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主张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本文试图从黄仁宇本身的主观因素和一些列客观因素来浅析黄仁宇大历史观的形成原因。对其原因的探讨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大历史观。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为传统史学研究方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他的大历史观值得学界深思、探讨。  相似文献   

2.
有一个侯宝林的段子,是这么讲的:说是"文革"时,侯宝林被造反派拉去批斗。批斗的人要他老实交代"向人民隐瞒的重大历史问题",怎么辩解都没用。侯宝林于是想:你们不是想听咱说假话么?俺就给你来个大的。于是,他装出一副老实认罪、  相似文献   

3.
陈朝祥 《神州》2011,(7):108-109
当前很多高校在历史专业招生中存在"招生难"问题,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不愿读历史专业,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历史专业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就业难问题,同时也与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特点和课堂教学形式关系密切。而"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高校历史学建设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文精神和人文学科知识的需要,普通高校应从课程的合理设置与建设、教学思维与方法重在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这两方面来切实提高历史专业学生的素质,以此来增加历史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历史学科的招生易和历史学科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仁宇先生不愧是大历史学家。他以中国大历史的眼光透视历史,许多人物翩然重现于黄河青山之间,令人幡然领悟,抚卷释怀。在他的《地北天南叙古今》一书中,有《阙汉骞和他的部下》一文。他着眼于当时军令、军训、军需等都未上轨道时,回忆阙将军带兵率将的“猛将  相似文献   

5.
庞卓恒先生的历史比较研究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树栋 《史学月刊》2006,4(4):89-95
庞卓恒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也是我国历史比较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在历史比较研究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历史比较研究的历史观与方法论、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和中西历史文化比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是他在历史比较研究领域重点探讨的几个方面。他的论著在二十多年来我国历史比较研究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燕  刘新月 《攀登》2023,(2):33-3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历史观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指引中国发展、引领中国方向的科学方法论,注重从历史视角出发来认识世界、把握世界,是中国共产党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作出正确历史判断的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历史观的重要论述兼顾现在与未来,为中国共产党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总方位、构建独具特色历史方法提供了有益指导。其依据客观实际,包含着筑牢历史主体地位、形成历史认知、把握历史主动、提振历史自信的目标指向。因此,我们立足实践,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历史观的重要论述融入现实,发挥其理论价值,要从扎实推进“四史”宣传教育,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加强舆论引导实践路径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历史观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敏 《史学月刊》2004,(6):8-10
在近些年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我们大致可以观察到三种日趋明显的历史观,即更趋精细的历史观、长程的历史观、内部取向的历史观和总体的历史观。这几种历史观分别代表着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发展趋势,实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具备大工业发展、无产阶级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等一系列客观条件的历史前提下,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运用他当时所掌握的各种科学知识,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大约在一八四五年春天,首先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9.
真实与虚构,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坚持正确历史观最核心的问题。坚持正确历史观,实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青年化、时代化,需要注意四点:一是充分认识坚持正确历史观的极端重要性;二是坚持实事求是是正确的历史观的根本立场;三是科学准确评价历史人物,让教科书上的人物活起来;四是做好“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创作精品的关键,“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历史观与意识形态:世界历史叙事中的现代化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东波 《史学集刊》2006,44(4):138-143
作为世界历史叙事的一种范式,现代化理论不仅体现了一种历史观,也展示了其意识形态的特质。现代化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包括:解释功能、压制宣传功能、整合和激发功能以及合法化功能,这些功能使世界历史叙事充斥着偏见与“公允”、“真理”与权力、压制与整合等悖论。这种悖论在历史观层面,则凸显为现代化的“历史观”和历史观的“现代化”二者之间的张力。只有克服二者之间的张力,才能超越现代化的“历史观”的局限,才能使历史观的“现代化”成为一种世界历史叙事的实践理念。  相似文献   

11.
李育新 《文史月刊》2012,(Z3):120-120
历史是高中学科中一门重要学科,但是由于在中学阶段历史总处于副科的位置,而且分值所占比例不大,所以往往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历史意识是根据历史的经验以及由此总结的发展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历史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升学生历史意识是促进高中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将对此方法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2.
正要写人民史必须端正历史观,必须全面准确把握人民史观、群众史观。人民史观、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或者说主体性力量。在以往、现今、未来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主体性力量;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个社会领域、每一个社会活动中,人民群众也是主体性力量,同时也不能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不禁愕然:"敌人"?一个人?二万人呢?党派?民族呢?政府?历史呢?这里有连串的混乱,巨大的混乱!我不禁想起,前几天一位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对我说:国人的历史观,需要彻底反思!  相似文献   

