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说烟瓶     
在民间,不少人都有抽烟的嗜好,尤其是成年人和老年人几乎天天都要抽几次烟。烟瓶是吸食烟的工具,家家都有。有的人还随身携带,在劳作歇息、攀谈聚集时,拿出烟具,抽上几口烟,谈笑风生,解除劳顿,便来了精神。有时,遇上烦心事,抽上几口烟,调节一下心境,烦恼解除了,心里宽畅了,心境平静了。民间人们使用的烟具,主要有水烟瓶和旱烟瓶,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市场上纸卷烟货源充足,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原来的烟具也就少得多了,但在一些农村,特别是偏僻边远山区的人群中,仍然使用过去的烟具,看后使人颇有兴味。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的祖父王业绩曾在宁夏银川从事新闻工作。祖父将当时在社会各个角落所见所闻的一鳞半爪,口述于我,嘱成文字,虽属管窥之见,然亦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大烟专卖那时,宁夏种烟(鸦片)者多,吸烟者亦多。达官显宦和豪绅巨富,则有华丽考究的烟具。当时宁夏大小城镇,烟馆林立,光银川就不下数十家。其中最有名的两家烟馆,一是东门的张臊头,一是柳树巷(今复兴街)的祁瘸子。  相似文献   

3.
旧时东北的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的各民族普遍有吸食烟草的习惯,由此形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烟文化.烟草从种到收有着一整套的劳作方法;从储存到吸食有许多程式化的程序和礼节.烟草是媒介,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媒介,在旧时东北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交流感情、增加情谊的社会功能;烟草被看成是"良药",具有驱寒和驱除蚊虫的功能;烟草是娱乐品,吸烟是人们闲来无事用以休闲的主要方式;烟和烟具是财产,拥有烟草烟具的多少和好坏是东北农家财富甚至地位的象征.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和民族学的调查资料系统地阐述旧时流行于东北地区各个民族的烟文化.  相似文献   

4.
王远昌 《旅游》2007,(8):46-51
正是烟花娇艳绽放的季节,我们拜访了家住吉林蛟河繁华步行街的烟具收藏家李怀珠先生,并跟随他走进了关东国的发源地蛟河市漂河镇。 李怀珠不仅对烟具收藏有一种浓厚的兴趣;更由于他生长在蛟河这片烟文化浓厚久远的黑土地,肩负着一种使命感,从收藏的丰富繁多的烟具中足以看出主人对关东烟文化传脉的追溯所付出的艰辛,也可充分证实关东烟就是中国烟的代表,蛟河是正宗关东烟的发源地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大烟灯”     
李新华 《民俗研究》2011,(1):273-F0003
这套精致的白铜物件,是过去抽大烟者用的“烟灯”。名虽曰“灯”,但其用项主要不为照明,而是抽大烟时用以烧烟泡吸食的火源。大烟.即鸦片.亦称烟土或阿片,是罂粟果乳汁的熬煮提取物。熬煮好的烟膏呈浓稠的黑褐色半固体状态,吸食时要用烟钎子挑下一小块在烟灯上烧烤,将其烧成冒着细白泡沫的烟泡,才能放到烟枪上对着烟灯的微火吸食。  相似文献   

6.
蓝翔 《旅游》1995,(12)
黑龙江省收藏协会秘书长穆若武,多年来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要办一个烟标烟具收藏博物馆。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十多年来锲而不舍,走南闯北,不知吃了多少苦头。 人,很怪,有时会鬼迷心窍,爱好收藏者更容易痴迷。穆若武从来就没有抽烟的习惯,可他说不清怎么会和“烟”产生不解之缘。如果一定要打破  相似文献   

7.
瓷鼓烛台     
<正>点烛,过去是件隆重的事情,往往在除夕祭祖、洞房花烛、祝寿贺喜那等盛大场景里才会发生。平时点灯,一盏尚嫌破费,节庆点烛却讲究成双成对。点烛,要的就是排场阔绰、喜庆吉祥。于是,点蜡烛用的烛台也跟着讲究起来。用料优良、做工精细、形式多样的各色烛台,曾是旧时大户人家节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物什。做烛台的材料多为铜、铁、锡,甚或金银。金属材质的烛台结构,一般是下部为圈足或四足  相似文献   

