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喇嘛帽山的千佛院是陕西麟游地区较为重要的一处佛教遗迹。本文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千佛院的五处佛教遗迹。它们包括第2号窟唐高宗时期的三坐佛像,中唐时代的八世纪晚期相继雕凿的第4号千佛壁主龛像与第3号大龛的等身立佛像,北宋开凿的第1号龛、第5号的二小龛、第4号千佛壁主龛之外的麟游地方风格浓厚的众小千佛像。这些窟龛造像为我们研究初唐至中唐、北宋时期关中一带的佛教艺术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
(二)妙高山摩岩造像该造像刻于南宋,位于大足季家妙高山,占岩高615、宽2580厘米,共8号,第1号龛向东,其余向北,1992年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第1号龛(图12,见封二),龛残,龛内立阿弥陀佛像,面身向东,面刻胡须,双手于胸前结印,下半身风化剥落严重,身高440、肩宽137、胸厚30厘米。第2号三教窟,平顶,高275、宽252、深333厘米。窟内正壁(囹13,见封二)中刻释塑佛,面身向北结枷跃坐于皤龙环绕的须弥山上的莲台上,左手抚左膝,右手于胸前结说法印,手残,身后饰双层火焰形光,身高11O、肩宽50、胸厚27、莲台高42、直径12…  相似文献   

3.
大足石篆山石窟第2号龛摩崖造像,历来被认为是宋刻春秋战国时代建筑大师鲁班像,此龛被称作"鲁班龛"。"鲁班龛"一说,最早见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型典《游石篆山记》:(此龛像)"左手携尺,右手执剪,旁一弟子肩挑法物,中一碑,刻‘匠师宗坊’四字者,有鲁班龛"。1955年陈习删《大足石刻志略》  相似文献   

4.
巴中城郊1公里南龛的摩岩造像中,现编为25号的地藏龛,它是南龛仅次于103号毗卢遮那大佛的一尊佛门誉为释迦寂灭后而未来佛弥勒下世前的这段“无佛世界”里的“代理怫”(图)。因神传他是拯救地狱罪苦众生的幽冥主,而又因充满“孝道”具有“天下父母心”的菩萨,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虔诚的顶礼膜拜,尤其是传他每年阴历七月十五的生日和阴历七月三十日的成道日,这两天,成群结队的信徒朝拜龛前。平常则是焚香无时,燃灯不夜。使得这一龛窟上下左右,被香烛熏得一团漆黑。该龛为长方形平顶,高3.5米,宽44米,中间为坐高2米的地藏像…  相似文献   

5.
方珂 《文物世界》2010,(6):17-20
<正>大足石刻的北山第288号、290号龛,位于北山佛湾北段末端,为摩崖石刻。其288#龛,窟高2.34米,宽0.26米,深1.55米。窟外门楣上横刻"大明蜀总制林公之像",内刻明代刑部尚书林俊  相似文献   

6.
四川安岳圣泉寺地藏十王龛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四川省安岳圣泉寺中的地藏十王龛像作了详细介绍,论及地藏十五龛像的状况及独特价值.认为其雕造时代应属五代,但表达更为精深.此龛构图的回旋特点,与四川绵阳北山院第9号晚唐地藏十王龛像有接近之处.通过实地调查,本文认为在四川与重庆地区地藏十王题材至少可分为三个环系,即绵阳与资中的晚唐龛像、内江与安岳并大足部分五代龛像、大足所存北宋及南宋龛像.  相似文献   

7.
巴中南龛佛教胜迹,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笔者今年春节期间漫游南龛,在众多的碑碣林中,发现了民国卅五一卅七年(1946-1948年)间巴中官绅们所凿净瓶、送子、如意轮等不同法身的三龛观音像侧的三通碑记(以下简称《观音镌像记碑》),很有历史价值,它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土地革命和民国末年封建土豪劣绅和地主阶级对革命态度的重要实物资料。此三龛不同法身的观音像,分布于南龛不同的三个地段。净瓶观音像造于民国卅五年(1946年),位于距地面1米高的南龛10号窟左侧,为国民党巴中县长孔庆镒及其僚属们所献;送子观音像,造于民国卅…  相似文献   

