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文评述了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郭世宝在加拿大华人新移民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认为他在华人新移民、华人社团、移民的外国文凭认证、文化多元化与高等及成人教育研究方面成就突出,其中在华人新移民研究方面有两项理论创新:在华人新移民融合研究方面提出了"三重玻璃效应"理论;在华人新移民回流研究方面运用了"双重离散"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著名日籍华人学者游仲勋教授对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贡献 ,着重评述他在华侨华人经济研究领域所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以增进国内学术界对国外研究状态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征稿启事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内外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趋热,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队伍越来越壮大,研究方法日趋多元化,研究成果迭出,华侨华人研究越来越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为了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这一学术趋势,本刊将调整征稿方向,对来稿作一些新的约定。一、宗旨和方向:《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是国内华侨华人研究领域享有声誉的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没有发表过的原稿,重视文章的学术性、理论性、文献性和参考性以及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新视角和新方法。首先,我们提倡和鼓励调查研究,尤其是侨乡的调查研究;其次,提倡理论研究,特别是国外与华侨华人研究…  相似文献   

4.
稿约     
世纪之交 ,随着国内外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趋热 ,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队伍越来越壮大 ,研究方法日趋多元化 ,研究成果迭出。为了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这一学术趋势 ,本刊将调整征稿方向 ;同时 ,为了方便作者及刊物的规范化 ,对来稿特作如下约定。一、宗旨和方向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是国内华侨华人研究领域享有声誉的权威性刊物 ,主要刊登没有发表过的原稿 ,重视文章的学术性、理论性、文献性和参考性以及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新视角和新方法。首先 ,我们提倡和鼓励调查研究 ,尤其是侨乡的调查研究 ;其次 ,提倡理论研究 ,特别是国外与华侨华人…  相似文献   

5.
为了增进与国外学者的交流,扩大国内华侨华人研究学者的视野,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分别于2 0 0 3年1 1月和2 0 0 4年3月,邀请美国伯克利大学王灵智教授和曾在新加坡、文莱等地任教的饶尚东教授来本所举办为期1个月的学术讲座。暨南大学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专家学者和博、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了讲座,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与交流,加深了对该学科的国外研究动态的了解,也客观地认识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就和特色。王灵智教授的研讨会以全英文的形式进行。他对国外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学术动态做了概要介绍和精辟评介,并以…  相似文献   

6.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当前华侨华人学科建设与学术定位中的一些认识问题、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主要观点为:学术研究与政策宣传是相辅相成的。相对独立和自由的学术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基础工作和必要前提;华人研究不应该以中国社会为中心,而应该以海外华人社会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华侨华人研究应该摆脱功利主义的考量和民族情绪的影响,坚持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华侨华人研究应该有宽松的氛围、宽阔的视野和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华侨、华人的研究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众多领域,涌现了一批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专著.其中,韩方明博士在其论著《华人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以马来西亚为例阐释了“华人三重性”即中华性、本地性、国际性的基本内涵.他提出的“华人三重性”理论使笔者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8.
征稿启事     
进入新世纪后 ,随着国内外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趋热 ,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队伍越来越壮大 ,研究方法日趋多元化 ,研究成果迭出 ,华侨华人研究越来越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为了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这一学术趋势 ,本刊将调整征稿方向 ,对来稿作一些新的约定。一、宗旨和方向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是国内华侨华人研究领域享有声誉的学术性刊物 ,主要刊登没有发表过的原稿 ,重视文章的学术性、理论性、文献性和参考性以及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新视角和新方法。首先 ,我们提倡和鼓励调查研究 ,尤其是侨乡的调查研究 ;其次 ,提倡理论研究 ,特别是国外…  相似文献   

9.
问题意识和学术源流的解读对于日本华侨华人研究及其主要论著的系统整理与介绍,已知的有游仲勋、丘立本、李国梁三位的杰出工作。而福崎久一则提供了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止最为详尽的有关文献目录。从上述先行研究中,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日本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华侨华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研究状况及其代表性论著。而本文则试图从日本对华侨华人的问题意识及其学术传统的角度就有关研究进行解读。因为问题意识以及学术传统衍化出相关研究,并且直接规定了史料建构的方向。可以认为,日本有关华侨华人的研究及其问题意识,直接…  相似文献   

10.
2006年3月21日,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邀请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教授、亚太研究中心主任纪宝坤博士在北京华侨大厦做了题为“从2001年澳大利亚人口普查来理解澳大利亚华裔群体”的学术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华文学院、国务院侨办等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中国侨联机关的有关人员共20余人出席了学术讲座。纪宝坤教授首先对澳大利亚华裔社会的形成和澳大利亚人口普查资料的背景做了简单的介绍。他认为,二战前澳大利亚主要由欧洲的白人移民组成,其中主要是英国移民的后裔。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新移民的规模、特点、构成类型及其与当地社会关系等方面,简要分析了中国在非洲新移民群体所普遍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新移民与当地社会某些阶层经济利益上的竞争关系、中国新移民相对封闭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所在国的政治斗争和政治动员以及西方媒体的渲染歪曲等因素,影响到新移民与当地社会的关系。就目前情况来看,除少数的移民个人具有较为突出的成就外,新移民群体还没有达到足以在非洲各国产生影响的程度。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可能会妨碍新移民融入当地社会。  相似文献   

