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结合曲阜孔庙古建筑彩绘的特点,探讨了古建筑彩绘保护和修复方案,并针对古建筑彩绘常见的残损形式,提出了彩绘保护和修复方法,希望能够为今后古建筑彩绘的保护修复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泰州学政试院头门彩绘被清漆和大漆覆盖,由于清漆老化,出现发黄、剥落等病害,使彩绘变得模糊不清。为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彩绘面貌,通过化学溶胀的方法,有效去除彩绘表面的清漆和大漆,并用隔离膜材料将原始彩绘进行保护,再在隔离膜层上进行彩绘的复原,最后对彩绘进行全部封护。学政试院头门彩绘保护修复项目的成功实施,可以为同类型的古建彩绘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杭州孔庙大成殿彩绘保护性修复工程的技术措施、施工工艺以及遇到的难点和解决方案等。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对保护材料和修复工艺的大胆创新,使修复后的彩绘真正做到了文物保护的"最低干预、有效保护"和"可逆性"要求,是彩绘保护性修复的一个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4.
任城区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历史悠久,拥有许多古建筑及其附属的头门彩绘艺术。这些彩绘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出独特的风格和技法。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外部环境和人为因素导致头门彩绘受到损害。为了保护这一无价的文化遗产,本研究探索了彩绘的起源、特点、技法及其演变。同时,分析了头门彩绘的现状、损坏原因以及影响其保护的因素。在保护与修复技术方面,文章概述了现有的技术,对比了不同的修复方法,并深入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修复案例;针对任城区头门彩绘的保护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建议,旨在为未来的头门彩绘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成都新津观音寺彩绘泥塑的保护修复,在继承中国彩绘泥塑传统修复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的修复方法和修复材料,使彩绘泥塑的修复更具科学性,同时保留彩绘泥塑的艺术美感。修复后的文物既能体现彩绘泥塑的一般本质特征,又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6.
馆藏彩绘陶器由于长期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常常产生酥粉、脱落等现象,需尽快采取有效性保护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修复。针对文物的保存现状,笔者认为保护需分以下步骤:制定修复方案;照相记录;初步清理;预加固;清理;脱盐;加固;补全;照相记录。通过以上保护步骤,彩绘陶器得到了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恢复其原始形貌,展现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针对秦俑二号坑出土的一件彩绘跪射俑进行了保护修复,是在考古出土现场保存状况、文物病害及病害机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场保护与实验室保护修复。现场保护重在稳定文物状态和应急处理;实验室保护则依据文物保护程序进行保护修复,在进行文物表面清理工作后,使用AC33(丙烯酸乳液)及PEG200(聚乙二醇)加固彩绘层,使用环氧树脂对陶俑进行了粘接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彩绘陶俑的保护修复工作可为以后大型彩绘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病害,采用X荧光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对陶器表面颜料、有机底层、金属涂层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陶胎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批城阳城址彩绘陶器为高硅低铝陶器,为典型北方灰陶类型,吸水率较大,结构比较疏松,烧成温度范围在930℃~1025℃。陶器表面红色颜料主要为朱砂和赤铁矿,黄色颜料为针铁矿; 8号墓部分彩绘陶器彩绘层底含锡; 18号墓彩绘陶器黑褐色有机底层为生漆,为漆衣彩绘陶。这些信息为保护修复方案设计和保护修复实施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2010年12月13日,静宁县新店村发现古墓葬一座,甘肃省博物馆参与了随后的考察与修复论证工作。根据相关考古资料,结合彩绘砖所绘画面内容,确定新店村发现墓葬为宋代墓葬。从调查结果看,因墓葬坍塌及多次渗水影响,彩绘砖胎体残损、断裂严重,因覆盖淤泥致使画面漫漶不清;加之发掘现场环境温度较低,致使出土彩绘砖严重冰冻,造成部分砖胎体结构边缘脱落、裂隙,引起表面彩绘的剥落、脱落。此外,恶劣、开放的保存环境,随着温、湿度的不断波动变化,将会频繁地加重胎体腐蚀病害的发作,所以急需实施科学、合理的修复和保护处理。针对彩绘砖保存现状,专业修复人员制定了合理的保护方案,提出了科学的修复方案与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武威磨咀子考古出土的汉代彩绘木马,不仅数量多,而且形体较大,具有河西汉马的典型特征;根据彩绘木马的材质状况,其类型属于潮湿而糟朽木器,急需进行修复保护。为此,针对目前彩绘木马的保存现状,本修复工作运用现代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木马彩绘颜料进行了分析,物相结果表明:黑色为墨,白色为石膏,红色为朱砂、铅丹。同时遵循原始制作工艺,选用汉代棺板木作为复原材料对残缺部件进行了复原修复,采用无色、透明的有机玻璃(MMA)材料为其制作了辅助支撑底座,使用Paraloid B-72试剂对表面严重糟朽木质、彩绘层实施加固,使用聚醋酸乙烯酯对脱落部件实施粘接,利用原始铆眼套合与加楔技术对木马部件进行了组装;最后,通过安装辅助支撑底座使受损彩绘木马得到了妥善保护,修复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江卫  惠娜  赵昆  王东峰 《文博》2009,(6):318-324
彩绘陶器文物反应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我国出土彩绘陶质类文物较为丰富,但保护修复操作基本不够完备。本文通过对彩绘陶质文物保护修复操作流程的规范化研究,目的建立统一、明确的操作规范,使得文物得到切实的保护,最大程度的减缓或降低文物的衰变速度,延长其寿命,保护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多彩的冰灯     
<正>冰灯是北国冰雪旅游中的一个亮点。如果说,在漫天皆白的世界中游历,得到的是一份清净的感觉,那么,在五彩缤纷的冰灯世界中观赏,领略到的便是一种热烈和浪漫。那里既有楼台殿阁,又有城区和街道,还有鼓手和动物,而且都那样的晶莹剔透,亮光闪闪,真的像一个晶莹的童话世界。多年来,东北许多城市都有人工制作的冰灯景观。这里向大家所展示的就是旅游摄影爱好者在吉林市和哈尔滨市所拍摄的部分冰灯画面。  相似文献   

13.