14.
历史观是指导史学研究和教学的理论基础,对历史发展规律宏观把握的程度如何,决定着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作为历史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史学理论素养,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来统畴历史教学的内容,这样才能将客观、准确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能从史实中总结出有益的历史经验、启示和教训,更好地发挥史学育人的功能。就历史观的角度而言,至今对人们影响较大的理论观点就是"西方中心论"。尽管人们早已意识到中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性,也经久不息地批评着西方学者这种片面的理论观点,然而,人们在讲授本国历史时不自觉地仍以西方为参照,从而影响了历史认识的正确性。因此,历史教师确立"中国中心观"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家中,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和本位建立了一套系统和完整的史学思想体系的,钱穆是最重要的史学家。而他的历史观“民族文化生命史观”既是其整个史学思想的基石,又是其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方法论原则。因此,研究钱穆的历史观是研究其史学思想和史学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本文拟对其历史观何以称为“民族文化生命史观”及其历史本体思想,作一初步的疏论。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与现实     
历史与现实只是两个词,而不是两回事。语言把本体弄成两半,同时又遮蔽了另一半。这样,一半是语言性的“历史”和“现实”,一半是事实性的历史与现实。“历史即现实”这个新历史观的命题在最抽象的意义上,它是最具体的,同时,在最具体的意义上,它又是最抽象的。本质上,历史首先是一种深度的存在。只有在历史的无限深度之下,才有永恒的意义。历史是距离人们最远而又最近的东西。但人们只知道“最远”而不知道“最近”,所以,人们的历史观就大成问题。  相似文献   

17.
琐忆黄仁宇     
自从黄仁宇在美国纽约一家电影院看电影时突然倒下,与世长辞,我常常想起这位美籍华人、著名历史学家。他去世后,中国大陆掀起一股黄仁宇热,差不多把他的所有著作都出版了,三联书店更是不遗余力。黄仁宇的著作,在史学界、更多的是文化界,掀起巨大的冲击波。年轻学人、文化人,为之深深吸引,甚至视为高山仰止。近年来,报刊记者来采访我,问我对黄仁宇的史学著作、特别是《万历十五年》的评价,对黄仁宇的印象。我都如实说了。学术著作从来是见仁见智。老实说,我不太喜欢黄仁宇的史学著作,《万历十五年》亦不过如此而已。他比我年长多了,是前辈;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历史教训值得铭记,维护和发展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当今日本社会对历史认知与和平友好的人数比例上存在着“中间大、两头小“的客观现状,这是由于日本人有缺陷的和平观、偏颇的历史观和教育的偏向性造成的.日本应向亚洲各受害国人民真诚地谢罪,勇敢地承担起战争的责任;中日两国应面向未来,以前瞻的态度处理中日关系,共同为亚洲的稳定与发展及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吴岳聪 《神州》2013,(24):161-161
维科是西方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依据自己对于未来和生活的思索,在《新科学》中提出了自己历史循环论。本文通过研究维科的思想来源来探讨维科的历史循环三阶段的论断,从而研究维科历史观的创新之处。通过了解维科的历史观,更好的把握西方哲学在历史观方面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雷海宗是20世纪中叶国际知名的中国历史学家,其世界历史上的中国观可分为历史观和当代观两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特点和地位,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民族的关系。雷海宗接受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但与斯宾格勒不同,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有其独特之处。其他文化除西欧因历史起步晚尚未结束外,皆经形成、发展、兴盛、衰败一周而亡;唯独中国文化却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分界线经历了两个周期,并未灭亡。由殷商西周至五胡乱华为第一周,由五胡乱华至20世纪为第二周。雷海宗关于世界历史上的中国的当代观,是其对这个问题的历史观的继续,他一方面沿用斯宾格勒对西方文化的看法,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中国文化第三周的口号。至于中国与西方列强及西方文化的关系与态度,雷海宗指出,我们对西洋文化中的一切不可再似过去的崇拜盲从,而要自动自主的选择学习,并加强对欧美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