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墓葬是安置死者遗体的特殊建筑,是我们了解古代丧葬思想的重要媒介。汉代是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形成的重要阶段,本文主要以汉代墓葬为例,就如何真实客观地释读墓葬信息进行探讨,论证了古代墓葬的诸多性质,如神圣性、象征性、礼仪性、等级性、安全性、时代性,并希望通过以上论证,解析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演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郑韩故城东周时期空心砖墓葬是墓葬建筑材料新形式的体现,属于战国早期木椁墓到汉代砖室墓的过渡。本文依据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新郑郑韩故城空心砖墓葬和随葬品形式及分类进行研究,以此探讨东周时期该地区空心砖墓葬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3.
吴敬 《四川文物》2015,(3):83-88
从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有着各种墓葬防护措施,主要表现在尸体防腐、墓室防潮和墓葬防盗上。尸体防腐措施随着技术的发展在材料和步骤上表现出明显的时代差异。墓室防潮措施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化、从先秦两汉时期高等级人物专享到宋元时期普遍运用于平民墓葬的发展过程。墓葬防盗措施主要运用于帝王陵寝中,发展到宋元时期平民墓葬的防盗意识增强,出现了修建墓上假椁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从目前挖掘的墓葬来看,甘肃天水地区宋金时期墓葬在古代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观赏语汇和思维方式,其墓室所装饰的图像以意象的方式把墓室分别形成多层的象征空间,而人们所设想的观赏主体——灵魂,对墓中图像的观赏方式也与中国人对待艺术空间的观赏方式一致,游观这种中国古代观赏艺术方式被运用到墓葬多层空间的建构之中。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关中地区东汉墓葬的等级差异研究较为薄弱。笔者对与等级有关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选择从墓葬形制入手,在对关中东汉墓中的典型墓葬与特殊墓例分别进行分析后,归纳出小型墓与中型墓的等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墓室形制的复杂程度、墓室尺寸、修造方式等多个方面。基于现有材料,可判断中型墓为高级官员或地方豪强所使用。  相似文献   

6.
汉代,相当数量的中小型墓葬有排水设施,既有墓外排水沟,也有由墓室内向外延伸的排水沟,每一类又包括多种不同形式。排水沟的分布地域特征明显,与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特点突出;使用时代贯穿两汉,不同时期又具有各自的时代特色;对应墓主的身份等级多样,但均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砌筑方式较为多样,既有统一性,也有特殊性,综合体现出汉代墓葬排水沟的逐步发展和不断推广、普及,反映出墓内防排水及保护墓葬的目的和需求,对研究汉代中小型墓葬的发展和演进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洛阳古代墓葬在中国各地古代墓葬中的独特之处:一是皇家墓葬多,仅葬于此的帝王就有七个朝代40余位,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最多;同时,在皇家寝陵制度史上,洛阳帝陵每每有许多创新开风气的地方二是贵族和名人墓葬多,与皇家陵墓互相辉映,形成众星捧月之势。三是平民墓葬同王公墓葬交叉杂处,具有公共墓地的特点。四是洛阳墓葬被盗严重,可谓是“十墓九空”。五是洛阳墓葬出土文物多,影响大,被称为是实物的、石刻的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8.
2008年,中华书局引进了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联经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丧葬信仰的重要著作。该书结合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认为墓葬形制的转变与死后世界观的发展是社会结构转变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相应表现,中国古代墓葬形制从战国末期开始发生大转变,反映出中国人对死后世界的面貌有了比较具体的想法。  相似文献   

9.
《河北古代墓葬壁画精粹展》集中地展出了70年代以来河北地区墓葬壁画发现的新成果,大体勾画出我国古代壁画发展的历史。 5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壁画墓已发现约百座之多。资料表明我国古代墓葬绘彩色壁画,大约始于东周,西汉晚期有较大的发展,东汉晚期墓葬壁画的内容、布局、技艺都已达到成熟的阶段。魏晋十六国时期,这一习  相似文献   

10.
郝利荣  杨孝军 《文物世界》2012,(1):10-16,25
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不灭,还会在另一世界继续生活,其饮食起居一如阳世,而墓葬就是死者灵魂的住所;据考古发掘,在汉画像石墓葬中,祠堂与墓室均发现饮食的画像,分别为祠堂和墓室的"祭案"、"庖厨"图。  相似文献   

