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明上河图》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风俗画卷,现今记载最早的版本出自北宋画师张择端之手,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在清明时节的景象,画风细腻、写实。该作自问世以来便成为历朝历代学者、画家研究与临摹的对象,其中“明四家”仇英绘制的同名作品为历史上的摹本中较负盛名的版本。本次修复的文物为故宫博物院藏明人仇英款《清明上河图》,系明代画师仿照仇英版《清明上河图》绘制的长卷作品。画卷内容与仇英原作相似度较高,皆表现了明代苏州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具有的繁荣景象。由于画卷整体完整、无严重破损,故选择小修方式重点针对天头、天杆(米贴)、包首处进行修复。文章将对修复过程中所涉及的材料使用以及操作手法展开论述,为业界同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明代是中国绘画鼎盛时期之一。其绘画沿着元代已呈现的变化继续演变发展。此时画院恢复,文人画方兴未艾,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不同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画坛呈现一片繁荣兴旺景象。其中花鸟画艺术具有较高的成就,不仅形成了多种风格样式,还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明初,宫廷画家孙隆对徐崇嗣所创设色没骨法进行改进改造,名重当时;宫廷画家林良、吕纪的花鸟画对明代画院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中期,"院体"与"浙派"的衰微,吴门画派领袖沈周等对传统花鸟画的题材、笔墨皆有发展,对晚明"白阳""青藤"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3.
仇英松溪横笛图轴明绢本设色纵116.4厘米横65.8厘米南京博物院藏仇英(?-1552年前)摹古功力深厚,师法南宋院体,人物、山水多以工笔重色为主,风格浓丽典雅,兼能水墨写意,也具有刚健、秀逸之致,他所画人物仕女,形象优美,线条流畅。仇英的拿手戏是青绿,以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取胜,具有文人画的笔致墨韵。《松溪横笛图》取唐人“野渡无人舟自横”诗意,画中山水、人物、树木、造型写画工整严谨,处处用心,无一懈笔。山石以“小斧劈皴”为之,刚硬强劲,敷以“小青绿”设色,意境幽深雅逸。仇英 松溪横笛图轴@新华…  相似文献   

4.
庞鸥 《东南文化》2001,(10):6-29
中国古代称今天苏州及其附近地区为“吴”,所谓“吴侬软语”就是指吴地之人说话腔调婉转。明代中期在吴地崛起了四位著名的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因他们新颖的绘画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后人称之为“明四大家”。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07,(10):77-78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仇英,传世作品极少见于民间,国内博物馆馆藏可靠的仇英作品不超过50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收藏仇英作品最集中的地方,各式仇英作品有百幅之多,但是,据台北故宫博物院专家研究,其中真品也不过10件。而流传有序的仇英真迹就更显珍贵。近日在中国嘉德获见的仇英《赤壁图》卷,即是一幅清宫旧藏,后秘藏民间80余年的仇英珍品,殊为难得。  相似文献   

6.
明代初期的孙隆,是中国绘画史上出色的花鸟画家,不仅“擅名当世”,而且对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自从他的《花鸟草虫图册》(藏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图册》)和《花鸟草虫图卷》(藏吉林省博物馆,以下简称《图卷》)发表以来,孙隆及其艺术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对他的生平和艺术的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现已确认孙隆  相似文献   

7.
文征明(1470—1559),是我国明代中期卓有成就的书画家。初名壁,字征明,后以字为名,因其排行第二,改字征仲。长洲(今苏州吴县)人。因其祖籍湖南衡山,故号衡山居士。 文征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拔”,曾“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一生以诗文驰名江南,书法与绘画的声誉更高,与同时代的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被人称为“吴中四才子。”绘画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文征明绘画自成一家,书法艺术造诣甚高。在书法艺术上,文征明确实下过一番苦功,曾“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  相似文献   

8.
吴门画派,是中国明代中期成化至嘉靖(1465—1566)年间的绘画派别,其活动主要在苏州。因为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称。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沈周、征明、唐寅、仇英,画史上合称为“吴门四家”。  相似文献   

9.
略论台湾、北京、美国的三本《清明上河图》孔庆赞反映汴都盛时伟观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以下简称《上河图》)是我国画坛奇葩。自从该图问世之后,描摹仿绘者代不乏人,致使今日存世的多本《上河图》鱼龙杂混,令人扑朔迷离,难识其庐山真面目。在传世的多本《上...  相似文献   

10.
《昭君出塞图》是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扬州八怪之一罗聘的一幅人物画.此图纸本设色,绫裱.纵92、横52.5厘米,无落款.只在左下方有两方朱印:“罗聘”、“遁夫”.罗聘(1733——1799),字遁夫,号两峰.安徽歙县人,寓居扬州.为金农的得意弟子,工诗善画.所绘《鬼趣图》尤负盛名.“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活动在扬州一带的有名画家.因为他们在绘画风格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艺术潮流.另外,他们多出身于没落地主阶级,常以卖画谋生,一生几乎都是过着笔墨游食、  相似文献   

