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物出土与书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画鉴定的对象,一般是流传于世的卷轴书画,不包括作为考古发掘调查对象的石窟壁画、墓室壁画以及埋藏于地下的绢帛书画和其他书画。然而,近40年来,出土文物与考古方法却推动了传统书画鉴定的现代发展。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读启功先生《书画鉴定三议》(见198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文物与考古论集》),很受启发,仿其题意,试作《书画鉴定三感》。感也者,感想也,仅只一点感性知识,不揣谫陋,写出来无非想引起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3.
胡健 《中原文物》2004,(1):77-80
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古书画复制、作伪与鉴定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西方美术史发展相比,中国古书画在作品的创作、流传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书画复制、作伪与鉴定是贯穿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4.
郑珍为清代道、成时期学问大家,其书画与学问并辔而行,往昔言郑子尹先生书画者多笼统概括,未有具体所指,郑先生书画存于今者较同时代书画大家似少了一些.笔者目力所及,兼作田野查考,对郑子尹先生几件书画作一知半解的认识,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王照宇 《收藏家》2007,(1):57-59
20世纪的中国古书画鉴定界,可谓是名家辈出,堪为“巨眼”者不乏其人。例如上海博物馆的谢稚柳、故宫博物院的刘九庵以及刚刚仙逝的启功等,如今健在的尚有故宫博物院的徐邦达(1911—)和辽宁博物馆杨仁恺(1915—)等。可能由于张珩的过早兰摧玉折,这位曾经在20世纪初期中国古书画鉴藏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大家却并不被人们过多地关注,其学术影响亦渐趋消却态势。但是,张珩存世的《怎样鉴定书画》和《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两部著述,却成为后世学人研究中国古书画鉴定的经典之作。一、张珩其人张珩(1915—1963年),名葱玉,字珩,号希逸,后以字行,浙江…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论述了徐邦达先生对书画鉴定学的发展,充分肯定其为书画鉴定所作出的奠基性贡献,着重总结了徐先生的鉴定方法论:即确立样板与形式比较;笔墨风格与风格把握;目鉴与考订相结合,分析了书画鉴定与美术史的关系和徐邦达的治学经验。  相似文献   

7.
徐澐秋(1908-1976年),名征,江苏苏州人.近代著名书画鉴定家、版本目录学家、书画家.他生前为南京博物院书画征集与入藏,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他在“文革”期间患高血压去世后,为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劣和强加他身上的所谓“历史问题”拖累.在他去世之后,中国书画鉴定界很少有人提及他在书画鉴定方面杰出的成就.我到南京博物院工作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此起笔,逐层论述中国古书画中文本严重缺失,却由相关文献资料替代的现象,结果使古书画鉴定出现书画系统风格构建困难、鉴赏与鉴定混淆的困境。结尾落笔到对古书画鉴定方法的思考,认为对考古学方法的借鉴与运用,其效果取决于这些方法是否能够纳入到古书画的体系中去。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我国的书画市场虽然发展很快,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大量的赝品书画充斥市场,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发展。如何鉴定书画作品的真伪,在鉴定书画真伪的过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就成了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针对这个话题,我国著名的文物鉴定家史树青老先生有其独到的鉴定法门。  相似文献   

10.
张华 《四川文物》2009,(5):28-30,103
绢是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物质载体,用物理、生物学、化学、计算机技术等科技手段对书画进行分析,对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可以指导绢画的真伪鉴定工作.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建立可参考的数据模型和数据库,常用的绢本书画鉴定方法有形貌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红外光谱分析、微量元素分析等.  相似文献   

