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霸西戎无论对于秦国本身,还是对于中国整个历史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历经数百年的过程。秦霸西戎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战国中晚期的马家塬墓地体现了这个过程晚期阶段的特点。马家塬墓地中,高等级墓葬虽然有显示戎王身份地位的一些器物,但是和独立于农耕区之外的游牧首领墓葬比较而言,缺少短剑、管銎啄戈一类的武器,可能显示秦国对其军事装备和武装力量的控制和首领的羁縻,甚至在首领下葬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另一个方面,墓中出土车辆、铜壶等器物,则反映了这支戎人受到华夏礼制和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戎老汉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作协名誉主席,有着显赫的声名,有着尊崇的地位,红光满面,墩实的个头,一副斯文模样,然而,一见了他乃至一想起他,首先窜上我心头的却是这么三个字:好老汉——晋南乡间对年高德劭的老农的通常称呼。不必说是轻慢,不必说是熟惯,彼此心知,有一种特殊的情份蕴蓄在其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东周时期关中地区西戎遗存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基本厘清了关中地区西戎遗存的年代,指出其来源于甘肃东部地区,是东周西戎考古学文化的一个次生类型,进而认定其应与迁徙到关中居住的西戎移民有关。  相似文献   

4.
翟耀文 《文史月刊》2014,(12):35-37
西戎最后一次回临汾是在1999年5月。记得那天早上,我接到时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曹平安老师给我打来的电话,曹老师说西老在蒲县,让我过去一下。我一听喜出望外,赶忙和临汾市农发行办公室主任尉军等一起驱车直奔蒲县。西老是蒲县化乐镇西坡村人,原名席诚正,在抗日战争的第二年,年仅15岁的他就参加了丁玲率领的抗日巡回剧团。  相似文献   

5.
马家塬墓地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城西北约17公里的木河乡桃园村三组以北约200米的马家塬上,海拔1874米。该墓地所处地形较为特殊,它北依马家塬山梁,东、西两侧为地势较高的毛家梁和妥家梁,形成中部低凹平缓、两边高陡的环抱地形。整个墓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现地表为农田。  相似文献   

6.
东周西戎文化"马家塬类型"主要分布于陇山西侧地区,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以偏洞室墓为特征,随葬品以北方系青铜器为主,其文化面貌与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分布于河西走廊东端的沙井文化"三角城类型"具有极强相似性。东周西戎文化"马家塬类型"应来源于沙井文化"三角城类型"。  相似文献   

7.
敦煌[2]西域之南山[3]中,从婼羌[4]西至葱领[5]数千里,有月氏余种[6]、葱茈羌[7]、白马[8]、黄牛羌[9],各有酋豪,北与诸国接,不知其道里广狭。[10]传闻黄牛羌各有种类,孕身六月生,南与白马羌邻。[1]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谓“西域”均系广义的“西域”,亦即敦煌以西的广大地区。但按照这一概念编纂“西域传”的除《汉书》和《后汉书》外,仅《魏书》、《南史》和《北史》三史,其余各史的“西域传”,包括后来的《旧唐书》和《新唐书》,均将西域事情并人“西戎传”了。其中,《隋书》和《新唐书》虽有“西域传”之名,描述的范围其实与…  相似文献   

8.
张寅 《北方文物》2019,(2):30-35
以往学界普遍认为牧业经济是两周时期西戎族群最为重要的经济形态。然而,考古学研究表明寺洼文化与东周西戎文化分别代表了两周时期的西戎族群的早晚两大阶段。两者在居址、出土动物骨骼、遗物及艺术主题等方面都具有明显差异,这表明早期西戎与晚期西戎所使用的生业模式是截然不同的,两周时期西戎族群的生业模式经历了由农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的定居生活转变为游牧经济的过程,其变化的原因与人群的变迁有关。  相似文献   

9.
概念使用混乱、与学院派史学关系不明、缺少学科体系建构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中国普及应用型史学的发展。在"通俗史学"、"大众史学"和"公共史学"三个概念中,只有"公共史学"能同时满足范畴明晰准确、立义高远通达、言辞易懂雅顺的条件,当是描述普及应用型史学最恰当的概念。"公共史学"在学科架构上包括了口述史学、影视史学、应用史学和历史通俗读物四个部分。立足于普及应用的"公共史学"和创造知识的学院派史学构成了历史学的两翼,要想历史学健康繁荣发展,就必须集合各种有益力量,促使"两翼齐飞"。  相似文献   