11.
作为"明四家"之一的仇英,是中国明代著名的画家。他的画作取材广泛,笔迹细腻,设色温润,是无数文人画师梦寐以求的模本。本文主要论述了仇英的晚年佳作--《修竹仕女图页》的取材特点、精湛画技以及思想内涵。本文认为,"修竹"与"仕女"在画面中的构图组合,不仅表现出了仇英的精心选材与有意设计,而且还彰显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思想蕴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清明上河图》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的时代,中国古代风俗画到此时也有了一个明显的发展,绘画的创作题材进一步扩大,描写市井生活和田舍风光的作品逐渐多起来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里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亦即所谓“宝笈三编”本)就是这样一件煌煌巨制,也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件历史性的代表作品。自《清明上河图》问世以来,就受到历代文人墨客以及收藏家,乃至达官贵人和皇室  相似文献   

13.
谈到《清明上河图》,明朝人都穆认为:“汴京盛时伟观,按图可得。”但这一观点,遭到不少人反对,争议的焦点是,《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本)中所绘的那座城楼。一些人称它为“东水门”,一些人则认为城门下来来往往的明明是车马、行人、骆驼队,分明是“岸上的”绝对不是“水门”,从而认定《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根本不是北宋东京。“东水门”这一悬案,严重影响了对《清明上河图》的正确评价。因此笔者认为对《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进行认真考证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地图,或以帛画,或以绢绘,或以石刻,或以纸印,流传至今的,只有汉代墓葬出土帛画《地形图》、《驻军图》及宋代石刻《华夷图》、《禹迹图》、《坠(地)理图》、《九域守令图》等少数几幅。明代,印刷地图开始普及,散见于各类方志之中;可是,绘制的地图传世的仍然极为少见。镇江博物馆藏明代绢本南京(部分)府县地图(简称镇绢本图),设色彩绘,制作精美,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地理资料。本  相似文献   

15.
李理  于颖 《收藏家》2009,(1):7-13
2008年9月,北京某藏家电话咨询沈阳故宫所藏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绘画作品一事。藏家提出曾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画册中见到沈阳故宫藏有郎世宁Ⅸ设色松树羚羊图轴》(以下简称《松树羚羊图》),而他自己手中现收藏有一幅郎世宁《设色松鹿桃花图轴》(以下简称《松鹿图》),两幅画极其相似。认为他的藏画题写有满文,而且钤盖着乾隆皇帝的鉴藏印,  相似文献   

16.
吴耀珉 《文博》2010,(5):65-70
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统治了南宋一百多年,并形成了"马夏"画派。本文主要对"马夏"绘画风格(即构图布局和笔墨特性)进行分析比较,并通过传世代表作加以明证,辨析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然后再分析《雪景四段卷》与"马夏"绘画风格的戚戚相关,认为此图卷为夏圭所作。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80年代初,安徽省文物总店在接收芜湖市文物商店移交的一批文物中,发现有明代仇英《九歌图》册壹本。据说此册系建国后在芜湖市郊一居民家拆迁的老房子屋檐里发现的,后被芜湖市文物商店征集。经鉴定属明代作品。仇英《九歌图》册,共九开(画8页,字10页),纸本,白描人物、水墨行书,每页纵25.8厘米,横24.3厘米。册名《九歌图》为明代文徵明所题。册中有仇英根据屈原《九  相似文献   

18.
北京诚轩     
《收藏家》2010,(5)
北京诚轩拍卖将于5月8-11日,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2010年春季拍卖会,共推出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油画雕塑及邮品钱币4个项目,共计8个专场。中国书画500余件拍品分作(一)、(二)两个专场进行,近现代大家多有铭心精品参拍。张大千于1947年绘制的《煮茶图》,无论构图设色,皆以停匀胜,是画家糅合董源、王蒙、仇英诸家风格的一幅青  相似文献   

19.
《搜山图》流传有好几种本子,有白描粉本,也有绢本设色长卷。白描纸本中,有宋代的稿本(即所谓《道子墨宝》中的一部分残稿),也有明代传摹本。设色绢本在国内已见两本,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在昆明云南省博物馆。以故宫藏本年代较早,是元代早期作品。昆明一本较全,时代则已较晚,当为明代临本。  相似文献   

20.
1990年《史学月刊》第3期发表拙文《续论中国近代史上若干问题的“情”与“理”》。(以下简称郑文)1992年,郭世佑先生在《史学月刊》第1期发表质疑文章《“情”与“理”不宜作为评价中国近代史的价值标准(《续论中国近代史上若干问题的“情”与“理”》一文质疑)》(以下简称郭文)。郭文洋洋万言,其质疑之具体、细致、不厌其烦、不惜笔墨之功实令人感佩。笔者从中获益匪浅。历史问题,有不同评价、不同见解,这是不足为奇的。史学工作者都在力求恢复历史原貌,力求客观评价历史、说明历史。如果史学界出现郭先生所期望的,思路都如郭先生那样的“一致性”,那才是不可思议的。本来,对郭文所持的不同学术观点,可以置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