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苏邗江胡场五号汉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79年3月下旬,我们在距扬州市西郊约七公里的邗江县西湖公社胡场大队一带清理了四座西汉中晚期的木椁墓,基本情况已在1980年《文物》第3期作了报道。1980年4月中旬,该地群众在整修水沟时又挖到木椁墓一座,编为胡场五号汉墓(M5),清理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2.
湖北荆州松柏汉墓出土的35号木牍中,记载有南郡新傅簿、南郡免老簿、南郡罢癃簿,深化了我们对汉代徭役问题的认识.从松柏木牍三种簿籍来看,汉政府对于新傅籍的人员、因年老而免役的人员、残疾人员分类登记,反映了汉代统治者对于这些特殊人员徭役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新近公布的荆州纪南松柏汉墓35号木牍是研究西汉南郡政区地理的重要材料,同时木牍文书所涉侯国也反映出汉代侯国制度的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结合传世文献及考古材料,着重分析木牍文书所涉轪侯国、襄平侯中庐、便侯国相关问题,提出轪侯国地望可明确在今河南光山县境;汉初轪侯国地处中央直辖区域,并不在淮南国境内;西汉早期衡山郡北界在大别山一线,景帝以后衡山国始有大别山以北地;木牍文书中襄平侯中庐这一特殊书写格式实为西汉侯国别邑制度的反映;而文书中的南郡便侯国是侯国迁徙后的结果,已非初封所在。  相似文献   

4.
荆州沙市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的3枚竹牍属告地书,是当时为死人办理迁徙地下事宜而模仿现实生活有关移徙文书写成的死人移徙文书.本文就谢家桥一号汉墓<告地书>牍的文字释读、文义理解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5.
松柏一号墓35号木牍所载汉武帝初年南郡"免老"、"新傅"、"罷癃"等3个统计簿,对研究西汉南郡政区地理具有重要价值。结合其它文献进行研究,可以就西汉南郡属县(包括道和侯国)的变动情况得出几点认识:江陵、巫、宜成、秭归、临沮、夷陵、州陵、夷道、中庐、邔等10个县、道、侯国,均与西汉朝相始终,且当一直属南郡;孱陵、索、下隽、竟陵、安陆、沙羡、轪等7个县、侯国,西汉前期应属南郡,之后分别转属他郡或他国;销、显陵、醴阳等3个县,当分别于西汉前期或后期废置,废置前均应属南郡;便侯国约于文帝时由长沙国迁入南郡,武帝元鼎五年国除,改置编县;枝江、当阳、郢、鄀等4个秦置县,西汉初或均废置,武帝初年以后又都复置,且属南郡;高成、华容、襄阳等3个县、侯国,均当为武帝初年以后新置,属南郡;西陵县,西汉时或从未属南郡。  相似文献   

6.
天长纪庄木牍《户口簿》是迄今所见到的第一份汉代县级户口簿文书实物,深化了我们对汉代上计文书文本形态、内容、种类、形成以及秦汉置县制度等问题的认识。《户口簿》中的户口数,据考为西汉临淮郡东阳县的数据;《户口簿》中的户口数字,应来自东阳县某年各乡"八月案比"的人口调查统计;与考古发现的题名为"户口簿"的其他汉代木牍文书比较表明,汉代各郡县上计在递交综合类"集簿"文书的同时,还要呈递不同类别的专项统计"集簿"文书;《户口簿》蕴含汉代县乡政治、地理、人口等方面重要信息,为秦汉置县制度相关问题的探讨提供了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7.
放王岗汉墓与北山头一号汉墓自考古发现以来,还没有关于两墓漆器的专门研究。文章对两墓漆器特点进行梳理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对两墓漆器制作时间、产地来源、产品属性以及两墓漆器典型辅助纹饰进行探讨,并以相关铭文为例,对秦汉时期漆器典型辅助纹饰的传播发展和官府漆器生产管理情况的变化及原因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1991年,武威市公安部门追回两枚被盗的木牍。本文对这两枚木牍的年代及墓主人身份进行了释读和研究,认为木牍的年代应为魏晋十六国时期,且为道符,墓主人是一位少数民族。木牍所载内容反映了当时前凉境内民族融合的情形。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张家山三三六号汉墓出土的一支残简进行分析,指出该简的内容为《秩律》六百石秩级律文。残简记录的"临洮"、"羌道",可以弥补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秩律》的文字残缺。与二四七号汉墓《秩律》相比,三三六号汉墓《秩律》的县名排序更为规整,可能更接近朝廷正式颁定的《秩律》原貌。张家山三三六号汉墓出土的十五种汉律除《秩律》以外,还包括《盗律》、《朝律》、《具律》、《贼律》、《兴律》五种律文。  相似文献   