8.
七月 《旅游》2012,(7):26-29
"此时此刻,正有两名大学生气喘吁吁地坐在我丽江酒吧的门口晒太阳,我亲自端上两杯咖啡,两个为了见我一面一连来过四次的孩子受宠若惊。我对他们说,在这里,这就是我的工作!""一年前,跑来丽江,开娜姆花房酒吧,是想离开北京、上海的社交圈、时尚圈、娱乐圈一段;是想休息、想安静、想离开融入太久的浮华之地,也是是非之地。接受澳大利亚电视台的采访,主持人告诉我,住在北京城的空气等于一个不抽烟的人、一天抽十二支烟的空气质量吓到了我。"  相似文献   

9.
北京八旗的娱乐,在清代中期连京剧也不是经常去听的(京剧,北京讲究“听”,没有说“看”的)因为“戏园子”(今称“剧场”)当时多在外城,有种种不便,例如那时围绕天安门、地安门的皇城城墙还有,必须绕着走。前门门洞,因为出入人数多,车也多,当时又没有上下行之分,经常碴车。东、西、北三城居住的人,若到外城听一次戏,实在不容易。这指一般京旗人员来说。至于王公世家,家中有戏楼或戏台的另当别论。但那究竟是极少数。  相似文献   

10.
各位读者,大家吉祥!人要会算账。所谓"算一算",一般人想到的都是钱财要算一算,所以企事业单位每天有流水账,每月有月报表,每年有年终的收支、决算,以及来年的预算等等。各行各业都要讲究收支预算。收入多,表示事业可以再发展;收入少,表示经营亏损,难以为继。其实,人生不只是金钱需要算一算,其它很多方面也需要算一算:◎情义要算一算:人和人的关系,建立在情义交流上,所以一般人都重视情义往来。人家送我一份礼,我要回送  相似文献   

11.
揣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人喝茶,一般都用的是木碗。木碗的用法,很有讲究。光景好的人家顿顿喝的是酥油茶,贫寒人家向来靠清茶打发日子。但是有钱汉也好,穷光蛋也罢,喝茶却都用木碗。即使有了玉碗和瓷碗,人们仍垂青于木碗。在家用它,出门也用它,形影不离,浪迹天涯的旅人的怀里都揣着个木碗,人在碗在,碗不离人。居家过日子,没有不出门的人。小小一个木碗,在家有在家的用法,出门有出门的讲究。木碗虽小,其俗颇丰。藏家人客厅的藏式茶几上总是摆放着一大一小两只木碗,大的是父亲的,小的是母亲的。同样的木碗,因家境的不同,又大有讲究。一般人家每个家庭成员拥有一…  相似文献   

12.
陈平 《文史天地》2003,(8):52-53
民国时期地方政府的禁烟工作,由县长主管,县政府第一科主办。民国二十年(1931年),黎平县成立戒烟所;民国二十六年,成立禁烟委员会;民国三十二年,各乡(镇)成立禁烟委员会;民国三十五年,成立贵州省禁烟协会黎平分会,各乡(镇)成立支会,分会和支会成立后,取代禁烟委员会工作。其责任是:登记烟民,强迫戒烟,缴销烟具,取缔烟馆,宣传禁烟法令,查铲烟苗、烟土,维护禁烟法令,控制民众种烟,制定禁烟计划、措施。其目的达到禁种、禁售、禁吸、禁藏,如有违反或包庇者,依法惩办。国民党政府对禁烟工作,虽然设立常设机构,发出禁烟大法,张贴禁烟布告,从表面…  相似文献   

13.
有人要写我的爸爸,问我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几乎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好吃。"不错,好吃是爸爸的一大特点,并且爸爸对吃确实颇有研究。在吃学上,爸爸讲究要有艺术性,达到色香味俱全。什么样的菜,用什么样的盘子盛,都要精心设计。尤其是请客,研究菜谱,那是爸爸最大的乐趣。他能像平时写作时一样蹲在椅子上,嘴里抽着烟,思考再  相似文献   