复色釉陶是汉代低温铅釉陶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其施釉烧制工艺系在普通单色釉陶的基础上,于一件器物上施加两种及以上釉料,以低温一次入窑烧制而成,呈现出绚丽的艺术效果,达到了汉代釉陶的高峰。此类釉陶主要分布于宝鸡、济源和延安及其周边地区;最早出现于西汉中晚期,流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就施釉工艺而言,其多色施釉技术与北魏时期的二色釉陶一脉相承,并在北齐时期与新出现的"瓷胎铅釉陶"二次烧制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北齐特有的多色瓷胎铅釉陶器,为后来唐三彩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彩陶之路”是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以陕甘地区为根基自东向西拓展传播之路,也包括顺此通道西方文化的反向渗透.“彩陶之路”从公元前4千纪一直延续至前1千纪,其中又以大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200年和公元前1300年四波彩陶文化的西渐最为明显.具体路线虽有许多,但大致可概括为以青藏高原为界的北道和南道.“彩陶之路”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前身,对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胶东地区的史前文化彩陶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初步厘清了其分布情况、不同时期的形制特征以及早晚年代关系。通过与大汶口文化和辽东半岛史前文化彩陶的比较分析,发现胶东地区的彩陶虽源于大汶口文化,但具有与之不同的地域特征,并深刻影响了辽东半岛史前文化的彩陶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朱学文  赵昆 《文博》2009,(6):45-50
本文通过对秦俑二号坑彩绘秦俑考古发掘的阐述,进一步论证了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们明晰了彩绘秦俑产生的历史条件、彩绘秦俑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以及彩绘秦俑出土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对研究秦俑、秦文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在考环境监测开始,古发掘现场保护一件刚刚发现的胎体完全腐朽仅以土质为支撑的彩绘漆盘,从发掘现场的通过对该彩绘漆盘临时性保湿、整体提取以及提取后的一系列保护处理,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该漆盘的考古发掘现场保护,使漆盘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18.
安徽新石器时代的绘彩陶器可分为彩陶和彩绘陶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和皖西,而后者则主要分布在皖西南一带。其年代从距今七千多年前一直延续到距今四千多年前,可分为四期。皖西南是我国彩绘陶发生年代较早的一个区域。  相似文献   

19.
阎宏涛  昌征 《文博》2009,(6):229-233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法是基于激光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等离子体而进行实时、快速测定、表征的一种光谱分析新方法。其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少,无需样品预处理,一次光谱可测定多种元素组分等特点,且可在非破坏和非接触的条件下进行在线和实时分析测定,已广泛应用于材料、生物、环境、冶金、医学和文物等领域的测量和表征研究。本文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装置及其在彩绘文物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Selected yellow and brown colored textiles from the Hopewellian Seip Mound group were examined visually and photographed. In some cases, the yarns are colorant saturated and the colored patterns are nearly identical on both sides of the textiles. In addition to the use of several colors, fringe and possibly leather are used as decorations. Particulate material shed from these fabrics, or small samples strategically remov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forensic photography, were examined with optical microscopy, revealing that the fabrics are made of dyed rabbit hair and bast fibers.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EDS) of a subset of the samples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lemental composition between the different colors. However, the high carbon and copper content are signs of mineralization of the fibers. These textiles reflect multifaceted textile construction methods with elaborate decoration techniques as well as the use of complex dye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