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库全书总目》与乾嘉“新义理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早期启蒙学术在乾嘉时期以“乾嘉新义理学”为表现形态。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 ,力主达情遂欲 ,反对存理灭欲 ,要求以新的合情之理取代宋明压抑人情的“天理” ;其二 ,通过“训诂明而后知义理”的为学程序 ,淡化传统“义理学”的“道德化”强势及“自由心证”的主观语境 ,突出学术的意义、实证的意义、试验或实测的意义 ;其三 ,从“言心言气言理”的形上“义理学”走向沟口雄三所指出的“社会的相关之理的创出”。正是如上三方面 ,构成“乾嘉新义理学”的框架 ,并显示出与宋明“义理学”的分野所在。而编纂于这一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 ,就从多方面表现出与乾嘉“新义理学”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并非完全一致,其差异表现主要有体例不同、书名卷数不同、排序不一、评价不一,本文将其差异按成因进行分类,并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清朝统一新疆后,采取积极移民新疆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前往新疆,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矿产开发,金矿即为典型例子.但是,出于对地方安全的顾虑,清朝对于内地人在新疆的金矿开采活动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禁到开的发展变化过程.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汉档案及其他相关文献的解读,论述内地人对新疆金矿的开采和清朝对此之管理.  相似文献   

4.
李致忠 《文献》2002,(1):97-109
--是书卷帙浩博,为亘古所无.然每进一编,必经亲览,宏纲巨目,悉禀天裁.定千载之是非,决百家之疑似,权衡独运,衮钺斯昭①,睿鉴高深,迥非诸臣管蠡之所及.随时训示,旷若发蒙,八载以来,不能一一殚记,谨录历次恭奉圣谕为一卷,载诸简端,俾共知我皇上稽古右文②,功媲删述③,悬诸日月,昭示方来,与历代官修之本泛称御定者迥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类共收小说319部,本文通过对总目子部小说类提要中涉及的版本、校勘及考据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总目小说类提要的编纂所体现的目录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比较全面地论述总结了《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的史学思想,涉及到体例与取材,撰述要求等几个方面。指出“史部”的史学思想至今仍有可借鉴之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献》2012,(3)
<正>四库提要的具体所指有:七阁库书提要,或称"原本提要",指《四库全书》所收三千四五百种图书,每种皆冠《提要》一篇;七阁《总目》提要,指四库馆缮写本《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含库书提要加存目提要,并四部总叙、四十三类小序暨子目案语等核心内容),分置《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之首。此外还有:《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武英殿聚珍版书》所载《提要》近六百篇,以及邵晋涵、翁方纲、姚鼐、戴震、周永年、任大椿等人的《四库提要》分纂稿,等等。《荟要》内四百六十三篇提要,《聚珍版书》内百馀篇提要,经总纂官纪昀等删润、修改,已经写入库书提要之中;邵晋涵等分纂稿,皆为草稿、初稿,  相似文献   

8.
《四库全书总目》在考得失、评异同中体现出作者的批评眼光。在“史部”典籍的提要中 ,《总目》通过区分类聚、考察源流、比较异同等途径 ,评品史籍 ,显示其史学批评的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韩峰 《黑龙江史志》2009,(10):48-48,58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类共收小说319部,本文通过对总目子部小说类提要中涉及的版本、校勘及考据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总目小说类提要的编纂所体现的目录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清廷纂修《四库全书》,不仅是一个文化工程,还是一个思想文化整合工程,是清朝推行文化与思想统治,塑造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忠节观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有必要进行深入阐释.明确清代国家忠节观的内涵,归纳出清廷通过纂修《四库全书》,塑造国家忠节观的途径.借以呈现清廷塑造国家意识形态,推行文化统治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1.
《四库全书总目·墨子提要》称《墨子》“尚存六十三篇”,与宋《中兴馆阁书目》所称“六十一篇”不合。实则《四库全书》本《墨子》旧文仅存五十三篇,另十篇纯属子虚乌有。不仅今传之明清诸本如此,即使在宋代也是一样。《总目提要》因误解《墨子》阁书提要所言“此本所列篇数……与《汉志》合”以及《中兴馆阁书目》所称“自《亲士》至《杂守》为六十一篇”之原意,遂妄生出一个“六十三篇”的本子,而其所推比宋本反增二篇之故亦成无根之谈。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辑入的《图绘宝鉴》是一部重要的古代画史作,其内容与本书其他重要版本多有不同,使研究颇感困惑。通过对四库本与正德本、津逮秘书本及借绿草堂本等版本的比较,发现四库本的底本孔府本并非正德本,而应是嘉靖本或其增补本毛大伦本:并同时推论出嘉靖本的底本是正德本的一个残本。  相似文献   

