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0多年前,有些日本学者指出日本冲绳文化与中国客家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日本人类学家渡边欣雄和历史学家都筑晶子在冲绳发现,当地人用的一幅关于坟墓的片面图有写上中国客家地区“福建汀州府”的地名(渡边1999:253)。另外,冲绳当地人曾使用的罗盘在冲绳县立博物馆展览,其罗盘刻有“兴宁县君态维记□造”(都筑1993:92),  相似文献   

2.
林衍经 《福建史志》2010,(3):14-16,19
在当代,提起永定,人们便会想到那里的客家土楼。土楼虽然闻名遐迩.但是人们对它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却知之甚少。2009年2月,由永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方志出版社出版的《永定客家土楼志》(以下简称《土楼志》),以其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细腻准确的记述,  相似文献   

3.
具有千年历史新近才引起学术界重视的客家土楼文化,蕴含着复杂、多层次的意义,特别表现在对东方哲学的创新理解、民族间文化交流与互动、乡土社会的自然展演、传统土地文明与海洋商业文明的结合、以亲缘/地缘为核心的海外移民等方面都有着发人深省的提示。作者以“田野调查”为依据对以上诸方面进行了主位和客位相兼并融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唐末五代至两宋时期,在客家地区形成了一个重要的风水流派——江西形势派。明清时期,风水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风俗普及于赣闽粤广大客家地区,风水信仰亦由此深入人心,成为客家人的一种传统意识。客家人的风水信仰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客家人出于"山环水抱"的风水观念,往往将宅居建于山坡下或河湾处,形成一个个聚族而居的村落,世世代代守护着身边的青山绿水;出于风水信仰,引活水环村,在房前开挖"风水塘",对古村落的水口、后龙山、风水林、村边河流、排水系统进行营造和保护等,为科学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张磊 《文博》2011,(6):67-70
福建土楼以其别具一格的造型、宏大的规模、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聚居方式,在古民建筑中独树一帜,对中国生土建筑艺术创新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于2008年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近年来,随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密度增加所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带来的旅游热潮,土楼与其所包含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众多现实和潜在的破坏威胁,亟待保护。如何在新的背景下,既能保护土楼所包含的全部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又能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处理好保护与更新、利用与发展的关系,提出适宜的保护与更新规划措施,已成为土楼保护的当之急。  相似文献   

