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且虑县及相关陶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地区战国时期属燕国的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这是正史明确记载的最早的行政建置。秦汉因之。然三郡郡治之所在,一直是史地学和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辽东郡治襄平在今辽阳市内已被公认,但具体地点尚不能确指。右北平郡治平岗,多数学者认为是今宁城县的黑城子古城,但持不同意见者所论也有一定道理。辽西郡治何在?则更为茫然。本文依据考古调查有关资料试对汉代且虑县及相关陶铭加以考证,不当之处,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自秦汉始,"九原"之名便屡见于史籍,其重要性逐渐引起后人关注。而九原郡的出现时间、地望、郡治所在等即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田野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九原郡郡治所在做了进一步的讨论。关于九原郡郡治所在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位于巴彦淖尔市黑柳子乡的三顶帐房古城,该观点提出时间较早,影响亦较为深远;二是包头市九原区哈林格尔乡孟家梁古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在一段时间很有影响;三是今包头市九原区的麻池古城,提出较晚,但有较广泛的认同。本文依据最新考古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认为三顶帐房古城说和孟家梁古城说存在疑点:二者规模均不能达到郡级设置的标准,所处位置也与文献记载不符。麻池古城不仅是目前该区域规模最大的古城,而且形制也符合《水经注》所载"接对"特征,且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故应为秦之九原郡及西汉之五原郡治所在。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的临洮县是秦国祖上赖以发迹的西垂犬丘所在地,是秦国最西边县治单位。陇西郡是秦国西部门户。这从秦国战国时与统一全国后曾两度修筑长城均首起临洮县可见一斑。历史的本来事实是秦国陇西郡,不论是战国时期的陇西郡,还是统一六国后的陇西郡,其郡治地均在当时的临洮(今岷县),而非当时的狄道(今临洮)。但是在学术界,对当时的临洮县的位置及地望概念、特别是对陇西郡郡治所在地地望概念含混不清,存在严重错误,贻害很大,特别是秦国陇西郡郡治所在地就在当时狄道这一错误结论似乎已经成为了定论,由此会误导很多学术问题的判断,甚至将错就错,一错再错。这是秦汉史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不能马虎,必须厘清,以正学术之音。  相似文献   

4.
北方游牧民族与定居农业民族即汉人的对抗战净,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而长城,则是这一对抗战争的象征。首先越过长城,把版图推进到东夷地区的,是设置上谷等五郡的燕国,从此以后拥有众多民族的中国东北地区经常出现于史书之中。一般以为这一时期处在燕昭王时代,即战国后期。 自燕国设置五郡,中原系统文物开始流入该地区,至此该地区稳步登上历史舞台,故将此之前划为史前时代。本文所要探索的正是中国东北地  相似文献   

5.
西汉上谷郡夷舆县地望从元代以来史学界一直存在分歧:一种意见以《辽史》为依据,认为在河北省怀安县南部;另一种意见以《水经注》为依据,认为在北京市延庆县东北。本文在对历史文献的记载进行分析并结合考古调查资料后认为,西汉上谷郡夷舆县地望不在河北省怀安县,而是在北京市延庆县。  相似文献   

6.
秦洞庭郡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炳清 《江汉考古》2005,(2):74-77,81
通过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本文考论了秦洞庭郡的置郡年代、郡治、范围以及沿革变化,并认为后世史家所持的秦长沙郡其实就是秦洞庭郡。  相似文献   

7.
传统观点认为约今湖南范围在秦代存在着长沙、黔中二郡,里耶秦简的出土,证实存在的是洞庭、苍梧二郡。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并就洞庭郡与后世史家所持的长沙、黔中二郡的关系以及洞庭郡郡治所在,同陈伟先生、王焕林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期燕国的疆域,南起易水流域,北达今赤峰、彰武、梨树、新宾、桓仁一线及朝鲜的西北部地区。解放以来,在燕国疆域内,发现了很多战国时期的铁制生产工具、金属货币、作坊遗址和城镇遗址,这对研究当时燕国的社会经济颇有价值。本文拟据这些考古材料,结合古文献,对战国时期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作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9.
现已确认,秦时北地郡治义渠城,就在今庆阳市宁县焦村乡西沟村,西汉时北地郡治北移至今庆城县的马岭镇。独东汉时北地郡治位于北地何处,目前尚存争议。笔者通过现场实地调查,结合历代史志资料,同时对前人研究成果作了梳理之后认为,东汉时的北地郡治富平城,即是今庆阳市西峰区彭原乡境内的彭原古城。  相似文献   

10.
程亦胜 《东南文化》2006,(1):31-39,i0002
越国建都会稽之前的早期越国都邑在何地有说在诸暨,也有说在萧山。根据太湖南岸,尤其是安吉古城遗址及其周围的古墓群等考古调查资料,结合史书关于吴越两国疆界及吴越罸李、夫椒两次战争等相关史料研究分析,早期越国都邑应该在古钱塘江以北的太湖南岸,秦汉时期的鄣郡郡治所在地,今安吉古城。  相似文献   

