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从本的以无意义回绝意义,以没意思取代意思,以无内容回绝传统叙事呈现的另类写作,作出了自己理解的剖析。从主人公精神之士的毁灭,窥视作的另一副人情肠、两种不相融的理念和写法奇妙地统一在作老到叙事的笔下……  相似文献   

2.
武晋科 《沧桑》2011,(1):262-263
保罗·奥斯特发表于1982年的《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其文学创作生涯的处女作,这是一部带有后现代性的非典型性传记。文本对于传统传记体这一文学类别具有明显的创新,作者运用全新的时间叙事策略来书写传记。本文运用相关叙事时间理论,从时序、时长、频率三个方面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中时间叙述策略分析后认为,作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时间叙事技巧去构建文本以及表现后现代语境下对于生命和生存的体悟。  相似文献   

3.
孙强  田文山 《丝绸之路》2021,(4):94-100
《野马,尘埃》主要叙述了唐朝与西域各民族文化从冲突到反思,最后达到融合交汇的历史进程,以辩证的姿态传达出复杂的历史意识."野马"、"语言文字"等重要意象更是寄寓了作家丰厚的历史思考和文化意识.作为一部将历史叙述与艺术想象融合的长篇小说,在叙事艺术上也作了有意义的探索,作者既努力从传统汲取叙事资源,又借鉴西方现代、后现代...  相似文献   

4.
阿寅《土司和他的子孙们》是一部以家族历史喻指社会历史的传奇文本。作者运用多重叙事者以及循环叙事等手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传奇的可能。但单纯地以传奇故事为支点书写历史,未必能写出历史的温度和质感,那么这些要素就只能作为传奇的支撑和看点,而没有实现叙事主题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朱泽宝 《文献》2021,(2):137-145
笔者新近发现的清末文人童叶庚《增补儒林外史眉评》,是学界未曾注意的《儒林外史》新评本。童评为抄本,仅有评语,无正文,以齐省堂增订本《儒林外史》为底本,逐页点评了原书的前二十三回半,计有六万五千馀字。童评批语精湛,对《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质阐发得尤为细腻深刻;着力发掘作者的用笔相犯之妙,能从细笔中阐发作者的意蕴;关注叙事方法与叙事视角,善于从细微处体察世态人心,长于从无文字处见世情;语言风格或庄或谐,与小说风格随处匹配,更熔铸着评者强烈的个人意志。  相似文献   

