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平武白马生态脆弱地区经济模式变迁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玉銮 《人文地理》2007,22(3):47-50
历史上白马地区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的农牧业到消耗型的伐木经济,再到今天的民俗生态旅游和生态农牧经济的变迁。半个多世纪白马人的经济发展告诉我们,凡是以高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经济活动都难以持续。白马地区的经济变迁还显示,生态脆弱地区理想的经济结构应当是适应环境特点的多元复合结构,而不能是一条腿走路的单一结构;同时,生态脆弱地区发展生态经济还应当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充分发挥当地人民的创造性,走内源发展之路,避免盲目移植外来的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2.
郑雷 《风景名胜》2021,(6):0201-0201,0203
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家对林业自然资源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林下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能力不断提高。但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不断促进我国林业建设,创造更多的营收。鉴于此文章主要研究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常见问题和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青 《旅游纵览》2023,(12):167-169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这种新型旅游经济模式的出现,不仅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且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参照模型。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围绕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旅游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新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思路予以全面阐述,旨在通过对低碳经济给旅游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的解读,强调低碳旅游模式在改善和丰富旅游体验与促进旅游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方面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粟、黍为主,兼有麦类、豆类和水稻的农业种植体系,以及完善的农业生产加工过程、发达的家畜饲养业和较高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水平,共同构成了岳石文化合理完善的生业经济模式。但在地理环境和水热条件等自然因素差异的影响下,岳石文化各区域在农业种植和动植物资源利用等方面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山东地区中,鲁西北和胶东半岛的生业系统最为完善,鲁中南的旱作农业与家畜饲养业较发达,鲁东南以稻作农业为主,胶莱平原旱、稻兼作的生业系统集中分布在平原外围近丘陵地带,鲁豫皖交界的黄淮平原形成了种植与渔猎互补的经济结构,苏北和辽东半岛可利用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多样化的选择阻碍了该地区种植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水吟  肖涵 《世界》2004,(10):4-15
建国之初,个体、私营工商业曾经拥有过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历史发展的曲折之中,这空间却曾愈益狭小,个体,私营工商业户在“极左”的“烈火”狂烧下破碎凋零,几近绝迹。然而,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们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历史阶段,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就不能不市场化;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同市场经济体制,其实是相容的。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由老百姓自主经营的非国有经济蓬勃滋生。《2004年中国数字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民间资产的总量约为28万亿元,大大超出了2003年财政部公布的11万亿元国有资产总值。民间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经济增长的情况看,国有经济的贡献占1/3,另外2/3的贡献来自于非国有经济。”这种具有强劲生命力的经济模式,现在被称为“民营经济”。这种具有多元化、社会化、公众化、法权化特征的经济模式,是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中的一个伟大的创举。中国大地上生机勃勃的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的民营企业,一个个在市场经济海洋中弄潮搏击的民营企业家,构成了建国55年来最为辉煌的经济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6.
王萍 《世界历史》2008,(3):71-82
哥伦比亚是世界上第二大咖啡生产国。在咖啡经济形成之前,矿业扩张创造的资本积累,以及引发的商业及银行体系的初步建立为哥伦比亚咖啡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虽然哥伦比亚18世纪就已经引入咖啡树种,但是直到19世纪末期咖啡才成为哥伦比亚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本文认为,1920年代后,在国内外有利的条件下,哥伦比亚咖啡经济实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咖啡经济的扩张与繁荣不仅有助于哥伦比亚摆脱殖民时期延续下来的前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更重要的是所创造的原始资本积累,刺激了城市化和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加之,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对工业化的启动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纺织业、石油业和食品加工业等迅速建立和发展,使哥伦比亚逐渐走上现代经济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全球金融领域新政,对中国经济而言,有十分丰富的潜台词:中国大量出口、购买美国国债的经济模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必须靠内需来恢复经济  相似文献   

8.
刘思亮 《神州》2013,(7):56-56
当前,低碳经济、低碳消费方式正日益影响和诱导着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旅游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具有响应低碳经济模式、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倡导低碳消费方式的先天优势。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指向。  相似文献   

9.
论全球化时代的人地关系与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静  陈彦光 《人文地理》2003,18(5):7-10
本文的主题是讨论经济全球化对人地关系的影响。首先,认为全球化强化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在全球化推动现代性区域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外化的空间及可能性在递减。全球性经济活动受到了地理环境的更大程度的制约。同时,经济全球化不会改变人类活动的基本空间型式和相互联系,也不意味着人类会自觉减轻对地理环境的巨大压力。其次,分析了全球化给人地关系带来的新变化。全球化条件下的人地关系呈现出从区域扩展为全球、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孤立化走向网络化三个新特点。最后,提出了全球化条件下优化人地关系的政策调整的新思路。一是倡导全球化条件下的先行性的人地关系伦理,二是要建立优化人地关系的全球性评估网络和政策网络。  相似文献   