11.
汉代郡治之县,在同郡属县中秩级最高。由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载录的各郡辖县秩级,可探知西汉初年某些郡的治所: 陇西郡治所为上邽县;上郡治所为高奴县;北地郡治所为彭阳县。此外,西汉初年汉中、河东、河内三郡治所也可以凭借《秩律》得到进一步限定。《秩律》在西汉初年郡治研究上的价值需要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北魏王朝定都平城之后,为了加强盛乐旧都的军事防御,在云中之地设立云中镇、朔州,兼行军事与行政职能。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前后,废云中镇,存留朔州,朔州下辖盛乐、云中二郡。初步考证,云中镇、朔州及盛乐郡的治所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云中郡治所为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  相似文献   

13.
真番郡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元封三年灭亡卫氏朝鲜后,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乐浪郡治朝鲜县,今朝鲜平壤南一里半古城址;玄菟郡治初在沃沮城,今朝鲜咸镜北道镜城附近;临屯郡治东施县,约在今朝鲜江原道元山附近。在四郡之中,独真番郡治最为难考。国内外学者对真番郡已有好多研究,主要有南、北二说,而以南说最为通行。若论理由,南说并不比北说充分,我于1973年写《肃慎、燕亳考》时,曾写《真番郡考》一文,主要是为北说提供一些论据,对杨守敬之说有所非议。今据实陈述于下:  相似文献   

14.
古黔中即今湘西的沅水、澧水流域地区。约在宣王时,楚置黔中郡,郡治沅陵。在秦昭王三十年,秦取楚巫郡、黔中郡置秦黔中郡,郡治溆浦。面对国破家亡的局势,屈原于是年自沉汨罗。始皇二十五年,秦黔中郡被一分为三,至秦代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5.
梓潼县位于四川省北部。古代四川盆地与中原联系的交通要道就从这里经过。梓潼县从很早起就成为了四川北部重镇,梓潼的建治很早,“汉置梓潼县,为广汉郡治。后汉移郡治雒县,以梓潼属之。建安二十二年蜀先主以县置梓潼郡。晋永嘉后移郡治涪,以梓潼为属县,孝武仍迁还郡治。宋复移郡治涪城。西魏改县曰安秦,又于县置潼川郡。隋开皇初,郡废。”正由于梓潼县在隋以前往往为郡的治所,达官贵人,豪门大姓汇集于此,因而在今梓潼县城附近留下了丰富的古代历史文物。梓潼县现存的石阙数量,在全国范围来看也仅次于四川省渠县,  相似文献   

16.
宣化古城墙     
颜诚 《文物春秋》2001,(2):40-43
“宣府古幽州属地,秦上谷郡,元宣德府,星野当析木之次,人尾一度,壤土沃衍,四山明秀,洋河经其南,柳川出其北,古今斯为巨镇,恒宿重兵以控御北狄。”这是竖立在宣化镇朔楼(鼓楼)之侧,明代都御史罗亨信撰的《宣府新城之记》碑对宣化古城历史、地理、环境、规模及形势的概述。  相似文献   

17.
<正> 1985年、86年夏秋之季,张家口地区文化局组织各县文物工作者,在全区境内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复查工作。共调查、发现战国时期的古遗存300余处,其中古城址36处。本文试就这一地区已调查、发现的战国时期的古城址作一初步研究,从中窥探燕、赵两国对其北边境的上谷郡、代郡的开发、建设、军事设防及经济文化发展之梗概。 一、自然环境与历史概况 张家口地区位于河北省的西北部,北与内蒙古为邻,西与山西省毗连,东与承德、北京接壤,南与保定相连。全区以明代外长城为界,分为坝上、坝下两个截然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坝上为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头,地阔草绿,千里平川,地面多内陆湖淖、草坡、草滩。  相似文献   

18.
<正>燕下都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东南,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燕下都进行了考古发掘,逐渐还原了这座古城的整体风貌。遗址呈长方形,布局清晰,宏伟规整,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4~6公里,占地约3500万平方米。遗址内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建筑构件、铁器、铜器、金银器等,为我们科学严谨地认识燕国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同时,考古人员还在燕下都城址范围内和城外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盱眙县淮河乡城根村一带,地下沉睡着一座古城——泗州城。泗州一带夏商周时曾为徐国,春秋战国时先后分属吴、越、楚,秦属泗水郡,楚汉之际属西楚,汉置临淮郡时徐为郡治,新莽时改为淮平,东汉时改为徐县属下邳县,晋置临淮郡于盱眙时徐又属临准,东晋分置淮陵郡徐又属淮陵,南北朝宋时属南彭城,后魏属南徐州,梁改东徐州,东魏改东楚州,陈改安州,北周时改为泗州,泗州之名即始于此。  相似文献   

20.
旧说西汉雁门郡治在今右玉县南。据最近报道,内蒙古集宁北边的二蓝府沟位于汉代雁门郡正北约400公里的群山中,沟的西南约4公里有克旦孟营村,村有古城一处,面积长约500米,宽约900米,有小河自城内穿过,汉代的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