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勇 《史学集刊》2020,(6):4-11
卫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和行政管理组织形式,在卫所制度的运行中,卫所军户以军籍的身份存在,在相应的卫所里承担军差,而州县军户作为卫所军户的替补,以民户的身份存在,承平之时在州县承担民差,当卫所军户故绝时会被勾出补役,身份也转变为卫所军户。这样的卫所制度设计,影响了明代数以百万计的家庭,一直到明代灭亡并延续到清代。湖南新田骆氏家族的历史记载,在卫所军户和州县原籍军户体系中各有清楚的呈现,通过《明史》《明实录》等传统文献和地方志等史志文献,以及家谱和碑刻等民间文献中不同的历史书写,来探寻两类军户关联的可能性、实现途径,以及隐约可见的军户家族的历史记忆和家风传承,以此揭示卫所制度影响之下军户族群关系及其身份变迁。  相似文献   

2.
军户是明代仅次于民户的第二大户籍,是明代基本军事体制卫所制度的支柱,对军户家庭规模的考察,是研究军户发展及其生活状况的重要线索。明清陕西地区不少方志记载了明代军户与民户的户口数据,分析发现明代陕西地区卫所军户和州县的军户家庭规模呈现背道而驰的趋势,卫所军户家庭规模明显过小,而州县军户家庭规模普遍较大。这种现象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如面临不同的户口政策限制、军屯制的废弛、卫所军士的战争伤亡和大量逃亡等。  相似文献   

3.
申红星 《史学月刊》2008,5(3):112-119
明代屯田于今河南境内的宁山卫,分为东、西两屯,驻扎于新乡县、辉县、获嘉县、滑县、浚县五地.其职责以屯田为主,操练、戍防为辅.由明代至清初,宁山卫经历了从设置到废止的演变过程.而隶属于宁山卫军户的获嘉冯氏宗族,在获嘉冯氏族谱编撰、卫所军户同原籍军户的关系、冯氏在地方上的发展以及冯氏与外界的联姻状况等方面均有一定特点.通过对冯氏宗族的考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卫所军户宗族之全貌,加深对卫所军户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明初,大批主动赴卫所随军生活的军士亲属及其他因故滞留卫所的依附人口成为卫所军户的主要来源。由于对卫所军户的数量增长估计不足,明朝政府对其的态度曾反复摇摆,经历了一个从默许不作为到强制遣返,再到主动加以利用的变化过程。这一政策上的变化,致使卫所军户群体直到正统、景泰年间才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5.
有明一代,战事频仍。为适应国防需要,明王朝于卫所军、募兵等之外,又兴民兵。民兵是明代国家兵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关于明代民兵的研究多与兵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金乡卫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下辖蒲门、壮士、沙园三所。清初废卫为镇,改称金乡镇(金镇)。由明至清,卫所军户由单列"卫籍"的特殊群体渐次演变为普通的编户齐民,并逐步融入当地社会,这一过程,可谓为"军户的地方化"。军户的地方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明中后期,军户家庭逐步形成,军户地方化初现端倪;(2)清前期,裁并卫所,军户转为民户,屯田改为民地,军户地方化进程加速进行;(3)清中后期,军户家族形成并趋于稳定,军户与非军户融合,军户地方化最终完成。军户的地方化是东南沿海沿海卫所军户群体演变的普遍趋势,也是沿海地方社会构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10月25—26日,由中国明史学会和昆明学院共同主办的"明代云南治理与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昆明召开。胡凡对明代云南都司陆凉卫的设置时间和设立原因有所考论。王雪莹论述了云南卫所屯粮征收的条鞭化过程。罗勇考察了滇缅边境一个卫所军户家族的流动情况。张金奎对明初舍余制度与云南边地开发关系作了探究。吕杨认为"小云南"人进入山东登莱地区是通过军事迁移和流放两种途径。阿风对嘉靖二十七年云南临安卫董一言等买卖房屋的契约进行了考释。孟凡松探  相似文献   

8.
明代户帖,又称户口勘合帖,有的史籍中或称之为官帖。早在60多年前,著名经济史学家梁方仲曾撰专文对明代户帖予以介绍和学术探讨(见《明代的户帖》,原载《人文科学学报》第二卷第1期,1943年6月。后收入《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他征引明清两代十几种历史文献对明代户帖的内容、明初统治者颁发户帖的目的,以及明代户帖制度废止的原因进行论述。在梁教授的这篇文章中,对《崇祯嘉兴县志》所载浙江嘉兴县零宿乡林荣一户帖(《崇祯嘉兴县志》卷9《食货志·户口》)、《嘉禾征献录》所载嘉兴县思贤乡杨寿六户帖(盛枫《嘉禾征献录》…  相似文献   

9.
鲁杰 《文物春秋》2005,(2):20-26
唐山境内的明代长城作为京师辅地、蓟镇镇府所在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及近年来的实地考古调查材料,对明代唐山境内长城戍边士卒的构成、数额等进行了考证,初步认识到其基本上是由卫所军的主兵、客兵及民壮、招募士兵构成,从有关文献及地方志的记载推算,此段戍边士卒的数额大约为2万人。  相似文献   