11.
卷轴是书画艺术的一种独特展示与收藏形式,卷轴书画画芯表面的折痕不仅影响展陈效果,而且降低了书画文物的保存寿命。为此,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了卷轴书画折痕的微观结构,探讨了折痕产生的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表明:小直径收卷是书画产生折痕的重要原因之一;收卷直径越小,书画出现折痕的现象越明显。通过在地杆处加轴管以增大收卷直径,能够有效减少折痕和断裂的产生。该方法保持了中国传统卷轴书画的装裱形式,维持了书画的原貌,并能够有效保存书画展示的传统韵味。研究结果为探讨书画折痕产生的机理和防治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刘知白先生为中国当代绘画大家,其书法艺术也有相当的造诣,却少为人所论及。本文从书法用笔的角度,将刘知白先生之书法用笔与绘画用笔加以比较,从中分析书法线质和绘画线质在其作品中的一致性,呈现刘知白书法艺术中以画法参书法,笔法互用,心象自出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传统书画作品中存在有大量模糊不清的印章,对此类印章尚没有很好的手段进行提取和鉴别。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工作采用一种用高光谱图像系统采集书画中模糊印章的光谱-图像信息,采用最小噪声分离变换(MNF)处理光谱图像数据,提升了模糊印章的可辨识度。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能够有效的将模糊印章的信息提取出来,有利于印章的鉴别和研究,为书画的文物价值和真伪鉴别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书画同源”之说在中国书画界早已形成共识。作为两种传统的中国文化,在研习过程中如何理解并运用同源的理论,互相吸取养分,增进书画之技艺,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将通过对书法与中国画在工具、笔法、墨法、体类、章法等方面的分析,力求在学习书画的过程中能有机结合两种艺术,达到技术与艺术上的互补与互助。  相似文献   

15.
书画文物及中国的传统卷轴装裱形式因材质为纸和绢,质地脆弱易损,出现断裂痕是最为常见与普遍的一种损伤情况,严重者会对文物造成致命伤害。因此,需要研究分析导致书画及裱件产生断裂痕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修复断裂痕的方法。通过运用贴条加固的方法修复书画文物的断裂痕,并在装裱成卷轴形式的过程中,始终按照平薄柔软的装裱目标,进行各工序的操作,从而使原先劣损的书画恢复原貌,得到保护与新生。要使书画文物,特别是卷轴书画能得到长久安全的保存,创造适合的保存与展示环境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书画艺术,载体一般均为缎本、绫本、绢本和纸本,由于年代久远,绢、纸老化,以及人为和自然因素,疲破成为客观趋势,然而在书画艺术的继承和保护中,形成了中国书画修复装裱的特殊工艺技术。本工作通过探索、研究和实践,总结在中国古旧绢本书画修复中,对画芯的清洗、揭芯、补洞、托芯、全色接笔等五大工序和工艺技术操作的认识体会,通过两幅画和书法作品的修复前后的对比,说明五大工艺和工艺技术操作是成功的。通过总结使感性经验提升为科学理论,可更有效地指导古旧绢本书画的修复实践。  相似文献   

17.
傅山是明末名噪一时的学者,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精医术尤精书法,在绘画上以指画为独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崇高地位,为历来学者和书家所称道。同时,他也是有争议的人物,其人、其书、其道颇有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8.
郭世军 《中原文物》2012,(2):92-94,111,112
开封博物馆原藏有多件许钧书法精品,2002年许钧后人又向开封博物馆捐赠了许钧的书法及绘画作品。这不仅弥补了开封博物馆没有许钧绘画藏品的空白,同时又为研究许钧的书法、绘画艺术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施建中 《东南文化》2011,(4):123-126
中国历史上的南唐时期,因统治阶层倡导文治,文人价值观对社会精神起主导作用。在社会文化风尚的影响下,南唐画家的作品也呈现出文人化的倾向,文人画在五代已处于萌生状态,如诗、书、画开始结合于一体且书法用笔进入绘画。中国画在这一时代的发展对文人画的形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的书画修复技术是一门古老而又深奥的学问,它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阔,是文物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修复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是一个又一个复杂的难题,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在书画修复过程中我们既要以传统的修复理论为指导,又要有针对性地吸收国外同行好的修复经验,通过不断的试验、实践和总结,最终寻找出一条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法。本文依照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可再操作性的修复原则和理念,充分借鉴传统技术的优势,较好地解决了在修复绢本重彩绘画过程中对画绢和颜色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