6.
于富业 《沧桑》2008,(5):50-51
福建客家土楼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北京时间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46座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何保护好、开发好客家土楼,积极有效地进行深度开发,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福建客家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其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提出在文化视角下福建客家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7.
东山客家刘氏宗族在清朝道光、光绪年间订立的三个族规,对族内公共水源的蓄水、管水和用水做出了非常详细的规定,还对妨碍风水的建筑予以拆毁做出了约定,族规本身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作者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族规订立的背景、与族规内容相关的当时农业生产情况和族规所反映的东山客家的风水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当前,对于客家传统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形成了一个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科际整合的研究态势。然而究竟以何种模式,从哪一个角度去认识、研究客家传统社会,研究可谓是仁见仁。检讨以往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研究多是从宗族的角度去研究客家传统社会。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因政治、动乱、局部人口相对过量等原因,以强制手段或自发方式,Ⅲ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目的,宁化与外部地区族群互相迁徙、融合,少数族群不断发生变化,先后居住在宁化境内的少数族群有闽族人、闽越族人、闽越族后裔山都人、畲族人。未外迁的少数族群大部分被后来迁入的中原汉人同化,形成客家民系,即汉族七大民系之一的客家人。在未形成客家民系之前,少数族群属于客家先民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大陆学看来,家族是自宋明以来在中国民间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制度体系,认为宋以后的近代家族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提倡敬宗收族,人们实际用来敬宗收族的办法,一是建祠堂,二是置族田。祠堂用以敬宗,族田用以收族。祠堂从精神上,族田从物质上团聚宗族,形成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达到收族的目的。而且认为所有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闽西客家地区在经济作物的种植、手工业和商业方面均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对当地科举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随着闽西客家地区经济生活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许多人因“家贫”、“业儒不就”等原因纷纷放弃儒业、举业而从事工商业,明中后期该地区的科举及第情况比明初明显衰退与此不无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闽西客家人从事各项生业积累了相当的物质财富后,便纷纷投向族人和乡人的教育,扶持和资助家乡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从而促进清代闽西科举的发展。但由于闽西南北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其扶持和资助家乡士子科举的力度也就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闽西南北部科举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2.
李欣 《史学集刊》2012,(5):110-117
秦汉时期,木炭作为主要燃料之一,被广泛使用于民众生活以及手工业生产领域如冶金、制陶、煮盐等诸多方面。规模巨大的木炭用度,造成了林木资源的过度破坏,进而引发了严重的生态效应。两汉社会生态恶化以及自然灾害频发,与此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3.
当代民俗学的语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界和公众对民间话语的兴趣剧增,叙事和地方性知识变得日益重要。普通人的民间话语作为权力的工具,越来越多地显现在公共文化中,创造了舆论关注的亮点;在健康与法律等诸多领域,民间话语的地位和价值已经得到了共识性的认可,"民间话语转向"导致了认识论的革命。在此社会变革的氛围中,民俗学急需处理与民间话语相关的"为与不为、能与不能、该与不该"的问题,思考怎样扮演真实的、想象的和潜在的角色,来促进文化与社会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沧桑》2009,(5):207-207
向荣、颜复萍指出,消费时代的社会表征是日常生活的文化化,这一情境也成为文学展开自身实践的文化语境,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生产和阅读。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同时要求文学批评的知识形态实现"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危机肆虐的当今,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成为中国政府的刺激经济的主要政策,中国社会越来越接近具有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社会的特征。怎样认识消费社会、怎样对待消费社会出现的问题,已成为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较早的解析了消费社会,看到了消费社会符号化的趋势。消费社会自身也出了很多问题,因此必须进行伦理建构,我们在进行伦理建构时须坚持三个原则:人本原则,经济原则和生态原则。  相似文献   

16.
霍仁龙 《近代史研究》2023,(5):101-114+161
近代英国所建构的中印边界殖民话语是其蚕食中国藏南地区领土的重要借口。在察隅地区,英国从19世纪初期至1914年以非法调查和地图测绘为手段,以山地部族的历史归属及山地部族与藏人的边界位置为对象,逐步建构和发展了有利于其侵略扩张的中印边界殖民话语。与此同时,英国不断将中印边界线向中方一侧推移,最终于1914年提出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它在察隅地区的走向,对此后的中印边界争端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近百年间英国蚕食中国察隅地区领土的历史过程的考察,可以驳斥英国和印度非法侵占我国藏南地区领土的所谓“证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福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表征意义是由政府话语、专家话语和市场话语共同建构的。政府话语生产了它的政治表征意义,即和平、友爱、团结。这是国家形象的传播;专家话语生产了他的文化表征意义,即福娃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这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而市场话语则整合了两种表征。  相似文献   

18.
冯争 《攀登》2016,(4):67-71
女性身体消费是消费社会中的一大景观。女性近乎疯狂的沉浸于身体消费有其系统的发生学机制。从女性的个体诉求来说,追求美是女人的天性,安全感的缺乏、对衰老的恐惧使得女性紧紧抓住自己的身体。同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促进了女性的身体消费活动。从社会层面来说,资本增值愿望、意识形态操持诱使女性沉浸于身体消费世界。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审美观引导女性正确认识"美";规范女性身体消费市场,引导女性健康消费;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女性正确认识自我;引导女性向内求索,建构女性的主体性,以实现女性的最终解放。  相似文献   

19.
顾元 《攀登》2014,33(4):80-8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创新社会治理,维护国家安全,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为我们的社会良性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如何落地,文章结合玉树的实践,从维稳、救灾和重建几个角度,做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明清消费文化愈来愈成为历史学所重视的一个研究方向,与此同时又受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影响,使其研究呈现丰富多元的面向,本文所要讨论的巫仁恕的《品味奢华》便是这样一种研究视角的代表作,该书透过细致具体的实证研究,展示了晚明消费社会背景下士大夫阶层的消费文化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士大夫阶层对自我群体身份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