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其近代变迁初探--以环境和用水卫生为中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清代江南为研究对象,从与当时的民生密切相关而且在近代变迁过程中比较受到关注的环境与用水卫生等方面入手,初步考察了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其近代变迁。认为在传统时期,国家基本上没有关于公共卫生的立法,但在地方官府和社会的层面上,相关的观念和行为多有存在,大致可以保持自然和社会生态的相对平衡。嘉道以降,随着江南自身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西方文明的输入,众多士人针对旧有卫生体系的弊端,认为有必要引入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度,制订日常巡查惩罚条令,即直接以公共和国家的权力介入卫生的经常性管理,从而使卫生事业逐渐由个别的、自为的、缺乏专门管理的行为逐步转变成系统化的、有组织的、纳入官方职权范围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冯贤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22(3):38-55
本文着重考察江南乡村的水利环境与社会变迁,从观察平湖县横桥堰为中心的区域背景入手,解析有清一代与江南的众多水利设施有着相似情况的横桥堰及其周边社会,特别是将环境变化置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考察,分析其对水利设施屡次兴复和周期性堙废的深刻影响;详细说明乡村水利与社会各阶层的诸种关系,尤其是以官绅阶层为代表的各类人物,在地方水利事业重建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而府、县两级地方行政官员的更替出现与影响,也在此过程中得以清晰地展示,从而建构起一个小地方的水利社会史,真切地感受当时的社会与环境变化,并据此略窥清代中国地方社会的一些重要生活侧面。 相似文献
3.
冯贤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24(2)
太湖流域是一个独立的地文系统,自唐宋以来的经济开发和商业化发展,使这里的民生显得异样繁荣。地方史料中的绝大多数,谈论的都是这里的高额赋税负担和内部经济生活的多样化及地区差异,对于民众生活的环境与卫生问题,直接性的详细记载极少。清代中后期外国人在这一地域内的众多游记和日记,于这方面却有颇为细致的描述,侧重点大多在河流环境、建筑居住、城镇街道景观和饮食卫生等问题,负面性的评述占据了大多数。这一当中固然有太平天国战乱后的影响内容,也有中国人的许多常态生活习惯,更带有外国人的猎奇与鄙薄的眼光,但是在总体上都可反映出中国人长期并不真正重视的环境问题及相对淡漠的卫生观念。而所谓"近代化"的理论推导,大多仅限于1843年开埠后沿江滨海重要城市的一些证据,其实并不符合太湖流域广泛城乡的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4.
传统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众多的女性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而到了民国,女子教育迅速发展。文章以浙江地区的家谱为中心,从家谱鼓励女子入学,家谱中的女子教育状况等,探究民国时期女子教育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民众身体在摆脱人身依附关系的同时,又遭遇身体的国家化和被现代权力日益广泛而细密的监控。对于中国社会这一过程,虽已有一些探讨,但尚未有从卫生行政的角度对身体的近代化的专门探究。本文从卫生防疫一隅,考察了从传统到近代,卫生防疫与身体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卫生行政这一现代权力实现对国民监控的过程与特色,以及这样的身体规训又是如何被接受的。本文认为,这一进程的实现,既有西方科学、卫生和文明等话语霸权的威力,更离不开国家的相关立法和相关职能机构逐渐增设。在接纳的过程中,尽管不无外在的压力,但总体上无疑是中国一百多年来那些士绅精英为追求国家和国民现代化而做出的主动而自觉的选择。是在当时内外交困的危局中,为了强国保种而不得不作出的一种缺乏深思熟虑、简单便捷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7.
至今为止,有关清朝军事、警察的著述都普遍认为,由于清朝中期以后,作为清王朝主要军事力量的八旗、绿营逐渐废弛,因此到了清末,清朝政府便推出了巡警、团练等新的治安维持组织。然而以江苏松江府青浦县为个案进行分析,可以确认绿营的基层军事单位“汛”不但仍旧残存,且在该地的治安维持方面扮演着主要角色。据民国(青浦县续志》卷10<兵防·警察)记载:“(将民团警察)改归城守卡总杨修武兼带,易名巡警。即以杨为巡官,设正、副巡长各一名。巡士十二名,始布岗位,经费以猪、羊、茶捐等充之。宣统元年九月,知县刘有光更募商捐,…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环境变迁与乡村社会控制--以清代汉中府的堰渠水利为中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清代汉中府水资源环境的不断变迁,引发了诸如水利设施兴废、水利冲突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乡村社会控制权日益显现出下移趋势。但自乾嘉以降,在水资源环境严重恶化的情况下,官府力量似乎又显得重要起来。这说明国家与社会之间呈现的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不能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给予教条性概括,必须考察具体的社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宾长初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1):87-96
妈祖信仰盛行于东南沿海一带,明清时期沿西江传入广西后,在广西传播开来,并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信仰观念。大量的地方志和碑刻资料显示,清代广西的妈祖已由原来的海神,演变为江河护航神、地方保护神、财神和赐子之神等而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并通过祭神、游神、娱神等祭拜仪式,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也舒缓了紧张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清代我国北方地区村镇关系初探——以晋南方志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村镇关系体现在方志的记载思想中:镇隶属于乡里,却又处处显示出其优越性来。从镇的历史演变分析,镇来源于前代的军事关镇,或在普通的村庄堡寨基础上自发形成,即使存在部分由官方扶植而形成的镇也始终以村落固有的形式发展延续。然而,镇在人口和规模上却远远超过了普通村落,所承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功能奠定了镇在乡村的中央性地位。简言之,镇虽囿于乡村的范畴,却实际为乡村聚落的中心地。 相似文献
11.