14.
康南海致徐总统论焚土电云,北京徐菊人(徐世昌,号菊人)仁兄焚烟除害,深服大勇。惟政贵有渐,昔者涣汗(指皇帝的旨意),誓禁则复开之。今虽  相似文献   

15.
《湖南文史》2011,(8):44-45
康南海致徐总统论焚土电云,北京徐菊人(徐世昌,号菊人)仁兄焚烟除害,深服大勇。惟政贵有渐,昔者涣汗(指皇帝的旨意),誓禁则复开之。今虽严禁,亦应分期,乃忽焚之,虽甚果决,似非行政之宜也。  相似文献   

16.
小型青花瓷盖罐向来不大为古陶瓷研究者所重视。然而,由于它在江苏常州、武进地区的明代墓葬中时有发现,其中尤以明代中晚期的墓中出土较多,此类器物又烧造于民窑,对了解民窑青花瓷业的生产历史有资料价值,故而研究的必要。本文拟就此类瓷盖罐及相关问题作简略的探讨。一、器物随葬情况明代常武地区地方官吏、绅士之家盛行厚葬之风,其墓穴均由大型青砖(一般青砖长度在32厘米左右)或巨石构筑,上用巨石盖合,并以糯米拌和石灰浇浆;穴内棺椁相套,棺椁均用金丝楠木造作,雕凿讲究。墓中随葬器物较丰富,其中一般均有小型青花瓷盖罐发现…  相似文献   

17.
忆王中先生     
徐成淼 《文史天地》2003,(11):20-22
1955年9月,我进复旦大学新闻系,系主任是王中,矮矮的一个老头,说话挺幽默,烟抽得很凶,课堂上也抽。一次有位《解放日报》的老总来给我们作报告,王中先生陪同,两人在讲台上互相递烟。王中先生掏出一个长圆形的小玩意,像现在女人用的口红模样,揭开盖子,将烟伸进去一吸,烟就燃了。我们在下面看了,觉得很稀奇,纷纷研究是什么原理。有人说里面有两种药水,烟伸进去,两种药水碰在一起,就燃了;有人说是用电池,烟伸进去接触电极,烧红了电热丝。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弄明白它的原理。后来听说他是在南京路中央商场淘来的,外国货。王中先生抽烟,还抽出一段…  相似文献   

18.
逝去的炊烟     
<正>行灶典型的行灶,是航船上的小灶,随船行,多置于船艄头,名副其实"行灶"。唐代诗人柳宗元诗《渔翁》有描述:"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湖光山色,轻烟缕缕,很有诗意。行灶简易,多自制,或用稻草泥"搪"成,或用陶缸、  相似文献   

19.
沈醉 《纵横》2002,(10)
爱粉面油头,自有“高论” 一般说来,人到失去自由后的心情,是不讲究仪表的,即使没有坐过牢的文人墨客的笔下,也总是爱用“蓬头垢面”来形容这些人。谁会想到当了犯人,而且成了战争罪犯,还一直保持着粉面油头,可能是闻所未闻吧!我经过昆明、重庆、北京三处的大号监狱,都是有上千的犯人,  相似文献   

20.
龙剑宇 《百年潮》2013,(1):36-42
在经历83年漫漫人生旅途后,毛泽东离人们而去,他没有把自己"还"给故乡韶山,但在1990年,他晚年用过的大部分物品又回到韶山故里。让人感慨的物品毛泽东晚年家居物品即1949年进入北京之后到1976年9月去世这27年间的家居物品,包括中南海的丰泽园、游泳池及其中的一切大小物件。它们最为完整、集中地反映了毛泽东相对稳定的家居生活和衣食住行的特点。日常起居所用物品,从居室到卧具、坐具、洗漱用品;衣物,包括衣服、鞋帽、床上用品;餐饮用具即杯、盘、碗、碟、勺、筷、烟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