10.
心理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罗凤礼心理史学是现代西方史学的一个流派或分支学科,是由心理学同历史学相交叉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参与这一跨学科研究的心理学既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又有行为主义、认知理论等实验心理学,但前者构成西方心理...  相似文献   

11.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部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史专著《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一书 ,是傅斯年先生生前未能完成的一部讲中国古代史的专著。据他自己说 ,到民国二十年 (1931年 )夏 ,“写成的将三分之二矣”。他在《夷夏东西说》的前言里说 :“这一篇文是我在‘九·一八’以前所作《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一书中的三章。这一书已成之稿 ,大致写在‘九·一八’前两年至半年间。这三章是 (民国 )二十年 (1931年 )春天写的 ,因时局影响 ,研究所迁徙两次 ,我的工作全不能照预定呈规 ,所以这一书始终不曾整理完。”在《周东封与殷遗民》的“前言”里 ,他又称此书的书名为《古代中…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专业史学之外存在繁荣的公众历史活动。之所以要研究公众史学,是因为当下中国存在一个公众历史活动领域。所谓公众历史,指公众可以消化的历史作品。所谓公众可以消化的历史作品,是指用白话文写作的叙述性的历史作品。公众历史的形式,可以是写公众的小历史作品,也可以是大历史的通俗普及作品,简言之,主要是普及通俗史与公众史写作两大块。  相似文献   

13.
当前,要开创中国史研究的新局面,必须大力开拓史学新领域,加强纵向和横向联系,加深研究层次,注重社会效益,对改革和四化有直接借鉴作用的课题应放在重要地位。这里准备就中国史新领域的开拓和社会效益问题,谈一点很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史学思想和史学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同志指出,在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中,要重视史学思想方面问题的探讨。要做好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应当讨论一下史学思想探讨在史学史研究上有怎样的意义,弄清楚什么是史学思想,史学思想包括哪些方面内容。围绕史学思想方面的问题开展讨论,应当说,这对史学史研究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下面说说自己的想法。(一) 我国史学史上,许多史学家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著述反映目己对客观历史的看法和著史的大旨。司马迁说他写《史记》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是考察一定的目然条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古今之变”是说  相似文献   

15.
一郑樵的生平遭遇郑樵字渔仲,号夹漈,别号溪西遗民,福建路兴化军兴化县(今属福建莆田县)人,自幼生活在群峰怀抱、物产丰富、文化发达的夹漈山区的霞溪广业里。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享年五十九。郑樵出生于世代仕宦家庭里,郑氏一家是当地的望族,其先辈多是读书当官为业的。他的祖父郑宰,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中过进士;他的父亲郑国器作过太学生,被举为贡元,为人乐善好施,曾出卖自己部分田产来资助苏洋陂水利工程的修筑,慷慨解囊为乡里灌溉田地发展农业生产出力的精神,深受当地乡人所敬重。“以绍先志”的郑樵,颇具乃父遗风,愿意为  相似文献   

16.
当代西方史学的演变与中国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里所谓“当代”,是指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20世纪的西方史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新史学的崛起及其终于在二战后取代传统史学而成为西方史学的主流。 西方的新史学兴起于20世纪上半叶。它是作为传统史学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西方的传统史学可以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史学及其后的实证主义史学为代表。它与19世纪欧美各国的实证主义思潮相一致,影响颇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西方  相似文献   

17.
侯云灏 《史学月刊》2002,4(6):5-13,41
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受“左”倾思潮影响的教条主义史学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史学危机的呼声不绝于耳,西方各种史学思潮纷至沓来。史学工作者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实际,重新学习,调整步伐,注重历史学的学科特性,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史学获得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8.
口述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出现不仅给史学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史料,更对史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口述史学对史学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目的是向知识的客观性与语言的稳定性等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它的兴起,使得人们对进步的信念、历史时代划分的方法、个人能知能行的观念都产生了疑问。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影响是一个客观事实,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是这样。与此同时,还应看到的一个事实是,在国内外近年对后现代主义史学的批评日渐增长。既然如此,就要对其进行研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回答。本刊这里发表的四篇文章并不代表编辑部的立场,仅希望能引起各界读者的更多关注,展开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正>当下正处于"公众史学"学科的建设时期,有相当多的基本问题需要学界来回答。譬如,到底是用公共史学还是公众史学?大众史学与公众史学相通吗?公众史学是中国史学发展的内在需要还是外部输入的结果?公众史学能够成为一股新的史学思潮吗?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较为周详的学理回答。一、公众史学与公共史学英语世界的"public history",到中国大陆以后,有人译为"公共史学",有人称为"大众史学"。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