11.
壁画的发展与不同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习俗、宗教、哲学、美学观念等紧密相连。同时,壁画的制作也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古代壁画极具历史、艺术、科学技术价值。墓葬壁画出现并最终形成一种丧葬文化现象是在汉代。汉代墓葬壁画自西汉前期形成以后,不断发展演变并形成了一套非常系统完整的体系,表达了深邃而复杂的信仰和丧葬观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绘画的造型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墓葬壁画在早期绘画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研究对发表在《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等十余种期刊自创刊至2015年的有关墓葬壁画方面的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据此研究了我国墓葬壁画的分布区域及其特征,总结墓葬壁画的保护模式与方法,并就墓葬壁画保护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考古资料中,有一些汉代墓葬不仅被盗,还遭受不同程度的火烧。相关墓葬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偏北地区,时代多为两汉王朝的中晚期,等极普遍较高,形制相对复杂,这些均与墓葬被盗及火烧有较密切的关系。多数墓葬遭火烧时间较早,并以西汉及东汉的晚期及稍晚阶段较为集中,焚烧位置及尸骨、设施、物品等的损毁既有差异又存在较多共性,而焚烧动机的多样性对上述内容有着较大影响。综合来看,汉代墓葬被盗并遭火烧现象不仅反映了相关墓葬的内容和特点,折射出相应的社会内容与历史背景,还体现出墓葬遭破坏的不同状况,对研究汉代乃至古代墓葬被盗或破坏提供了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汉代墓室建筑装饰与随葬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墓室建筑装饰,有着丰富的内容。但汉代人在使用这些题材内容时,是有选择的,与墓葬随葬品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本分析了汉代人墓室建筑装饰题材内容的倾向性选择,认为墓室建筑装饰丰富了墓室的内容,同时也替代了部分随葬  相似文献   

14.
西汉张安世墓葬M1墓室内的大气环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待发掘封闭墓葬内的大气环境,可为考古发掘和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西汉张安世墓园中的M1墓葬是一座未被盗扰的墓室,本研究在墓室开启前,有针对性地监测了墓室内的微气候参数和大气污染物。结果显示,相对于外界大气,密闭的墓室内低温、高湿、缺氧,且酸性气态污染物浓度较低。因此,在考古发掘及后续保存文物时,应针对不同文物材料采取密闭容器、保湿、避光等措施,避免由于环境骤变导致文物的风化损坏。本研究建立的待发掘墓葬大气环境测试体系及基础数据,可为相关考古和文保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张倩 《文博》2023,(4):39-48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考古材料,对陕北高原汉代墓葬的形制及主要随葬品进行类型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将陕北高原汉代墓葬分为五个时期和四个区域,并总结各期及各区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6.
由于大規模經济建設的开展,南京地区在基本建設工程中发現了不少古代墓葬,其中六朝时代的墓葬占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南京六朝时代的墓葬多为砖室墓,一般是环山下葬,在土山丘陵的半麓,距現今地面深約0.85—2米左右。墓室周围有方形或长方形的竪穴,墓向东西南北均有,根据葬地的形势而定。墓的进口留在土丘的低下部分,以排泄室內的积水和便于下葬,  相似文献   

17.
铁锸的使用提高了古代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本研究对广西古代墓葬出土的铁器进行了金相实验研究,主要采用金相、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等研究方法,对广西战国汉代墓葬出土4件铁器等遗物样品进行了显微组织和成份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武鸣马头镇安等秧战国铁锸为生铁制品;桂平市大塘城汉代长铁剑为炒钢制品,汉代炒钢制品是广西地区的首次发现;桂平市大塘城汉代铁釜为生铁制品,短铁剑为块炼铁制品。武鸣战国铁锸标志着中原地区的农耕技术至迟于战国时期传播到广西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14,(5)
壁画是人类历史上较早的绘画形式之一,顾名思义即绘在壁上的画。按其表现形式,壁画可分为宫廷壁画、墓葬壁画、古建壁画、石窟壁画等。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多个地区的墓室壁画样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墓葬壁画采用的颜料包括无机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特别在秦汉的墓葬壁画中使用了中国紫,其他时代的墓葬壁画中未见紫色颜料的使用;地仗层主要使用草拌泥地仗层,部分墓葬壁画没有地仗层,工匠直接在凿磨过的石板上涂刷粉底层,粉底层一般为白色,成分为石膏或白灰,也有些壁画没有粉底层。  相似文献   

19.
《江汉考古》2021,(3):58-65
帷帐是汉代以后墓室内的普遍陈设,本文根据考古遗存和历史文献记载的墓内葬仪,讨论了墓葬中帷帐的礼仪功能,认为帷帐具有居神的意义,起到营造祭祀空间的作用,界定了祭祀空间的主体位置,与以棺床为中心的埋葬空间具有不同的礼仪功能,这对我们理解墓室空间的营造理念、空间与陈设和画像的关系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配合京福高速公路的建设.江西省物考古研究所于2002年7月2日至8月5日,对座落在抚州市临川区东馆镇的京福高速公路建设红线范围内的古代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发掘.开挖面积为360平方米,发掘与清理古代墓葬20余座,其中发掘17座;在发掘的古代墓葬内.共出土物60余件,其中完整与可修复器物30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