10.
《尹湾汉墓简牍》中有关郡县侯国吏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其领 《史学月刊》2005,(11):16-20
《尹湾汉墓简牍》面世后,许多学者就西汉地方吏制问题发表了不少有益的见解,但对侯国吏员的设置论及者甚少。探讨侯国的不同类属,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不同侯国的吏员设置和隶属关系是不同的。东海郡所辖侯国多属宣、成二帝时所封之王子侯国。王子侯国的吏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行政系统,一为家务系统。侯国的吏员同时接受朝廷和郡府的双重管辖。  相似文献   

11.
江苏邗江甘泉顺利东汉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邗江甘泉顺利发现的一座东汉砖室墓,采用前堂横列单接棺室的T字形结构,前无甬道,沿袭了当地西汉木椁墓中一类外藏椁横列的平面布局,为东汉早中期之交一位有较高身份地位者的墓葬。墓中孑遗的鱼纹铜卡尺是一件精密的游标量具,极为珍贵。  相似文献   

12.
荆州胡家草场12号汉墓出土竹简《五行日书》按端、令、罚、刑、德五时占测为事、初病、生子诸事项的吉凶。这篇文献与尹湾汉墓出土的《刑德行时》大体属于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两相比照,有助于加深对其文本源流、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从张家山竹简看汉初的赋税征课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初期的赋税制度,过去有不少疑点。现从张家山汉简得知:当时的田税主要是田租和刍禀。征收办法是既“按顷计征”,又与“人户”有关。田租与刍禀税的比例是12.7:1;而末业税的税目繁多,有各种工矿税和市税、关税等。税率较高,有的达20%以上,反映了官府对工商末业的重税政策;汉初的赋目基本上沿袭了秦制。敛赋方式有按“口”、按“户”两种,按户征收的“户赋”,非口算之外的独立赋目。“户赋”与“赀赋”,二者不当混同。  相似文献   

14.
2010年3月,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乡市西环路河南全顺线材有限公司新建厂区工地上发掘一座大型砖室墓,经现场清理后,共出土遗物45件,有陶壶、罐、猪圈、铜车马饰件、半两钱、五铢钱、剪轮五铢等.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特征分析,该墓的时代应为东汉晚期.  相似文献   

15.
胡家草场医简与里耶秦简医方内容近似,可以对读。本文以胡家草场"治心腹病"方和"病水"方为例,对里耶简中的若干文字进行补释,并结合传世医籍对两个医方所记病症及治疗方法作出初步疏证。  相似文献   

16.
1999年 8月 3日- 9月 8日,在河南省浚县贾胡庄发掘清理了一座东汉时期的砖石混砌多室画像石墓,出土画像石4块,雕刻画像5幅。其中有铺首衔环图、鹤鸟育雏图、伏羲女娲交尾图、羽化升仙图等。艺术表现手法独特,为进一步研究汉画像石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辽宁阜新县辽代平原公主墓与梯子庙4号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原公主墓为砖筑双室墓,由墓道、墓门、前室、左右耳室和主室等组成,在墓门门洞的正上方和墓道两侧墙壁上绘有壁画。出土有瓷器、金银器、铁器、铜器、玻璃器、墓志等遗物,年代下限为兴宗末年。梯子庙4号墓为砖筑单室墓,由墓道、墓门和主室组成,出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等遗物,年代为辽代中期。  相似文献   

18.
汉代铜器皿的生产经营方式多样,且变化明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西汉早期,国家的经济政策较为宽松,铜器生产较为自由,制作机构既有中央和地方政府控制的各级工官,也有地方诸侯和富商,产品得以自由买卖;西汉中晚期,由于对地方诸侯和私人工商业实行打击和限制政策,铜器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地方诸侯和富商基本退出铜器的生产领域,铜器的制造由政府专控;东汉早期,随着政策的放宽,铜器由政府专控的局面开始松动,私人作坊造作的铜器出现,至东汉中晚期政府各级工官基本退出铜器生产领域,铜器的制作为私营或工官监制私人承制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东南文化》2007,(3):29-31
温岭大溪塘山东瓯国墓葬的首次确认,是浙江东瓯国文化考古的一个重要收获,它第一次为研究探讨西汉东瓯国墓葬的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