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贾思兴造弥勒像龛,又称"贾思兴百八十五人等造弥勒像龛"、"北魏弥勒造像龛"、"道晗造像碑"等,1976年3月河南荥阳大海寺遗址出土,1997年入藏河南博物院。北魏孝昌元年(525年)雕造,石灰岩质,四面环刻。郑州市博物馆于1980年3期《文物》上发表《河南荥阳大海寺出土的石刻造像》一文,对所出造像进行了简要报导。  相似文献   

2.
扎玛尔吉如拉康(简称吉如拉康。拉康,藏语"佛殿"的音译)为我国西藏地区吐蕃王朝第五代赞普赤德祖丹时期(公元704—755年)始建的一座古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1984年5月,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对该寺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就调查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藏与不丹之间传统贸易的三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之前中国西藏与不丹之间的传统贸易前人所知甚少。文章利用藏汉文历史档案,再现了历史上中国西藏与不丹帕里、萨布(隆东)、拉康三地的贸易状况。认为这些地点的边境贸易根据地理特征、交通条件、双边社区间距离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帕里的特点是"飞鸟归巢",使不丹商户与帕里居民结成固定关系;萨布(隆东)则以定期集市为特征;而拉康则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代理贸易。今天在建设"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与南亚的经济交流,历史上这种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贸易模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炳灵寺石窟的开窟年代最早可上溯到《法苑珠林》所记载的"晋泰始年"(265),西秦—北魏时期炳灵寺的名称为"唐述谷仙寺",到唐代时称作灵岩寺或龙兴寺。据专家考证,"炳灵寺"一名出现唐宝应二年(763)以后,这时候正是吐蕃开始控制炳灵寺所在的河州地区,"炳灵"源于吐蕃(藏)语"仙巴本郎"的音译,意为十万弥勒洲。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关于炳灵寺名称来源的争论,"炳灵"在"十万佛"与"非十万佛"之间争论不休,徘徊不定,这应该是一场十分有意义的争论,此文就这一问题作以阐述,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5.
2003年9月,我们先后两次前往当雄县贡堂乡冲嘎尔村康马寺进行实地考察,该寺位于距拉萨135公里、当雄县城约16公里处的小山村冲嘎尔,座西朝东,依偎在日玛山(红山)脚下,为格鲁派寺院,系色拉寺属寺,由色拉寺密宗院哈尔董康村直接管理,现有62名僧人,属于当前当雄县境内最大的寺院。康玛寺现在的主殿原为三层,顶层建筑毁于“文革”时期,现已修复大概,一二层当时作为公社粮食仓库保存下来,部分佛殿和僧舍等建筑房屋当时分配到户。在这些幸存的建筑群中,有一处小庭院,坐落在主殿左侧、寺院大厨房的背面,那便是玛尼拉康。玛尼拉康是该寺修行洞之外的…  相似文献   

6.
历世班禅大师述略(续)多吉友杰,石山第八世班禅大师八世班祥丹白旺久,1855年生于西藏南木林县土布加地方出仓村一红教活佛家中、这是金瓶掣签制度颁布以后班禅世系第一次寻访认定转世灵童。扎寺派人按照传统做法从众多对象中挑选出了三位灵童,由扎萨喇嘛经驻藏大...  相似文献   

7.
正关帝是清代军队中最尊崇的神灵,带有战神和军人保护神的性质,清军驻扎地往往有关帝庙。据四川师范大学王川教授考证,拉萨城原本拥有关帝庙多处,分别为扎什城关帝庙,小昭寺石桥关帝庙,吉日关帝拉康,磨盘山关帝庙(格萨拉康)等,如今现存唯一一座,就是磨盘山上的关帝庙了。这座关帝庙位于布达拉宫西南方磨盘山上,居高临下,北观布达拉宫,西南为拉萨"四大林"之一的功德林拉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初夏,福康  相似文献   

8.
索穷 《中国西藏》2010,(4):44-47
谐拉康寺为世人所知,主要是由于那里有一块著名的石碑,古籍记载当时的文字“字体如狮子扑天和珍珠宝串”,历经千年风雨,这石碑在西藏历史和藏文发展演进史上都具有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家乡办一点实事──记归国藏胞白玛旺杰巴桑1994年8月,德国籍藏胞白玛旺杰先生与大人马达斯专程从德国赶回西藏,他们此行一是为了参加布达拉宫的竣工庆典,二是给布达拉宫的青年喇嘛举办业余英语培训班。白玛旺杰先生是堆巴人,也就是日喀则吉荣一带的人,他地方...  相似文献   

10.
龙门杂考     
一奉先寺小考奉先寺的造像是龙门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组造像。群像雄伟壮观,艺术精美,驰名中外。然而对于现在奉先寺这个地方唐代是否叫奉先寺,有人提出怀疑,故有辨明之必要。我认为现在奉先寺这个地方,唐代就称为奉先寺。永淳二年(683)四月的《唐朝散大夫陈君石龛像铭》云:"……于龙门奉先寺敬造石像一铺:一佛二菩萨、迦叶、阿难、香炉、师子等……面水踈(启冋)"。该造像记就在奉先寺下,药方洞北的摩崖上,这里明确指这个地方叫奉先寺。另外,石牛溪摩崖上的《唐朝议郎行少府监主簿上柱国钜鹿魏牧谦造像记》(开元五年八月十五日)云:"乃于龙门奉先寺北为亡考妣造阿弥陀像、释迦牟尼像、弥勒像合为三铺,同在一龛。"这里称奉先寺北也说明当时这里就叫奉先寺。永淳二年(683)距上元二年(675)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完工仅八年之久,它把这里叫奉先寺当不会有误。这里称奉先寺指的是大卢舍那像龛,正如石窟寺、敬善寺指的是洞窟一样。  相似文献   

