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外关于入境旅游的研究已有丰富积累,但现有关于我国入境旅游影响因素的研究均较少考虑地理邻近与空间关联性、空间非平稳性等特征。本文基于修正的旅游引力模型,首次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析经济外向度、旅游资源和地理距离对我国31个省域入境旅游影响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入境游客在空间上具有正相关性(空间依赖性)和集聚特征;经济外向度和旅游资源对入境游客数量都有积极的影响,旅游资源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大,而地理距离的增加对入境游客数量有负向的影响。并且,各影响因素的系数存在空间非平稳性,经济外向度和地理距离估计系数形成了以东北地区为核心,不断向西南方向扩散的圈层;相反的是,旅游资源对入境旅游的作用程度形成了由西南向东北地区逐渐递减的格局。研究也发现,邻近地区的入境游客数量对本地区具有正向影响,境外游客从目的地向周边地区扩散,省区之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广东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时空动态演变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刘宏盈  马耀峰 《人文地理》2009,24(4):124-128
广东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是我国入境旅游流运动的一个缩影,其动态演变规律对了解我国入境旅游流运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扩散转移态、时间和空间分布集中指数及转移密度等的计算,对广东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定量描述和刻画。结论显示:广东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呈现随距离递减的特征,其动态扩散年际间变动不大,但空间集中性日益增强并流向旅游资源富集的省区,相应地这些省区入境游客的转移密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3.
在总结我国入境旅游流空间流动模式的基础上,依托市场调查和权威部门统计数据,以北京入境旅游流为研究节点,对其分级扩散模式和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从结果来看,北京入境旅游流的一级扩散受到旅游者动机及我国旅游形象的影响,主要流向陕西、上海、辽宁和广东等省市;北京入境旅游流的二级扩散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特征,一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二级扩散旅游流主要流向为直接出境,二是西部内陆地区的旅游流主要扩散方向为东部沿海口岸省市;总体来看,目前以北京为口岸的入境旅游流还依托着我国传统的精品旅游线路进行扩散和流动,其他新兴目的地对入境旅游流的吸引作用还相对较弱;北京入境旅游流扩散主要受到内驱力、推力、拉力和阻力的共同作用,其中内驱力最为明显,而随着旅游流的扩散的不断延续一级时间的推移旅游流动力因素逐渐减弱,阻力因素不断增强,总体呈现出旅游流流势的距离、时间衰减效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48,自引:5,他引:43  
马耀峰  李永军 《人文地理》2001,16(6):44-46,35
入境旅游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旅游者入境后,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流动特征及分布规律。本文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资料和项目组旅游调查资料,将全国旅游流划分为5大基本旅游流区,为加强各分区间的联合促销及客流、信息共享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王钊  李涛 《人文地理》2021,36(5):157-166
以中国3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入境旅游流集散优势度与旅游经济效率耦合协调模型基础上,分析2000年、2005年、2010年、2016年全国各省市入境旅游“势—效”耦合协调度等级、耦合协调类型及其时空演化路径。研究表明:全国“势—效”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有所下降,协调等级为中级协调。北京、上海、广东、陕西为优质协调省市,呈散点状分布;青海、甘肃、新疆、宁夏为轻度失调或严重失调省市;各省“势—效”耦合协调类型呈现出差异化的时间演化路径,以中短距离的反向迁移为主,迁移类型主要包括:HHt→LHt+1、HLt→HHt+1、LHt→LLt+1和LLt→LHt+1。  相似文献   

6.
霍云霈  杨新军  张兴国 《人文地理》2006,21(2):28-31,27
文章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洛仑兹曲线,分析了1997和2002年我国五星级宾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根据我国入境旅游业空间格局演变状况,借助二次项回归和等级相关性指数,探讨了五星级宾馆供给状况与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关联性,结论显示:我国五星级宾馆受入境旅游业影响明显,空间供给变化趋势与入境旅游业发展态势相似,北京、广东、上海三大入境口岸高档旅游饭店供给的绝对优势地位正在改变,初步形成东南沿海高供给带;最后,以各省区五星级宾馆数为基础,借助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数,建立了五星级宾馆建设的经济函数,为宾馆建设、化配置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入境旅游流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入境旅游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以2000~2012年江苏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数据为基础,运用定量方法、GIS软件等对江苏入境旅游流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江苏入境旅游流及外汇收入稳步上升,2005年后江苏入境旅游经济逐渐走向成熟;在2000~2005年期间,港澳游客占据江苏的主要入境客流市场,2005年后外国游客成为江苏入境旅游市场的主角;入境旅游流流质不断提高,各市入境旅游流流质空间分布差异逐渐减小;江苏入境旅游流流量受民航客运量及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而交通线路长度及星级酒店对旅游流质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借助ArcGIS技术,结合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2000年以来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均旅游收入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对2000年~2011年的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互动关联模式以及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整体上呈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局部上则长期表现出高高相聚和低低相聚的两极分化格局;邻接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着关联互动,使得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不断演变并出现新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9.
我国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旅游资源和区位是影响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两大基本要素。本文以我国大陆31个省区为区域研究单元,借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分析了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三者之间的空间错位现象。结果发现:(1)区位指数和入境旅游收入指数重心偏向我国东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度指数重心偏向中西部地区;(2)资源与收入、区位与收入、资源与区位三组二维组合关系均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可以将这种二维组合关系划分为五种类型来描述各省区的旅游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作为入境口岸的上海和长三角入境旅游市场为研究对象,以入境旅游线路为切入点,从入境首站地比重、空间关联特征等方面展开分析,对上海与长三角区域入境旅游市场的关联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揭示了上海与长三角区域在入境旅游市场上的关联特征,即区域核心城市地位突出、区域关联性不强、关联带动作用不均衡、空间关联范围集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平衡线路比重、共推精品线路等合作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张红 《人文地理》2000,15(2):56-57,14
通过对北京、上海、西安等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抽样调查资料和多年统计资料的分析,总结出境外游客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特征,为旅游热点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2.
