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战国货币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货币铸造及流通的地方性。其文字中的“”、“化”和“金”字,是不同区域货币的货币称谓或币值单位。市币流通区域(主要是三晋地区)的布币以及此区域的囵钱,面文为“析”;刀币流通区域(主是要以齐国为中心的东部地区)以及此区域的圜钱,面文为“化”和“刀”;不论布币、刀币、金板或因钱,面文都可为“金”。近年出版的辞典和书籍,对上述面文有误释,兹据古文字学材料随文作些考释,意在力避讹传,还历史文物真貌,存古文字精髓。一、祈。析。最初在货币。出现,是用作重量单位的,后。渐用作货币的称…  相似文献   

2.
“刻花钱”不同于铸“花钱”,因为“刻花钱”本身是流通货币,而铸“花钱”是非流通货币。但两者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都带有压胜性质,这就是“刻花钱”与“铸花钱”的主要异同点。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的货币分为东西两个体系,历史上西方货币币面以图案为主,而东方以中国为代表,流通的货币币面一般只有文字,很少有图案。自秦以半两统一中国货币后,其基本形状是外圆内方的方孔圆钱。后来大额交易用白银铸的银锭。到了清代基本是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政府的财政收支以银为标准,实际收付可以折钱。白银是称量货币,铸成一定形状的白银称为“银锭”。大锭一般重五十两左右,中锭重约十两,小锭重三五两到一二两。各地实际流通的银锭,形式和重量等并不一致。银两的衡量标准是平砝,还有成色的区别,平砝和成色合称为“平色”。官方的衡量标准称…  相似文献   

4.
跑马崇祯钱     
明末有一种在南京铸造的,崇祯通宝钱,背面穿下有一奔马图形,俗称“跑马崇祯”。这种用动物做图案的流通货币,在中国制币史上是罕见的,据查,惟唐代乾元钱背面有云朵,偶见有飞鸟图案,称之为“祥云瑞雀”,唐代文物上常见这种图案,这说明飞鸟在唐代是吉祥之意。而跑马钱,据史书记载,在当时人民心目中并非吉祥之事,有民谣曰:“一马乱天下”,即指南明政权的权奸马士英而言;还有人说,李自成攻入北京推翻明王朝,闯王的“闯”字是一马进门。这  相似文献   

5.
本人在《新疆钱币》2008年第一期和第二期中连载了题为《新疆机铸饷银五钱漫谈》的文章。在第一期文章的“交流与探讨”部分提出了有关饷银四钱与饷银五钱混配使用模具的观点。并推测还存在尚未发现的二者混配的特殊版别。经过近一年来的寻觅,终于又发现一种饷银四钱与饷银五钱混配使用模具的实物例证,更进一步证明本人这一推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后期,中国开始购买新式机器铸造银币。银币币面除文字外,“龙”的图案占据了极大位置,一时“龙洋”成了中国货币的代名词。在中国机制银币中出现龙的图案,当首推同治六年(1867)上海工部局委托香港铸造的上海壹两银币两种。铸额极少,仅为样币,没有正式流通。光绪十年(1884),吉林机器局铸造吉林厂平银币(厂平为当时吉林使用的重量单位,也称吉平,每两重35.86克),有壹两、柒钱、半两、三钱、壹钱与(?)钱六种,主要流通在吉  相似文献   

7.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王树楠调任新疆布政使,主管财政、经济,命布政司署自制库秤,统一官制度衡,并在迪化水磨沟设铸币局,铸造饷银、饷金、印官票(即老龙票)。由于其铸造的银币是用内地各省拨来的财政补助银“协饷”为原料,且主要用于军费开支,故被称为饷银。迪化银圆局所铸之饷银是新疆货币史上最早的机铸银币。在新疆钱币铸造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其模具的雕工亦是当时新疆银币中最精美的。众所周知,新疆银币以品种繁多、版式庞杂著称。而作为新疆最早的机铸银币的饷银系列银币中版式最繁多的则要数饷银五钱了。本文即是对饷银五钱作的一些初浅探究。  相似文献   

8.
正战国秦半两钱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主要流通货币,学界较认可的始铸年代自惠文王二年(前336)至始皇赢政灭六国完成统一事业(前221)为止,流通行用了115年。由于其以单范与手工刻写钱文为主要铸钱工艺,即使在同一方钱范上所产生的钱文结字仍不尽相同,因此造就了半两钱"干钱千面"的现状。194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关中、关东、西南与西北流通区战国秦墓葬与窖藏的发  相似文献   

9.
刘英杰 《文史月刊》2011,(10):79-79
古币里有一种特殊的钱币,它们和正用品货币具有相似的材质和形制,却不具备流通消费的功能,只供开炉、镇库、玩赏、祈福、馈赠、装饰之用,个别还具有富丽的图案和文字,称之为“花钱”,又称民俗钱。  相似文献   