10.
明代户丁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以前户丁一般指一户之下的成丁男子。明代户丁并非仅仅指丁男个人 ,亦指一户。在很多场合 ,户丁是指正式载于官府册籍户头之下的子户而言的。徽州、福建等地遗存的明代文书证实了户丁户存在的普遍性。明清时代一个大户之下包含众多经济上独立的子户的现象值得注意 ,其对于了解当时的人户构成与经济形态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代漕运军丁是由明代卫所军户演变而来,原有卫所屯田的屯丁成为赡运漕粮的军丁。由于漕运军丁担负的造运漕船之责不仅耗费甚巨,而且兑漕任务艰辛危险,军丁避之若虎,因而军丁隐匿逃避,互相推诿,甚至诬扳民人为军丁的案件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清代康熙年间发生在江西吉水县的诬扳军控案进行个案分析,由此探寻诬扳漕运军丁身份纠纷背后的社会经济根源,进而剖析诉讼展开过程中官方考量与民间诉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明代官式彩画在中国彩画发展史上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惜遗存数量稀少,幸北京紫禁城内集中保留有一批重要的明代彩画,主要分布在二十余处不同类型的官式建筑中。这部分彩画形制规范,制作精良,是明代官式彩画非常重要的实物例证,也是唯一能较全面体现明代官式彩画历史演变轨迹的珍贵遗产。以大木构件梁檩枋彩画为例,其大线轮廓造型、找头的花瓣与花心纹饰、盒子纹饰于明代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将这些彩画的构图与纹饰的形制特征进行年代排列后,可推测彩画的演变规律,并据此粗略将紫禁城明代大木构梁檩枋彩画分为早﹝永乐-弘治﹞、晚﹝正德-崇祯﹞两个时期。该课题完善了明代官式彩画的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韩佺 《南方文物》2010,(4):88-92,87
《明代江西宗藩墓葬玄宫制度浅论》一文在对明代江西蕃府成员墓葬的形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尝试探讨该地流行的玄宫制度及发生变化的原因,这是很有价值的学术课题,希望学界朋友能就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屯田事业最发达时期。洪武二十五年(1392),开国皇帝朱元璋采纳户部尚书赵勉的建议,命天下卫所军卒“自今以十之七屯种,十之三城守,务尽力开垦,以足军食”^①。从此,明代军屯便在全国大规模推开。福建省永春县的军屯,从洪武年间  相似文献   

15.
正明代的"倭寇"问题是明史研究的重大课题,20世纪以来,众多学界前辈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相关探讨。既往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类主题展开:一是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大背景下,关于"倭寇"性质的讨论;二是明代"海禁政策"与"倭寇"产生的关联性问题;三是针对某些具体问题,如嘉靖"大倭寇"爆发原因、明代"倭寇"与海防著述、明代朝贡体系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明洪武时期在户口普查的基础上编制户籍,措施比较具体,方法比较严密,加之新政权行政效率较高,故户、口数相对可信;洪武以后,制度虽存,形同虚文,统计户、口数不过因袭旧册或任意增减而已。户、口流亡和隐蔽的现象是造成明代户口统计失实的主要原因。在封建国家和地主豪绅的深重剥削和残酷压迫之下,这种现象愈益恶性发展,最终导致明代社会的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17.
马志超 《中国地方志》2022,(6):84-90+127-128
洪武户帖作为明代户口统计的原始档案,是研究明初户籍制度及财政制度的重要史料。然而,业已发现的户帖原文仅20余件,远不足于厘清户帖制度的全貌。甚至学界对户帖是否具有征发赋税的功能尚存在争议。新见《洪武五年潭州府湘潭县李祥户帖》为我们探讨明代户帖的运行实态提供了新的史料。结合该户帖与相关文献资料可知,一是户帖在全国的推行存在一个较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二是明初不少地区施行单一的赋税科则,统计有田地的总数即可完成赋税的征发,户帖的赋税功能毋庸置疑。三是黄册颁行之前,明王朝并未在全国施行划一的赋税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圖書館藏《樂府詩集》紙背文獻中,有四葉詳載明代州縣軍户充發衛所等事項的賦役黄册,其性質爲明正德七年南直隸揚州府泰州寧海鄉二十五都攢造之軍户黄册。明代在軍户充軍和清勾管理過程中主要參考的"軍黄二册"中民册部分,當指此處黄册對軍户充軍及勾補等具體内容的注文。黄册中所載明宣德時期整頓衛所的細節内容,則爲我們了解衛所勾補軍户時"先營丁,後户丁"原則提供了典型案例。此類一手史料的發現和解讀,爲我們理解明代軍户制度與賦役黄册制度二者間的關聯提供了細節史料,體現了明代衛所册籍與賦役黄册間登載内容的一致性。此類明代州縣層面清勾軍士細節材料的保留,爲學界從州縣及賦役黄册層面解讀明代軍户制度,及利用各類原始資料進行史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明初洪武三年在全国设置户帖户籍制度。洪武十四年下诏全国各地编造黄册,令各地户口随同土地一併登籍。它是明代管理户口和征调赋役的重要依据。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的户帖、清册供单、黄册残底稿等文物,为我们研究明代的黄册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一,户帖与黄册元末“版籍多亡,田赋无准”。明初为严格地控制全国的人口和耕地,确保赋役的来源,洪武元年(1368年),在一些地区实  相似文献   

20.
<正>太仓库是明代后期中央公共财政库藏的核心机构,它的白银收入支撑着明代后期公共财政的很多支出,后期北方九边的军费更是离不开太仓库的白银。但是长期以来,相关研究与太仓库在明代国家财政中的地位极不相称。2021年,苏新红《太仓库与明代财政制度演变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以其独有的特色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第一,该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明代户部太仓库的学术专著。太仓库全称“太仓银库”,成立于正统七年,隶属户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