13.
乾嘉汉学治学宗旨是由文字音韵训诂入手以寻求经书义理。但汉学家对这一宗旨的理解并不一致 ,学术实践的途径亦有差异。考察其代表人物戴震、阮元各自的学术主张与学术实践 ,比较二者的同异之处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汉学治学宗旨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清中叶以降,汉学渐兴,考证学风弥漫学界,由经学而扩展至子、史、文辞之学,也吸引了一些宋学家兼采或转治汉学。但宋学的影响却如静水深流,这在家学脉络中较为明显:一些汉学家族的科举成就得益于理学陶冶,今文经学家多汲取、调和宋学,理学传统也潜移默化地导致了汉学世家调融汉、宋的取向。在家学脉络中,清代汉、宋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形,彰显了理学传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统治之学。但是,儒学并非是从创立之初就受到统治者的信赖而一举跻身庙堂的。汉朝是儒学“佩印绶带”的分水岭。汉以前,在一连串跻身庙堂的努力归于失败后,儒学开始自我反省。汉朝初年,儒学内部分化为齐学和鲁学,以崇尚权变为特征的齐学充分发挥“通变”思想,使儒学逐步适应了汉初政治形势的需要。叔孙通为人机警,善于认清形势,能适时地采取适当的行动,通过自己主观的努力以具体的事功让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儒学的价值,从而使儒学开始正式的登堂入室。叔孙通是汉初儒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6.
During the Jiaqing and Daoguang periods of the Qing dynasty, Fang Dongshu published the Hanxue Shangdui, which launched a fierce attack on the Han School and marked the open contentions between the Han and the Song schools. While defending the Song Learning, Fang attacke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Han School, mainly in four aspects: the Han School’s methods of scholarship, various concepts of philosophy proposed by the Han-Learning scholars, the trivial and piecemeal character, and the heterodoxy of the Han School. Fang Dongshu criticized the Han-Learning scholars who paid attention only to the books and neglected the social affairs. Sharp and reasonable as it was, his criticism however seemed less objective, especially when he tried to use the emperor’s authority to threaten the Han School, which was beyond the range of the normal academic debate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Nankai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 1  相似文献   

17.
以盛世光环载入史册的乾隆朝在文治领域潜伏着重重隐忧。当时朝廷重视经学,而思想上却不认同民间汉学;虽然承袭庙堂理学,却对其内圣外王鲜有心得,并且压制朝野理学的发展。同时,统治者的信仰世界混乱、迷茫。嘉庆朝的经学政策略有调整,重新重视理学,又强调以勤简为政,但总体上缺少新意,无济于事,清中期遂成武功彰显而文治偏失的格局。这也是清朝由盛而衰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8.
唐代出现了大量文人所写的应用性传记。其中,他传性托传基本上体现史传的“有益于世”的精神,但和史传的具体写作目的截然不同,它不用拘于史传的种种体式,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所以,他传性托传的突破传统史传体式,使得传统的“传”由单纯记述历史的散文发展成为极富文学艺术性的散文,从而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安海燕 《清史研究》2020,118(2):105-118
从历史背景来看,藏传佛教赋予中原统治者的"转轮王"和"文殊菩萨化身"称号只是一种尊称和象征性符号。不管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悦纳,它们对于清帝的核心意义在于确认其作为中原王朝统治者的身份。乾隆帝制作御容佛装像的基点在于以传统王朝的皇帝面对蒙藏族群,在此前提下融入个人的宗教趣味,形成了以"转轮王"兼"文殊菩萨化身"呈现的皇帝形象。如果说这种形式有什么更多的含义,那也不外乎是增加他对蒙藏高层的亲和力和他身为清帝的神圣性。新清史学者所主张的乾隆帝以藏传佛教的转轮王、菩萨身份治国的观点缺乏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昭军 《清史研究》2006,3(4):36-43
汉宋调和是晚清儒学值得注意的学术现象,其具体情况存有差异。即使同是调和论者,学术立场也有不同。就其大者而言,可分为宗宋学不废汉学、宗汉学而兼采宋学以及汉宋会通三种类型。这既体现了晚清传统学术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汉学、宋学之分派的相对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