陈东辉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4):12-15
本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清代江南地区学术发展与私家藏书之间的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前半部分论述了清代江南地区学术尤其是朴学的昌盛,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私家藏书的兴旺:后半部分论述了私家藏书之兴盛,反过来又促进了清代江南地区学术尤其是朴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代江南基本由徽商开设的棉布字号,谋求经营之道,单个字号运用各种竞争手段,慎选布师把好收布质量关,联号经营扩大和占有市场份额,品牌战略开拓和扩大销路;字号群体则从事前防范,到经营规范,到事后惩处,字号资本主依靠自身的力量、同业的约束和官府的权威,在应对字号商标的假冒方面,作了种种努力.而当与加工雇佣者发生矛盾形成冲突时,更是齐心协力,以谋求商业利润的最大化;与加工管理者踹坊主发生利益纠纷时,又坚持维护拥有自由选择加工作坊是权利,以掌握经营主动权. 相似文献
13.
清前期"安南之役"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南之役”是清乾隆年间中、安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文章从“安南之役”发生的背景、“安南之役”前期进军顺利和后期失败的原因、“安南之役”的性质和影响等三个方面对“安南之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认为“安南之役”是清朝为维护中、安宗藩关系发动的战争,并非清朝对安南的侵略,它也未从根本上影响以后中、安关系的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罗桂林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5):36-41
学论及《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两书的史料价值时,常常认为《清史列传》高于《清史稿》。本对这一看法提出不同看法,通过对两书《郑成功传》七则明显不同的记载进行考订,发现《清史稿》虽存在不少错误,而可信之处亦多;《清史列传》虽存在许多优点,而错误亦存不少。评判两书的史料价值,应当进行具体的考订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5.
16.
清代学人治学讲究实事求是、务求真解、学以致用,学风朴实.因此之故,清代学人对"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的《抱朴子外篇》普遍评价颇高,而对宣扬神仙学说、多显荒诞的《抱朴子内篇》评价很低.清代学人也注意到了《抱朴子》的文章风格与文学观念.此外,清代学人的治学观点、治学方法以及儒学思想对他们评价《抱朴子》也产生了影响.从清代学人对《抱朴子》的评价上,可以看出考据的方法与思想和义理有一定歧异. 相似文献
17.
史红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27(2):118-131,160
作为东西方向官道上的重要节点,清代灞桥先后经历过5次重大建修工程和3次重建规划。本文以清代官员奏折档案为基础,结合地方志、碑刻、行纪等,对清代灞桥的通行状况、使用分期、桥梁形态、建修经费、工程规模、灞桥建修对区域交通、县丞署移建等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在厘清传统史志记载谬误的同时,指出灞桥建修工程与规划反映了清人对灞河水沙状况认识的逐渐加深、桥梁建造技术的进步,透射出清代陕西官府与民间社会在大型工程建修上的协作关系,以及关中士绅、商贾在区域公共事务中影响力的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18.
晚清国内新式外交和法律人才严重缺乏,张之洞积极倡导与推行近代法律教育,在新式学堂中开设西方法律课程与专业,派遣人员出国学习西方法律,创办与发行报刊介绍西方法律知识。虽然其深厚的儒家文化制约着他不能学习西方法律的民主精神,但其倡导近代法律教育的积极主张与各种实践却促进了晚清法律教育的发展与观念的转变,培养了一批新式外交和法律人才,推动着中国传统法律教育走向近代化。 相似文献
19.
宋代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江南地区社会慈善事业的发达,集中体现在官方慈善事业的繁荣和民间慈善事业的勃兴两个方面.官方通过兴建慈善机构、设置慈善粮仓、实施应急救济等手段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民间则通过成立慈善组织、实施族内济助、自发捐资行善等方式来促进慈善事业的进步.宋代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具有机构设置早、规模大、设施全、济助对象多、慈善活动制度化等特点.政府高度重视、经济高度发达、古代慈善思想的影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等,是宋代江南地区社会慈善事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研究清朝的崩溃除从王朝权力结构的外部来寻找原因外,还应该从王朝自身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自我崩溃这一方面来分析。武昌起义前的清朝统治集团已经陷入沉重的危机:作为统治支柱的军队、士绅、官吏、满族已全部动摇,武昌起义使王朝大厦倒塌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