8.
肥田露美教授《关于四川地区的观音、地藏并列像——兼论蒲江飞仙阁第38号龛的年代问题》一文中探讨了四川地区观音和地藏两位菩萨同龛的这一造像样式,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但是有些观点证据不足,故就这些问题与肥田露美教授商榷。  相似文献   

9.
4.东龛石窟。东龛石窟,地处巴中市城东0.5公里的插旗山下。旧有造像20余窟龛。今存8窟龛47身,多剥蚀,而所存遗迹亦不失石窟艺术之佳作。1号窟,凿内、外龛,外龛高190、残宽250、深110厘米内龛媚边饰联珠纹,忍冬纹,高178,宽200,深130厘米。内龛雕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佛左侧存八部众5身,菩萨1身。佛右侧雕八部众7身,菩萨4身。正壁雕菩提双树。外龛右侧壁雕力士一身,外侧雕俗人5身。释迎佛经后代补塑已非原貌,而头光保存很好,为内圆外桃形头光,内光凿方块纹,边饰联珠纹。天王身绕飘带,在我市唐代天工造像中仅存(图十…  相似文献   

10.
北周文王碑刻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村八组大佛寺后的天落石上。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对于碑的性质、年代,碑旁34号龛与碑的关系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不同的观点。笔者经过仔细观察,从考古学叠压打破关系入手,结合龛像特征,认为现存第34号龛为文献上所记录的北周强独乐等为北周文王所造像佛道二尊像,但龛内像在北周武帝灭佛时可能就遭到了破坏,经过后代改刻、增补形成了现状。同意部分学者认为的现存碑刻是根据《周文王庙碑》和《后周宇文泰纪功碑》残碑拓本经续补之后的重刻。  相似文献   

11.
窟龛号:第0五一位置:西崖大佛最底下建造时代:北魏  宋明重修窟龛型制:方形平顶敞口摩崖龛,正壁左右上方各凿一小龛。造像:正壁塑结跏趺坐佛一尊,左侧塑大弟子阿难、胁侍菩萨一尊,右侧塑大弟子迦叶、胁侍菩 萨一尊。左壁塑结蜘趺坐佛一尊。有壁塑结跏趺坐佛一尊。小龛空。壁画:龛顶画迦楼罗、童子、飞天、仙鹤及乐器等花纹图案。佛两侧画护法天王及帝释天。左右 两壁画护法天王四身,底层隐见早期画飞天。题记:无窟龛号:第0五二位置:西崖大佛西下建造时代:北周窟龛型制:四角攒顶窟,顶后部残。造像:正壁塑菩萨一尊。左壁…  相似文献   

12.
巴中西、南、北龛和水宁寺石窟,一向被认为系初盛唐作品。1987年的文物普查中,在西龛16号窟发现前蜀永平三年的“检得大隋大业五年造前件古像”的题记(图一)对唐巴州刺史严武《南山表碑》“其州南二里有前件(代)古佛龛一所,旧石壁镌刻五百余铺”的记载,起到了呼应作用(图二)填补了誉为“石窟之乡”的巴中在唐以前无石窟的空白。现将调查的情况,简要叙述于后: 西龛,位于巴中城西两公里的城守乡一村,与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龛毗邻。石窟居于山之顶部和中部,分布在总长二百八十五米,离地  相似文献   