12.
The position of migrants within Eurocolonial settler cities has received growing interdisciplinary attention. Within the field of geography there have been calls for new avenues of research into the encounters of bodies with different histories of arrival and experiences of racialization in such contexts. However, there remain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position of British migrants, despite their ethno-historical links, and the ongoing popularity of such destinations among British emigrants. The analysis draws on 12 month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with first-generation British migrants to examine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bicultural and multicultural landscapes of Auckland, Aotearoa New Zealand. This paper makes a number of contributions. First, it documents both the racial and settler imaginaries of British migrants. Second, it highlights the ways normative temporal and spatial assumptions shape encounters with difference in urban settler environments. Finally,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e heterogeneity of perspectives, histories and investments at work among British migrants, this paper seeks to complicate monolithic ideas of belonging, otherness and identity in racialized settler societies.  相似文献   

13.
In the past one and a half decades, Chinese cities have witnessed an influx of college-educated rural migrants. Until now, there has been littl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work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this growing popul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empirically examin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living conditions between college-educated rural migrants, non-college-educated rural migrants, and local urban workers. The data are from the 2010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Survey of China’s migrant population. Our study has produced several findings. First, the monthly income of college-educated rural migra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n-college-educated rural migrants and is similar to that of college-educated local urban workers. However, less-educated rural migrants earn more than local urban workers with similar levels of education. Second, while college-educated rural migrants work fewer hours than non-college-educated rural migrants, they work longer hours than their local urban counterparts. Third, local urban workers receive greater social benefits than college-educated rural migrants, whose benefits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non-college-educated rural migrants. Overall, while college-educated rural migrants enjoy more favourable work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 than non-college-educated rural migrants, they remain disadvantaged when compared to urban workers with a similar level of education.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nsurmountable institutionalised exclusion and discrimination that imposes significant barriers on rural-origin people to reap the benefits of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5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和新山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从城市移民在行业分布、职位、就业或经营途径、收入和政府经济政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探讨了华人与马来人城市移民的不同遭遇,比较了华人移民在吉隆坡和新山这两个不同类型城市中的不同境遇。得出结论:城市新移民中马来人比华人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扶持和发展机会,但华人比马来人拥有更多的投资方式和自己的企业,在城市中华人比马来人受访者的月收入要略高一些;在不同的领域,华人新移民在新山和在吉隆坡的就业或商业机会不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荷兰华侨华人生活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华人社团的类型、功能、运作方式及其在社会融合中的作用。认为华侨华人社团在华人世界中扮演着一个关键性的角色——拟村落化,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和活动空间。他们凭借着原有的历史经验和记忆,将社团当作村落来经营和管理,在社团内进行博弈和地位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在移入国的边缘化感受,缓解了因失落而对主流社会的抱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华侨华人与主流社会的对抗。由此可见,荷兰的华侨华人社团不同于专业化的行业组织或政党组织,有着多样的、综合性的社会属性,是一个村落式的我群社会。  相似文献   

16.
详细评介了国际移民的学术定义;归纳其六大基本类别,指出不同类型的迁移可能相互转化;阐述了当代国际移民发展趋势,并将华侨华人研究置于国际移民的大背景下进行剖析;对由于缺乏对当代“国际移民”相关定义的基本了解而出现的明显错误给予了指正。  相似文献   

17.
论文基于2019年对阿德莱德和墨尔本两个州府城市的实地调研,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宏观背景下的商业移民如何改变其人口与社会经济特征;二是宏观层面因素如何重塑商业移民的发展机会结构;三是中澳经贸关系现状对商业移民有何影响。研究显示: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制度因素和经济背景,对于商业移民的影响在不同历史阶段其作用并非等效。中国近20年来的经济发展对于商业移民特征的转变起着主导作用,澳大利亚移民政策则在呼应改变的同时,间接促成了商业移民内部的组内差异。对于商业机会结构的转变,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带动的需求市场起到良好促进作用,而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相关的移民政策与制度作用则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18.
白凯  王晓娜 《人文地理》2018,33(5):133-142
通过探索性分析,初步建构并检验了旅游劳工移民地方融入的组成结构;以丽江古城为实证研究案例地,关联分析了社会氛围对旅游劳工移民地方融入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经验主义视角下旅游劳工移民的地方融入是人、活动、地方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涵盖感知性融入(地方评价)、功能性融入(活动参与)及情感性融入(地方依恋)三个方面,且三者所建构的地方融入结构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外部有效性;社会氛围与旅游劳工移民的地方融入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The historical archaeology of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is a rapidly growing subfield. Although historical archaeology is not widely practiced in China, there are well-developed interdiscipinary research centers that investigate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migrants’ qiaoxiang (hometown) societies. Scholars in American Studies programs throughout Asia are also bringing new perspective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migration past and present. By collaborating with these scholars, archaeologists on the 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in North America Project are developing new chronological, geographic, spatial, and material framework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20.
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人移民德国的四个历史时期及其发展;阐述了中国成为德国的前十大外国人输入国的原因和在德中国人的组成类别。得出结论,中国人在德国的移民发展总体呈现增长的态势,学生和青少年是增长幅度最大的群体;中国人移民德国的迁徙明显受到中德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和相互交流往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