10.
林木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使用最为普遍的物质。秦汉时期是中国林木资源全面开发利用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古代民众利用自然林、栽培经济林,使之成为人民生计的重要来源,形成以园圃制为基础的农林复合经济模式。在商品经济刺激下,木材及林副产品成为大宗货物进入到各阶层民众生活之中,林木资源商品化已达到较高的程度。因此,林木资源亦成为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秦汉时期得到全面实现,可以说天下资财半出于材。林木资源的开发利用,呈现出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多重历史面相,并对古代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南方人物周刊》2013,(16):13-13
中国经济出现结构性放缓,这在北京激起了波澜,引发了政府应该做些什么的尖锐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近淡化了有关政府可以或者应该积极应对的预期,他表示,中国必须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这实际上承认了中国经济模式中存在的一个矛盾。  相似文献   

12.
非摩擦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是一种典型的非摩擦经济。非摩擦经济不仅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以最为鲜明的力量对社会制度、法律、政府和人们的观念形成巨大冲击,尤其是对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竞争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现代企业应遵循非摩擦经济的运行规律,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提升经营理念,以增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3.
技术、产业和地方:互联网的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明峰 《人文地理》2005,20(5):90-94
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入手,在已有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对互联网的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新空间的产生孕育了新地理学的浮现。文章从互联网的技术基础设施、数码空间区隔、互联网内容产业和电子商务等四个方面总结了互联网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动态及主要观点。最后还重新审视了网络空间和地理空间之间的相互辨证关系,并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发生变化最大的是经济领域.社会转轨时期,旧的经济模式并没有完全消失,新的经济模式已经出现,这给我们修志工作者提出个问题,我们是站在旧的经济模式上考虑经济志的编写,还是站在新的经济模式上去思考?现在仅就我所想到的一些问题,谈谈浅见,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人类行为重建在探讨古代社会劳动分工、社会等级差异、经济模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骨重塑理论和磨损理论,目前可使用3种手段对古人行为进行重建,分别是起止点改变、骨骼测量和古病理学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可以根据材料的实际情况和研究目的 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可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6.
略论我国居住文化的地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兆明 《人文地理》1989,4(4):37-42
居住文化,它是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条件,为满足人们自身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需要而创造的各种居住形式。它既有时间系列的区別,又有地域上的差异。同时又因各种文化(包括外来文化)的相互渗透影响,所以表现出交叉叠置的复合特征。我国的居住文化,因为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差异大,以及外来文化和内部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纵横交错的特点,需要我们认真在这两方面进行规律性探讨。以期更适合人们的生活、休息、娱乐、健康;同时对中国文化地理学建设,亦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国外高速铁路空间经济效应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嵩  李红 《人文地理》2014,29(1):9-14
国外高铁建设起步较早,发展相对成熟,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则严重落后于建设实践。在对国外大量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高铁诱发的空间经济效应为切入点,将国外评估高铁空间经济效应的理论与方法归纳为成本-效益、新经济地理学、可达性、可计算一般均衡与Logit离散选择模型五类,认为从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来看,国外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多维空间尺度效应、受影响的经济部门、站点周围土地利用形式、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关系以及总体效应等方面。最后指出可从实地调查、案例对比及综合研究等方面强化国内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经济空间极化及其驱动因子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借鉴有关研究方法,遵循从过程到格局、机理,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思路,首先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综合分析东北三省及其内部各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极化的过程与空间格局,接着以人均GDP的极化水平为应变量,以工业总产值、当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复合流量的极化水平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①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空间极化现象,且整体呈现出南强北弱的态势;②哈长经济区和辽中南经济区已初步形成,其中哈长经济区处于明显的集聚阶段,而辽中南经济区扩散效应已开始发挥作用;③地区经济发展的位序排名及其变化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中心逐步南移;④区域差异和空间极化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先升后降,但总体水平呈上升的变化态势;⑤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各动力因子的作用程度和作用趋势不尽相同,但工业总产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东北三省及其内部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演变所共有的主导驱动因子,说明其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内生增长过程,并提出应强化市场体制转轨、国有企业改组改革、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离散化是精细化县级主体功能区划的重要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关系识别的空间数据离散化方法。该方法利用广义权距离实现对专家知识与多系统分层要素的综合集成,并通过建立待离散化要素与其影响指标的模糊关系识别模型,获得空间离散化权重。以2009年江苏省阜宁县人口、GDP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离散化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空间离散化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与可信度,可较好揭示各影响要素对待离散要素的空间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赖棋锋 《神州》2012,(35):193
舞台空间的合理布局不仅能够将舞台空间进行有效的利用,而且也有助于艺术的展示,因此在艺术编排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舞台空间合理布局的重要性,编导通常会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系统考虑,并提出最为有效的利用方式,促进艺术成果更为完美的展示。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基于对舞台空间利用相关理念的概述,从空间的利用与任务的心境相结合、空间的利用与画面的呈现相结合、空间利用的有目的性的创新及注意空间的转换与观众观戏心理的变化四个方面着手,综合分析了编导对舞台空间利用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