段,建立了任职回避制、科举取士制。宋辽金元的国家廉政多元拓展,制定法律,严惩贪官,前明后暗,曲折发展。明朝廉政建设,注重整饬吏治,整顿纲纪,重典惩贪,完善监察机制。清朝沿袭明制,崇尚俭约,奖廉惩贪,宽严相济,并创新实施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廉政建设艰难推进。这些都反映出治理天下者的高瞻远瞩,体现历代明君贤相治国安邦的深谋远虑,凝聚着清官廉吏的实践智慧和价值追求,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4.
高春平 《沧桑》2015,(1):29-35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秦典籍《尚书》就赞颂了尧帝勤政、节用、爱民、尚贤的为政美德,并强调为官"九德"要求,闪烁着"民本"思想的火花,提出了"贪"与"廉"两种对立的价值观。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纵论治国安民之道,呈现出百家争鸣、各有建树的创新局面。到秦统一,国家的廉政框架基本构建起来,选官机制、考核制度、监察机构得到强化。汉代进一步建立察举制、刺史巡部制。隋唐之际,国家的廉政体系处于健全阶段,建立了任职回避制、科举取士制。宋辽金元的国家廉政多元拓展,制定法律,严惩贪官,前明后暗,曲折发展。明朝廉政建设,注重整饬吏治,整顿纲纪,重典惩贪,完善监察机制。清朝沿袭明制,崇尚俭约,奖廉惩贪,宽严相济,并创新实施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廉政建设艰难推进。这些都反映出治理天下者的高瞻远瞩,体现历代明君贤相治国安邦的深谋远虑,凝聚着清官廉吏的实践智慧和价值追求,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5.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45岁的于成龙被清廷委派任广西罗县(今罗城县)知县。于成龙 ,字北溟 ,山西永宁(今离石)人 ,副榜出身 ,后直升任直隶巡抚 ,位高权重 ,是清廷有名的清官 ,他为政清廉 ,深得民众拥戴 ,康熙皇帝御赐他为“天下良吏第一”。他早年在罗城任知县时 ,初到任时 ,当地没有城墙 ,官衙设在树丛竹林之中 ,在于成龙的印象中 ,罗城当时是“山如剑排 ,水如汤沸 ,蛮烟瘴雨 ,北人居此 ,生还者十不一二” ,“粤地僻处南荒 ,与交趾接壤……越洞庭之险 ,涉瘴疬之危 ,官兹土者 ,岌岌殆哉!”他用荆束条做成篱笆 ,算是围墙 ,围成…  相似文献   

16.
《环球人物》2013,(1):71
2012年11月23日,北京万事达中心"心系天下"W2013耀世登场。发布会上,代言人成龙表示"心系天下"品牌理念与他倡导的公益很相似,这也是他代言的重要原因。作为首位用户,成龙称W2013的"华贵"让他"震撼","远有雍容之态,近显精致之质,内在实力强大",与他的风格十分匹配。"心系天下"是中国电信与三星每逢岁末推出的高端贺岁旗舰手机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何新华先生的新著《清代朝贡文书研究》由中山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该书被誉为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清代朝贡文书的著作,是作者继《威仪天下:清代外交制度及其变革》、《清代贡物制度研究》、《最后的天朝:清代朝贡制度研究》、《天下体系:一种建构世界制度的中国经验》之后,第五本系统研究清朝朝贡制度的专著。作者对清代的朝贡文书作了详细而系统的梳理,史料翔实而丰富。全书共收集了532件朝贡文书,涵盖了清朝与当时世界上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各种文  相似文献   

18.
于成龙故居     
<正>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先后升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等职。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于在任上去世。于成龙明确保甲制度,全力推行农耕,造福一方百姓。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他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  相似文献   

19.
于成龙(1617—1684年),字北溟,清初名臣,官至两江总督,为官清廉,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谥“清端”。  相似文献   

20.
史美珍 《沧桑》2011,(5):54-55
中国古代素有易代修史的传统,清官修《明史》便是易代修史的产物。顺治二年之后,诏谕开馆修史。惟有明三百年,事迹繁杂,非短时间所能纂述,因此,它的修纂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至乾隆四年殿本《明史》刊刻成书,历时大约95年,前后参与人数达190余人。可以说,《明史》的纂修是清朝一项历时甚久,几经起落的活动,并且与清朝皇帝的史学观念、清朝政权的政治需要以及国情形势等密不可分。到了近代,已有学者对《明史》的某些方面作了论述,对于编纂过程,也有很多研究,但其到底应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