6.
罗勇 《丝绸之路》2010,(10):54-56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作品,其叙事视角可归纳为三种:史官视角、人物视角和作者视角。这些视角在《左传》编撰成书中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共同勾画了一幅生动细腻的大型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7.
有别于海登·怀特以语言分析哲学为背景的"诗性逻辑"叙事理论,约恩·吕森以大陆哲学为思想背景,以历史理性为准则,构建了一套"理性逻辑"主导下的历史叙事理论。吕森的历史叙事理论以历史意识为基础,以历史意义为思想目标,历史叙事作为历史意识的实现形式而呈现。通过历史叙事形成历史连续性并给予人类生活以时间导向,形成历史认同,吕森力图论证历史叙事的当代合法性价值。历史意识、历史叙事和历史意义在赋予历史经验以意义的层面分享着同样的逻辑内核,这三个概念分别归属于历史思考的精神意识领域、学术研究领域和功能实践领域。在当前"诗性逻辑"叙事理论处于理论窘境的情境之下,"理性逻辑"的历史叙事能给我们以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三国志》的研究多集中在版本和作者正统观等方面,而对《三国志》的叙事研究,相对冷清。本文围绕叙事主题,以叙事结构、人物叙事研究、叙事语言、叙事手法等方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既有传统的史传文学研究方法,又有借用西方叙事学理论的新趋势;对某些薄弱问题加大了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9.
杨晓华 《丝绸之路》2014,(14):54-56
闻捷的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第一部《动荡的年代》,自1959年发表以来,版本变动较大,诗人在不同版本中对文本进行了删减与修改。本文从版本学的角度出发,对《复仇的火焰·动荡的年代》不同版本进行考证,并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修改部分进行内容和原因两方面的分析,力图寻求其版本流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辰竹 《神州》2014,(14):19-20
《格萨尔王》是作家阿来近年来的一部极具个人特色的优秀作品,它突破了传统小说中的简单的单线或双线叙事结构,在神话传说中穿插现实生活使得神与人之间展开了一段似真似幻的交流,并以说书人与格萨尔王之间相似的人生轨迹来表达对于史诗神话《格萨尔王》的新理解。本文通过研究作者对于小说叙事的创新和小说的中两位主角的命运轨迹来论证作品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1.
探究英国学派历史叙事从国际社会向国际体系转向的意义在于:国际关系理论如何丰富了历史尤其是世界史的叙事类型。就叙事类型的角度而言,上述转向同时也意味着英国学派从典型叙事向发生叙事的转向。其中,"国际社会"概念主导了英国学派的典型叙事和从典型叙事向发生叙事的过渡,"国际体系"概念则完成了英国学派的发生叙事。这种转向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镜鉴:反思意识和语境对峙。同时,这也提醒我们正视西方的叙事模式与客观历史事实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许多学者的关注点从集体叙事转向了个体叙事。通过个体叙事或个体经验来理解现实社会多样性的做法,为民俗学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互动式"叙事研究是关注个体叙事的重要视角,它强调从讲述者和听众的互动关系上分析叙事的过程及意义。就具体学术实践来看,"互动式"叙事研究在关注个体叙事,尤其是"可得性叙事"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即"资格"和"移情"。"资格"主要谈论的是谁有权利讲述故事,而"移情"是对于"资格"主张的反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对电影《我的母亲赵一曼》的叙事视角的特殊方式——多重内聚焦方式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特殊叙事视角带来的电影的对话性:儿子和母亲的想像性对话实际上是今天和历史的对话,观众是在对话中,而不是在独语引导下理解烈士和历史的;最后,文章分析了电影这种特殊叙事视角产生的文化土壤和所蕴涵的当下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春高 《世界历史》2007,79(6):47-59
封建主义范式的主流叙事,强调封臣一封土两大基石对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主导作用。“封建主义的悖论”则以另类的叙事,揭示封建国家诸多准封建或者非封建的特征。悖论现象反映了西方封建主义范式的理论危机。  相似文献   

15.
《大象席地而坐》是导演胡波(笔名胡迁)的首部作品,该片以胡波的同名短篇小说为蓝本,讲述在一座并不发达的河北小城中,四个陷入人生困境的底层小人物寻求救赎的故事,影片获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本文将从作者本人、叙事结构、视听语言及主题传达四方面为切入点,分析电影《大象席地而坐》非线性叙事模式与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几个因素,并以此展开对导演叙事模式与创作风格的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导演为观众营造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侯马盟书》中的相关史料,初步探究《左传》作者在叙事方式中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7.
韩素玲 《神州》2014,(11):4-4
伍慧明在小说《骨》中采用了后现代叙事之多元化叙事视角,限制性内视角叙事策略不仅没有因为这种视角的限制妨碍莱拉清晰地叙述完整的故事。这种策略留给读者一种神秘感和很大的想象空间。相互呼应的多元化叙事策略的成功应用引领读者深思,也帮助读者充分解读作者希望传递的信息。于无声处,作者巧妙地揭露了美国政府残酷的移民制度,也谴责了美国的种族歧视制度。  相似文献   

18.
章志萍 《神州》2014,(14):113-113
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1930—)是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修辞学家以及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代表人物。本文以热奈特《叙事话语》(Narrative Discourse)为对象分析了聚焦概念的贡献和不足。  相似文献   

19.
安利利 《神州》2011,(6):74-76
《家有儿女》对于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成长的烦恼》作为美国ABC公司推出的一部类似题材的情景喜剧,两者具有极强的对比性,本文试通过分析这两部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同类型情景喜剧中的人物塑造、喜剧元素运用、叙事结构三方面,以反映出两部剧的不同创作理念和不同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的问题千头万绪,但论其主题,就是中国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重建合乎世界潮流趋势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19世纪晚期的洋务新政,乃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最具意义。然而,20世纪的政治纷争,使这场现代化运动在不同话语体系中有了不同价值,"现代化叙事"高看了洋务新政,而"革命叙事"则不以为然。"革命叙事"中的洋务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其意义何在,有哪些调整,还是很值得注意的学术史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