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奠是中国古代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仪式。8世纪初,日本模仿唐朝建立大学寮制度,释奠被引入日本。8世纪中叶,吉备真备借鉴《大唐开元礼》,整顿释奠,使其初具规模。平安前期,嵯峨天皇时设定了"天子幸释奠"的情况,并首开"七经轮转讲读制"、诗宴和内论义,后两者的恒常化凸显了日本释奠的本土化特色。日本释奠既包括准备、馈享、讲论等固有仪程,也包括诗宴、内论义等衍生仪程。讲论是大学寮教官展现才华的重要舞台;诗宴是文人表达尊师崇孔、以忠事君志向的场合;内论义是天皇参与释奠讲论的折衷方式。释奠是尊崇道统的表现,道统与治统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当皇权衰弱、大学寮衰败,释奠代表的道统也随之衰败。  相似文献   

2.
张燕婴 《文献》2003,(1):18-30
<诗序>即<毛诗序>的简称.①历来对于<诗序>结构的划分有所谓的"大序""小序"(郑玄<诗谱序>②)、"古序""宏序"(程大昌<考古编>卷二"诗论十"③)、"前序"(<二程遗书>卷二上)、"后序"(范家相<诗沈>卷三"关雎"条)、"首序"(郝敬<毛诗原解序>)、"续序"(龚橙<诗本谊>"卷耳"条)、"下序"(<六经奥论>卷三"诗序辨"条④)等称谓,究其所以命名,多出于持论者的已定观念,难免庞杂难明.本文的讨论将放弃这些成说,希望能够比较客观地分析序说与各家诗说的关系,从而探究<诗序>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诗绝句,滥觞于杜甫《戏为六绝句》,宋以后,大体分出两大流派。从南宋戴复古至清丘逢甲一派,重于阐说理论;而从金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到清代陈衍一派,则专于品评作家作品。赵藩有属于前者之“论诗绝句”,而其《仿元遗山论诗绝句论滇诗六十首》(简称“论滇诗”)却属于后者。“论滇诗”品评了云南从汉代起至清中叶有代表性的诗人共八十三位并三首古歌谣,俨然一部以绝句论诗的、自成一家的云南古代诗歌史。所以,研究赵藩《仿元遗山论诗绝句论滇诗六十首》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1619~1692)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集大成式的美学家。他的情理美学观包括寓理于欲的理欲合一论,寓理于情的情理合一论,理性主义的诗道性情论和寓情于景的情景合一论。本文则专题阐析其情理合一论。一、艺术情感与艺术理性的本质属性及其会通合化情感与理性及其两者的关系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情理关系在王夫之手里得到了辩证综合,他强调理不离情、理寓于情,力倡以意为介体的情理合一论。王夫之说:“故经生之理,不关诗理,犹浪子之情,无当诗情”①,这里提出了“诗理”和“诗情”的概念,即艺术理性及艺术情感。…  相似文献   

5.
"一代儒宗"马一浮先生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创立了以"六艺论"为主体的新儒学理论体系,在这个"六艺论"的学术思想体系之中,《论语》、《孝经》犹如两大柱石,占有基础性地位;《诗》《书》《礼》《易》《乐》《春秋》则成为"六艺之教"学理体系得以发挥阐释的主要内涵。马一浮的新经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提倡六艺之学两两涵摄、相互融通、总别不二、圆融无碍,从而在当代新儒学思潮建构之中开创了一种特色鲜明的经典诠释学新范式。  相似文献   

6.
宋代殿试诗、赋始于开宝六年,对进士是否黜落、排定名次至关重要.殿试诗赋论题目现多可考.礼部正奏名进士一般考有三题,特奏名等一般只考诗、论,要求也较低.多在儒家经典中出题,也有出自道经、史书的题,宋初还曾以时事为题,试题常换用、重复.在殿试中赋的地位最重要,其次是诗,论则无关紧要.  相似文献   

7.
汤江浩 《文献》2003,(2):91-97
王安国在当时甚有文名.王安石《平甫墓志》既称之:"自(艸)角未尝从人受学,操笔为戏,文皆成理.年十二,出其所为铭、诗、赋、论数十篇,观者惊焉.自是遂以文学为一时贤士大夫誉叹.盖于书无所不该,于词无所不工."①曾巩《王平甫文集序》亦称"平甫自少已杰然以材高见于世.为文思若决河,语出惊人,一时争传诵之.其学问尤敏,而资之以不倦,至晚愈笃,……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矣."②王、曾之文皆称王安国诗文兼长,自少即以高材见称于世.  相似文献   

8.
《文献》2014,(3)
<正>作为日本人编撰的中国诗文论著作,《文镜秘府论》对于研究中国六朝至唐代诗文论,特别是研究这一时期的作诗法,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文镜秘府论》传本的研究,又是其他研究包括理论研究的基础。《文镜秘府论》的传本,六十年前日本小西甚一曾作过调查。他载录有19种,其中抄本18种,版刻本1种~①。1984年,日本汲古书院影印出版六地藏寺藏《文镜秘府论》,卷末附月本雅幸所著"解题"也列有一传本目录,除小西甚一所列19种之外,多列5种~①。  相似文献   

