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绸之路》2011,(21):78-78
近日,来到位于成都新会展四号馆与五号馆之间的雅安馆,“熊猫首都·生态天堂”的展示主题格外彰显——着力发展的光伏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清洁能源、低碳经济;川西交通枢纽建设、川西电力枢纽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特色农业。  相似文献   

2.
周寒波 《神州》2013,(5):53-53
生态文明城市是低碳经济体制环境下新生的城市发展形态,是建立绿色城市、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过程,是环境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低碳生活新理念的集体体现形式,科学、合理地构件生态文明城市体系和指标将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推动我国生态城市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邱二龙 《旅游纵览》2013,(6):176-177
从分析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出发,对其关系进行总结,指出城市规划对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以旅游名城桂林为例,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交通模式,生态绿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未来低碳城市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一、引言假如说,传统的商贸城市支撑着千年的农业文明的发展,现代的工业化城市则承载着300年来的近代工业文明。但正是这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历程,消耗了地球上大部分的的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这凸显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生态产品,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在生态文明视阈下,地方政府应当采取举措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智慧城市上升为中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并在很多城市持续推进建设,将近300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智慧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智能和高效发展,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与模式,对于促进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应用为城市研究、规划协同与方法创新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大数据与传统数据方法的整合,进行城市与区域空间的仿真模拟,从而推动智慧化的  相似文献   

6.
乡村景观规划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和谐发展,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创建和谐生态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理论上为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为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村落景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何冠华 《风景名胜》2021,(8):0061-0062
文章针对某地区公共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分析了城市生态公共绿地景观的发展,在保护现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探讨生态公共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从而进一步改善公共绿地的生态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游憩场所,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部志书记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域、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还向世人展示了这个地域、这个城市的特色与文化。本文以《连云港市志(1984—2005)》记载为视角,考察连云港城市20多年的发展变化,探讨这座城市作为开放的海港城市、多样文化的融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山海港城的风貌等特色和文化意蕴内涵,从读者的视角推荐这部志书,既是彰显该志的价值,也是彰显连云港城市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9.
对成都府南河滨河线性绿地进行三维空间分析对比,从景观生态学、植物学、以及环境心理学等学科角度进行综合研究。抽象出城市滨河线性绿地模式空间,并提出相应的景观配置优化措施;建立适用于城市河岸绿地的最优景观格局,从科学、系统、生态可辩护性、可持续发展角度构建城市河流景观生态可持续规划设计体系。物种考虑方面,对府南河水鸟——白鹭鸶的分布区域进行调查分析,验证最优景观格局的科学合理性,以期实现城市河流“自然、人类、水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中国理智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及含义做了详尽的说明,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探讨了在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提出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首先应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确立以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促进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配合;同时要采取有效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并通过建设生态农业和完善城市建设,加强农村与城市的环境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地时空演化及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初步探讨了城市绿地时空演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指出随城市发展,城市绿地设施程度增加自然度降低的演化趋向。以游憩行为理论为依据,以吉林市为实例,提出了波状和辐射状两种分布态势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空间布局模式,强调环状绿地与楔型绿地相结合,各类分级绿地与游憩系统相结合。进而提出城市绿地建设三个圈层即城市中心散点状绿化带-城市郊区集块状公园绿化带-城市外围连续自然生产绿化带的构想。在此基础上针对城市土地利用程度的地域差异,对于城市高度利用区、改造发展区、城市新区和郊区逐一提出了各自的绿地布局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地域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核心,它赋予一个城市的灵性。回顾秦皇岛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秦皇岛的地域文化具有三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即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并存,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并存,东方文化和西方文明并存。在经历合并、扩张之后的职业院校,必然要转向内涵发展,重点加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从而提升办学"软实力"。然而具有历史积淀的地域文化为高职校园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只有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培养实用性和技能性人才。  相似文献   

13.
冯劼 《风景名胜》2021,(4):0032-0032
我国非常重视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生态方面,尤其是在风景园林建设中,也一直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风景园林施工中运用节能新技术可以节约施工成本和满足低碳发展需求,同时也能保障施工效率和质量。本文对节能新技术在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车明子 《风景名胜》2021,(1):0030-003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有效地改善了城市规划,加强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齐齐哈尔地处祖国北疆,是关东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齐齐哈尔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彰显了关东文化的地域特点和民俗特色。齐齐哈尔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中,既受到了关东文化的滋养、熏陶和影响,又以自己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丰富、拓展和充实了关东文化的内涵。在齐齐哈尔现代城市文化品牌的构建中,关东文化是齐齐哈尔城市文化品牌构建的重要的支撑力量和特色资源,在城市文化品牌构建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闻艳灵 《风景名胜》2021,(7):0182-0182,0185
本文基于生态园林城市理念背景下,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工作展开相关分析和研究,对现阶段园林绿地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同时提出针对性的园林绿地建设工作策略,充分发挥出园林绿地建设工作优势,全面提高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城市居民营造出一种更加自然和清新的生活环境,推动整个城市快速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提高历史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有: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社会需要"的准则和"社会变革"的主线。在教学理念上,坚持"深入、有效、及时、科学、示范"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重点引入"专题式""探究式"教学,并合理,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设特色教辅资料.结合乡土史教学,彰显地域特色;结合科研,因校制宜建设教辅资料。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编修城市区志必须要弄清区情特点,要把握记述的对象和内容定位,要突出地域特色,要彰显城市品位。  相似文献   

19.
张丽娟 《风景名胜》2021,(8):0077-0077,0079
现如今,我国城市范围内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呈着碎片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导致城市内带状绿地不断发展,在城市公园绿地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如今,城市土地资源紧缺,带状绿地与面积较大的公园内部的绿地相比而言,带状绿地的开发建设更加灵活,可以在城市道路、水滨等沿途设施附近灵活设置。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应当提高对带状绿地景观的生态化设计的研究与应用,从而为人们创造出更为便捷的休憩场所。  相似文献   

20.
陆邵明 《人文地理》2013,28(3):51-57
论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场所的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城市文化特色塑造的基础性的新方法"场所叙事"。论文阐述了相关的定义与内容,探索了城市文化特色与其认同性建构的场所叙事策略与路径。相比传统基于物质形象塑造模式,场所叙事更倾向于将场所中隐含的非物质的社会文化信息展现到物质空间之中,来凸显城市亚文化;同时,场所叙事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框架来建构文化认同,培育场所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此外,论文对上海滨水历史街区"老码头"更新进行考查,从场所叙事角度,来诠释与验证其策略在历史街区重构中的适用性。本文的贡献在于为当下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塑造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