11.
论点摘编     
正中国西藏与不丹之间传统贸易的三种模式扎洛和敖见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1959年之前中国西藏与不丹之间的传统贸易前人所知甚少。文章利用藏汉文历史档案,再现了历史上中国西藏与不丹帕里、萨布(隆东)、拉康三地的贸易状况。认为这些地点的边境贸易根据地理特征、交通条件、双边社区间距离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帕里的特点是"飞鸟归巢",使不丹商户与帕里居民结成固定关系;萨布(隆东)则以定期集市  相似文献   

12.
卡地卡哇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县甘沟乡静宁村,是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在民和地区所建的三大寺(即宏化寺、灵藏寺、卡地卡哇寺)之一,清代汉文文献中称之为“静宁寺”。由宗喀巴大师弟子绛喇嘛却吉加布建于明永乐年间。 关于卡地卡哇寺寺名的由来,藏文史籍中曾有传奇式的记载:却吉加布从西藏带着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来此  相似文献   

13.
开化寺在韩城县东北靠边告近黄河滩畔,西北距昝村镇二里许,是一个有名的古刹。据韩城县志记载:"寺在昝村,唐敕建赐名弥勒下生寺,宋兴国二年敕改今名,内有明马文庄诗"今年二月下旬,我在勘察太史公司马迁祠的时候,曾乘便打听过开  相似文献   

14.
藏事宝典     
正藏事宝典桑顶寺桑顶寺又称"桑丁寺"或"桑定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浪卡子县羊卓雍湖西南一座险要陡峭的山顶上,该寺属于藏传佛教噶举派香巴噶举支派,是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老寺庙。据《宗教源流晶镜史》记载,该寺由香巴噶举创始人琼波朗觉的四传弟子克尊·旬奴珠所建。另一说为15世纪初由博东巴·乔列南杰(1375-1451)所建。该寺为僧尼合住寺院,由西藏唯一的女活佛多吉帕姆主持。多吉帕姆,意译为"金刚亥母"。女活佛转世传承,至今已  相似文献   

15.
<正>普宁寺(俗称大佛寺)座落于河北东北部素有"紫塞明珠"之美称的承德市内。始建于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占地3.3万平方米,为汉藏特征相结合的黄教寺庙。其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在承德外八庙建筑群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乾隆皇帝亲自为这座寺庙赐名"普宁寺",希望普天之下永远安宁。六世班禅不远万里从西藏来到承德为乾隆祝寿时,先到普宁寺瞻拜礼佛,再到山庄  相似文献   

16.
北周保定四年(564)的《圣母寺四面造像碑》,原在蒲城县保南乡敬母寺村圣母寺内,1963年碑移置蒲城县博物馆原石刻室之东廊,1990年又移交陕西省博物馆保存。前人因碑之正面额刻有弥勒像主荔非道庆,故亦称《荔非道庆造像碑》。此碑初为《金石萃编》所录,复经《八琼室金石补正》校勘之。许多专家、学对此碑的研讨。  相似文献   

17.
弥勒院村位于蓟县东南,距县城约8.4公里,大秦铁路从村南东西向穿过(图一)。1992年上半年,天津历史博物馆考古队在发掘弥勒院新石器时代遗址时,在村北清理辽墓一座。此墓因村民取土遭破坏,墓门被毁,并挖出陶罐一件,现场可见到被挖碎的白瓷  相似文献   

18.
1959年8~9月,调查西藏日喀则地区寺庙和抗英遗迹近40天,参观单位计20余处。1988年8月,重游旧地,因时间仓促,又逢阴雨,仅在年楚河畔之日喀则市和江孜县两地停留4天。现以1959年记录为主,辑出较重要的寺庙9所:那塘寺、夏鲁寺、扎什伦布寺、关帝庙,以上4处俱属日喀则市;萨迦寺属萨迦县;紫金寺、白居寺、乃宁寺俱属江孜县;雪囊寺属康马县。其中那塘寺与白居寺两目拟单独刊布,故未录入本调查记。1959年西藏调查,领队王毅同志曾撰《西藏文物见闻记》,其(二)、(三)、(四)部分系著录日喀则地区的遗迹,已刊于《文物》1960年第8、9合期、第10期和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yal Ontario Museum)收藏的中国文物中,有一铺《弥勒说法图》(彩色插页),原是山西省稷山县兴化寺的壁画,作于元代。兴化寺现已荡然无存。从该寺保留下来的壁画,保存在国内的还有一铺《七佛说法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原系马衡教授于1926年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室购藏,当时他曾撰写《山西稷山县兴化寺壁画考语跋》,详述收购的经过,并考  相似文献   

20.
<正> 普宁寺座落于河北东北部素有"紫塞明珠"之美称的承德市内,是清政府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封建割据势力后,乾隆皇帝利用蒙古各部所敬仰的藏传佛教来加强民族团结,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特仿西藏三摩耶庙,在承德营建的第一座寺庙。始建于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9月6日,1759年竣工(乾隆二十四年)。占地33000平方米,其建筑形式为汉藏结合性质的寺庙,其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