10.
正咸通玄宝,历来被泉界誉为“唐代第一珍”,钱文称“玄宝”,历来仅见,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我国古钱币钱文称通宝,是自唐至清末的一种名称;但“民国通宝”也应算通宝一类,虽不古,但似属通宝衍生的系列;那么,换一种说法,我国钱币钱文称通宝,应是自唐至民国的一种名称了。这里的钱币不只是指古钱币了,也包括了民国初期的钱币。就古钱币而言,唐高祖武德四年始铸开元通宝,是自先秦以来,货币文化的一次重大改革,当时就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元意为开创新纪元,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的古代钱币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以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枚枚小小的钱币,蕴含了不同社会时期的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商贸往来、民俗文化等各个方面。除了正式流通的钱币外,还有一种钱币,形制与流通货币相似,只是在特定的渠道流通,主要用于馈赠、赏玩、祈福等,钱面上的图案和文字有特定的意义,表达人们的一种心理愿望和向往。此类货币被称为钱币的非正用品,一般都统归为压胜钱,它们虽然是正式流通货币的衍生物,但也是中国钱币文化中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货币中,方孔圆钱(亦称方孔制钱)使用的时间最长。一般说从秦始皇统一货币(公元前221~215年)到清朝末年(1911年),历时两千一百多年。实际上,它的铸行时间,要更长一些。因为,在秦行“半两”钱之前,我国在战国晚期已经出现了方孔圆钱,如“一刀”,“明刀”,“明四”钱等,而到民国初年,我国的某些地区还在铸行方孔圆钱。如:成都曾铸折二型“民国通宝”背“十文”钱;云南曾铸“民国通宝”背“东川”平钱;福州曾铸“福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古钱有两大类.一是历史上曾经正式流通使用过的货币,古钱学家称之为“正用品”:二是历朝历代货币文化的衍生物,诸如:吉语钱,宫钱、赏钱、花钱、游戏钱、庙宇钱、厌胜钱、瘗钱、冥钱等等。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用途,虽然不行使货币的职能.但材质、器形、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初叶民国五年至民国十五年前后 ,四川各地曾流行过种类繁多 ,发行广泛 ,用于市场交易的代用币。当时人称为“钱牌” ,儿童叫它“钱牌子”。钱牌的出现 ,至今已近百年。尽管像昙花一现 ,很快消逝得无踪无影。可是在当时各地市场缺乏小面值钱币情况下 ,它曾鼎盛一时 ,代替了钱币 ,起了兑换和找补作用。钱牌的产生与衰落辛亥革命成功后 ,民国元年成立四川军政府。四川成都造币厂奉令铸造民国铜元供市面流通 ,起名“军政府造四川铜币”。当时以“文”为基本钱币单位 ,造币厂在民国元年和二年 ,铸造有一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和二…  相似文献   

15.
<正>图1是一枚出土于四川茂县的东汉压胜钱1。这枚钱币除正面有五铢钱文外,其余都是图案。正面穿上是一个人,穿下是一条鱼;背面穿左右各有一只鸟,穿上是鱼,穿下是一把刀。该钱币图案丰富,组合也很有特点,在已知压胜钱中,十分少见。那么,这些图案表达什么意思?这枚钱的含义又是什么呢?"五铢"是流通货币的钱文,无特别含义。钱币正、背面都有鱼图案,其它图案只存在  相似文献   

16.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参议院决议,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被定为海军旗。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改旗易帜,国旗改定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青天白日”旗被定为党旗,成为中华民国正式的官方旗帜。新疆民国时期铸造的铜元有五色旗和青天白日旗两种旗帜的图案,五色旗图案的铜元是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28年(民国17年)改旗易帜前铸造的货币,  相似文献   

17.
略论明代的金质瘗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冥钱,又称冥币,是指死人在阴间使用的货币。冥钱的概念很宽泛,它既包括纸钱,又包括丧葬文化中常见的随葬钱币。而随葬钱币又可称瘗钱。瘗钱在我国起源很早,早期多为流通货币作瘗钱,以后一段时间又有用流通货币的仿制品作瘗钱的现象。而纸钱出现较晚,《唐书·王屿传》中有“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祷神而用纸钱,则自王屿始”的记载。唐代以后,金质瘗钱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8.
袁像嘉禾银币,俗称“袁大头”,始铸于民国三年天津造币厂。民国初年,国民政府财政部为了治理整顿银元流通混乱、种类繁多、成色不一、难于统一管理等状况,于民国三年(1914)颁布了《中华民国国币条例》,整顿统一币制。条例规定民国三年袁世凯头像嘉禾银币一元为本位币,重七钱二分,成色是银九铜十,后改为89%,统一流通。  相似文献   

19.
第四节经济人类学的多元性货币论的展现 佐原康夫先生的学说整合了上述“钱=国家性结算手段论”、“货币问关系论”、“区域货币论”、“多元性流通经济论”、“现货货币论”的成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且试图开辟新的战国秦汉货币经济史研究领域。佐原先生首先整体上对以往的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史研究提出如下批评: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纪念章是没有面值,不能流通的纪念性工艺品,但在民国初期却有一些与银币重量相等的银质纪念章也曾经流通于市。本人藏有一枚别具一格的醒狮银章(俗称“狮球银币”),即是这种可以流通的纪念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