13.
唐代高僧万回在唐宋时期被民间广泛供奉,罗世平著文指出四川石窟中现存有两尊万回像,一为大足北山177号窟,一为夹江干佛崖91号龛,此两处的万回像均与泗州僧伽、金陵宝志同处一龛。万回像的认证,有利于对唐宋时期民间信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安岳卧佛院第4号龛主尊头光内新发现的“师祖慈海和尚”题记,将第51号窟内圆雕像、第81号窟内宋碑联系起来.通过三则材料的整理,可清晰了解慈海在卧佛院的活动轨迹,并由此整理出两宋时期卧佛院四位院主(南宋称“住持”)的继承脉络,即惠文、法京、慈海、悟宣,其时间跨度自北宋中晚期延续到南宋中期.第4号龛内师祖像的开凿,与南宋时期安岳周边及大足地区流行雕凿禅宗祖师的风气有关,“忠孝”思想突出,反映出这一阶段儒释相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5.
杭州慈云岭资贤寺摩崖龛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青 《文物》1995,(10)
杭州,不仅以秀丽的西湖风光闻名于世,而且保存着大量文物古迹,特别是五代吴越国与南宋临安的文物,更为突出。在为数众多的五代佛教雕刻中,资贤寺摩崖造像堪称代表作之一。慈云岭位于今杭州城西南玉皇山的东面,在它的南坡五代吴越国之资贤寺遗址崖面,现存二大二小共4龛造像,依自北向南顺序编为第1龛至第4龛(图一、二),基本特征如下: 第1龛龛口呈圆拱形,高256、宽236、深101厘米,内雕地藏菩萨与二女侍像。地藏通高198厘米,形似僧样,面相长圆,作微  相似文献   

16.
在洛川县以东约35公里的菩提乡董子河村西50米处的厢寺川,董子河以北不远处有一东西走向高约3米、宽4米不规则的垂直崖面(图一),崖前杂草丛生,董子河摩崖造像就位于该崖间。崖面坐北面南,摩崖像龛现存7龛,风化严重(图二、图三),并有一幅线刻人物图。其中有北魏熙平三年(518)至五代乾化二年(912)造像记5则。笔者于2005年10月间对上述遗迹进行了调查并作了详细记录,现将遗迹情况介绍如下,并分析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西魏巨始光造像碑,是我馆重要藏品之一。碑通高225、宽100、厚30厘米。四面刻。原碑座早已缺失,现有的座是后配的(封三,图1、2)。碑首为圆顶,高65厘米,周缘各雕一巨龙。巨龙之下,正面、背面均为尖拱龛,龛楣中央均雕一狮首(或饕餮)。正面龛高31、宽25厘米。龛内为多保佛与释迦佛并坐说法像,两像左、右各有一胁侍菩萨。两旁龛柱的题字,左为:“左相多保佛塔证有法华经”、右为:“右相释迦佛说法华经”。龛柱之外,各有题榜,左为:“左相当阳佛主杨志宽为亡父一心侍佛”、右为:“右相当阳佛主杨仕、弟伯通、业仁”。背面龛高  相似文献   

18.
巴中南龛毗沙门天王龛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中城南173龛佛像中,发现毗沙门天王像2龛。此是“四大天王”中的一王,一般都作为佛教护法神,站立于龛门或寺门两侧,在巴中南龛的石窟中,单独成龛,实属少见。因他脸色微黑,一不像佛,二不像菩萨,只因手执宝塔,多少年来,人们把他视为春秋时“送灯台”的鲁班弟子赵巧加以膜拜,也就在巴中南北二山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  相似文献   

19.
《莫高窟记》及其历史背景莫高窟记右在州东南廿五里三危山上。秦建元之世,有沙门乐僔仗锡西游至此,遥礼其山,见金光如千佛之状,遂架空镌岩,大造龛像;次有法良禅师东来,多诸神异,复于僔师龛侧又造一龛:伽蓝之起,肇于二僧。晋司空索靖题壁号仙岩寺,自兹以后,镌造不绝,可有五百余龛。又至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共居士阴祖等造北大像,高一百册尺;又开元年中,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造南大  相似文献   

20.
《四川文物》2021,(3):64-78
龙门垭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盐亭县,现存造像龛24个,像龛形制虽较小,但龛像整体保存较好。造像主题为佛道并造,佛教造像内容有观音像、弥勒像、七佛等,道教造像内容有多龛天尊、老君并胁侍的组合像。龙门垭摩崖造像保存有完好的造像题记一则,是四川较少具有明确隋代纪年的造像群之一。通过对崖面遗迹特征、造像龛形制特征、造像组合与题材特点综合分析,初步判断龙门垭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主要开龛造像的年代为隋至初唐,其中第一阶段隋代造像的风格特征具有南朝造像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