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章士钊先生是民国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行事风格和偏激主张历来褒贬不一。他确有一些独到的创见,如首称孙文为“孙中山”;首倡北洋政府总理为“执政”;敢于穿梭在军阀、猛人之间调停争讼;又曾被鲁迅骂为“老虎总长”、“落水狗”;生活在白话文时代,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馆陶县地处古黄河之滨 ,据旧志记载 :从东周周定王五年 (前 60 2年 ) ,黄河在宿胥口改道经馆陶 ,从天津以北入海开始 ,曾先后九次在馆陶决口改道。每次决口改道 ,都给全县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可以说 ,馆陶人民在历史上曾饱受黄河之苦。在馆陶籍的名人中 ,有一位与黄河结下不解之缘 ,对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他就是人民治理黄河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式人物 ,被人们称为“一代河官”、“名副其实的大禹传人”的王化云同志。他是黄河之子 ,他以平生的才智经历回报了黄河。笔者曾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 4 0多年 ,并曾主持编…  相似文献   

3.
柯云 《文史春秋》2003,(1):23-23
人们传颂的老虎县长,是原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徐君虎,在解放前曾出任过新宁、邵阳、大庸等县县长之职,他刚正不阿,“巧破黄金案”,被誉为“老虎县长”。其实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民办实事的故事,至今还在百姓中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4.
《神州民俗》2007,(7):81-82
俄罗斯媒体曾披露惊人新说,一位名叫雷蒙·莫迪的人对4000个有过临床死亡经历的人们进行了调查.发现濒临死亡时人类会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原来早在20世纪初,一个叫做伯恩特的德国医生就曾下过决心,要弄明白人们死后的感觉是怎样的,详细对曾徘徊在生死边界的人们进行了调查后,他发现死而复生的人们在进入死亡世界后首先体验到的是一种强烈的欣喜之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李琦 《百年潮》2011,(12):68-72
毛泽东在一些人生关节点上的重要选择,总引起人们无尽的回味和遐思。毛泽东若干“独辟蹊径”的成就,似乎都与这些异乎寻常的悄然选择有着若隐若现的关联。例如他早年曾有过三次离开众人汲汲之路而另辟他途的选择:一次是早年放弃赴法勤工俭学;一次是大革命中回湖南搞农运;一次是八七会议后毅然“上山”。当然,这些选择之“关键”,多是事后回溯时人们的总结,但换个角度来看毛泽东遇事如何“拆招”,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陈钦庄 《世界历史》2003,7(5):110-114
腓力·梅兰希顿是欧洲 1 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其影响仅居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之后。梅兰希顿少年时深受人文学者罗伊希林的影响和伊拉斯莫的熏陶 ,而后成为一位著名人文学者。他积极投身于宗教改革运动 ,全力支持马丁·路德。他是《神学基本概念》与《奥格斯堡信纲》的起草人 ,并在路德之后成为德国宗教改革的领导人。但他却一直默默无闻长达 30 0年。他与路德的分歧表现在 ,他希望与天主教会妥协 ,而正统路德宗反对人文学者在教会内部推行宗教改革的主张 ,所以梅兰希顿和伊拉斯莫、莫尔、罗伊希林等均走上悲剧之路 ,这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性。 1 9世纪后 ,德国学术界对梅兰希顿及人文学者的评价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深受人们尊敬的爱国民主人士、山西平陆县教育界老一辈进步知识分子关绳武先生,走过85个春秋之后,于1987年12月26日与世长辞。他在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年月里,因宣传共产主义、保护共产党人而身陷牢狱;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兢兢业业,一身正气,曾被中共中央某领导誉为“不是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先生百年华诞之时,仅以此文表达对先生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8.
《南方人物周刊》2012,(41):92-95
自从艾森豪威尔以其孙子的名字将“卡托克廷山庄”命名为“戴维营”,人们对“旅居’有了明晰的认识。他曾在此与赫鲁晓夫举行高层会谈,表达遏制军事对手的共同愿望,也曾在此挥杆于高尔夫球场。事实上,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最早在这里度假疗养。多年间。美国总统在戴维营会见要人、疗养度假。戴维营,是总统的旅居度假地,也成为美国外交的独特舞台。  相似文献   

9.
曾被时人称作“大儒”的方孝孺,陈法在《方孝孺论》中则指出那是人们“习而不察”所致,并针对方孝孺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批评方氏是“不学无术,刚愎自用”的渺小人物,批评他身为惠帝重臣,竟然违背“君子以仁义之道光辅其君”的准则,以致国亡谚死,牵连八百余名无辜,可谓不仁、不智;《方论》还批评惠帝庸劣无能,提出“且为建文者,为夷、齐、泰伯之让,则至德光昭千古矣”的主张,颇有些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鲁迅有没有自己的正面主张?有,“立人”思想,就是他的最值得注意的正面主张。这一思想的要义,即如他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所说:若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只有“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才能“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  应该“立”什么样的“人”?他在“五四”时期曾一再提到的“真的人”,“完全的人”,是他的期待。换言之也就是个性真正得到解放的人。对当年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来说,就不但要从帝国主义侵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