9.
刘姝 《神州》2014,(11):6-9
唐诗僧皎然的身份是多重的,他不仅是诗人,同时也是伟大的禅僧和诗论家。纵观皎然《诗式》全书,其在文中尤以"谢灵运"为重,多溢美之辞。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源于两人之间的家世渊源、思想观念以及诗歌创作实践的影响。因为这种内在的紧密联系,才使得皎然诗作和诗论达到与谢灵运的契合。  相似文献   

10.
以《诗》培养弟子"兴"的能力(以《诗》"专对")是孔子诗教的重要目的。《毛传》标兴、释兴的体例恰好体现了孔子的诗教原则。  相似文献   

11.
<正>今本《周易·兑·彖》:"说以先民,民忘其劳"中的"先民",汉晋典籍征引均作"使民"。如《诗·豳风·东山》诗序:"说以使民,民忘其死。"《论语·子路》何晏注引孔安国曰:"《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左传》昭公六年:"教之以务,使之以和。"杜预注:"说以使民。"《文选·陆机·五等论》:"故《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尚书·旅獒》:"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伪孔传:"以悦使民,民忘其劳,则力尽矣。"(1)  相似文献   

12.
珍本《影山草堂学吟稿》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剑 《文献》2007,(1):125-130
"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这是钱仲联先生<论近代诗四十家>对晚清宋诗派代表郑珍(字子尹)和莫友芝(字子偲)的赞语,郑、莫两人虽处西南边陲,但学深诗雄,名动全国,不愧为贵州历史文化宝库中两颗极其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3.
章学诚一生治学处于"知难"的挑战下,而不被时人理解。在此心理事实基础上,针对考据学派、义理学派和辞章学派的解《诗》理论,他建构出以兴象和诗教解《诗》思想。包括重视《诗》的情感性和形象性;以《礼》约《诗》,设身处地的理解《诗》产生的时代语境。最终实现合考据、义理、辞章为一家的学术理想。章学诚的这种解《诗》思想以明道的角度,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和源流意义,贯彻了与之相始终的"六经皆史"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以禅喻诗”是一种经验性的类比思维,“禅”与“诗”都是复杂的范畴,难以笼统论之。前者涉及禅语、禅法、禅理、禅趣、禅宗有关宗派、参禅的活动(态度、方法等)、禅家之妙谛和禅宗公案故事等;而后者则涉及诗人、诗派、作品、读者四大方面,进而包容构思、写作、赏析和评论等活动。”所谓“喻”则取譬喻之意,表现为一种通过将“禅”与“诗”进行类比,最后诉诸于“诗”的思维方式。本文主要分“何以以禅论诗”、“何为以禅喻诗”、“如何以禅喻诗”和“从《沧浪诗话》看以禅喻诗”四个部分,分析了“以禅喻诗”的存在原因、意义内涵、思维方法和在严羽《沧浪诗话》中的具体表象,以实现对其较为全面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5.
西周礼乐文化是"演诗"艺术生长成熟的文化土壤,诗乐舞统合的西周"演诗"仪式是实践"乐德"教化的具体路径,"演诗"是周代"乐德"精神的载体。西周礼乐文化的"乐德"教化宗旨决定了"演诗"仪式以巩固王权为目标,以"演德"为准则,以"乐德"精神为内涵,以"耀明其志"为中心的艺术形态。西周"乐德"精神直接影响了诸子时代文化群体对"乐德"思想的继承,成就了诸子时代文化思想的核心精神内涵之一——"崇德"。西周礼乐"演诗"不仅是"诗言志"命题提出的元始文化空间,同时印证了"致用"文学精神生长成熟的早期文化足迹。  相似文献   

16.
我国美学史上的“形”、“神”辩难申自强一苏轼曾在题为《书都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的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意谓画贵神似,诗贵神韵及味外之旨;若但求形似,或窘于诗题,那是浅薄幼稚的。苏轼的这一见解本符合审美创造的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莫友芝首次在《黔诗纪略》中关于明代黔诗发展史及其艺术成就的观点进行研究论析,认为明代黔诗为清代黔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取得辉煌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诗大序》既是先秦乐论的总结,也是汉代文论的肇始点。它带有十分明显的乐论色彩,或者说从中可以看到汉代诗论与乐论之间的密切联系。《诗大序》无论在文本层面还是在义理层面都表现出十分明显的照搬、因袭先秦乐论的痕迹,甚至不惜采取"六经注我"的方式对先秦乐论进行强制阐释,杂缀而成篇,同时亦对后世文学工具论的畸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感兴》诗所谓“奏记本兵府,大事得具论”  相似文献   

20.
《诗大序》既是先秦乐论的总结,也是汉代文论的肇始点。它带有十分明显的乐论色彩,或者说从中可以看到汉代诗论与乐论之间的密切联系。《诗大序》无论在文本层面还是在义理层面都表现出十分明显的照搬、因袭先秦乐论的痕迹,甚至不惜采取"六经注我"的方式对先秦乐论进行强制阐释,杂缀而成篇,同时亦对后世文学工具论的畸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