文章构建农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对我国中部地区农旅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农旅融合的空间关联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区域聚集性,而旅游业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基本比较分散;我国中部地区农旅融合水平整体较高,以高值耦合度的地区为核心逐渐向外扩散;但农旅融合的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大多数地区集中在勉强协调和濒临失调的区间;我国中部地区农旅融合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而农旅融合的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随机分布特征。据此,提出促进农旅融合水平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十年来四川省入境和国内游客的空间聚集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收集了1996-2005年四川省21个地(市)的国际国内客流量数据,利用集中率(CRn)和聚集度指数(HHI),对其地域分布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入境旅游的空间集中度高于国内旅游,CRn指标和HHI都有较大的差异;10年内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空间集中度在下降,而空间均衡度在逐渐提高,反映出旅游产业发展的地域分布正在逐渐扩张.入境客流量的空间分布受最高级别旅游景点和区位务件的制约,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和最高级别的旅游景点上;国内游客的空间分布受A级以上景点丰度、交通区位和区域人口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较大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14.
1995年来中国省际入境旅游相对优势演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靳诚  陆玉麒  徐菁 《人文地理》2010,25(1):148-154
从区位商的角度,通过引入演化概率矩阵,定量的探讨了1995-2005年来中国省际入境旅游相对优势差异的演化情况,并通过对演化概率矩阵的空间分解,分析了空间环境对入境旅游相对优势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省际间入境旅游相对优势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在10年的演化过程中整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差异的变化和政策以及突发事件密切相关。自身的相对优势基础对该地区入境旅游相对优势的演化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高相对优势基础地区的演化趋向于衰退演化;低相对优势地区的演化趋向于增长演化,且低相对优势基础地区发生突变演化的概率高于高相对优势基础地区。相对优势演化概率在空间上并不独立,东部区域中低相对优势基础地区的增长演化概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说明东部区域中低相对优势基础地区入境旅游的发展好于中西部地区。区域合作、交通改善、资源开发是演化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村级尺度上探索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区域贫困之间的关联特征以及二者耦合作用机理,是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的重要一环。本文分别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多维贫困综合发展监测模型,结合时空探索性分析和耦合协调分析方法,综合揭示两者的时空发展分布特征及其耦合关联关系。2015—2018年研究区内58个行政村的实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呈中段高、南北段低的空间非均衡性分布,整体发展差异呈缩小趋势;②研究区内贫困村的多维贫困状况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中北段地区贫困程度较轻、南段贫困程度较深的格局;③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多维贫困存在空间负相关性关联与明显耦合,且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贫困村多转为同步型发展。研究结果可为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专利的统计数据,分别采用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和特化系数来评价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绝对指标评价的旅游业技术创新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而采用相对指标(单位人口的旅游业专利申请数量)评价的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与绝对指标评价结果相比,西部地区的排序明显升高;东部地区旅游业发明专利特化系数较高,如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海南均在1.1以上,但是全国大多数省市的旅游业专利还属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特化类,说明我国旅游业技术创新结构并不完善。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整理1717、1743、1784、1820年府级地丁税面板数据,建立清代地丁税额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借助空间面板模型,探讨地理要素对该分异特征的影响。地丁税额分布显著受海拔限制,高税额分布于600米以下地区。地丁税额的全局莫兰指数呈空间正自相关;局部莫兰指数存在显著空间分异,高-高集聚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多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府域;引力模型显示税额空间正自相关格局形成受长江三角洲及北部部分省份的集聚影响最大。空间面板回归结果显示,人口与地丁税额呈正相关,海拔、坡度与地丁税额呈负相关。总体而言,地理要素对税额分布不平衡影响越来越明显,显示了国家治理对地方税额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18.
闫庆武  卞正富 《人文地理》2015,30(3):125-129
文章基于中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与2005年1%人口普查数据资料,采用流数据分析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选用省际人口迁移的最大联系线、最大迁出流、最大迁入流、期望线、迁移效率、粗迁移率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我国1995-2010年间省际迁移的时空动态特点及其区际联系。结果表明:全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流动性不断增强,东部地区更明显;省际最大人口迁出与迁入流反映了中国省际区域间空间相互作用整体框架,全国大致可以分为3个人口吸引片区和5个辐射片区;省际最大净迁移流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分布较少,其空间分布与各省的MEI(i)指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东部典型入境口岸城市上海为研究对象,以市场调查资料为数据来源,从节点、方向及路径三个角度研究上海市入境旅游流的路径转移扩散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以上海作为入境1:7岸的入境旅游流扩散人次排前十的节点城市依次为:北京、西安、杭州、成都、南京、桂林、广州、昆明、苏州、深圳;按照旅游流扩散方向可将入境旅游流扩散方向分为四类:北向、南向、西北向和西南向,并在每个方向上分别归纳出4条扩散路径,其中上海→北京→西安这→路径人数比例最高,上海→成都→西安→北京次之,上海→西安→北京处于第三位;同时研究显示,入境旅游流的扩散存在着路径依赖及路径依赖锁定现象。  相似文献   

20.
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2014年中国博物馆的空间特征进行多尺度分析和探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尺度看,中国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单中心向外环状扩散和轴向扩展的“扇”型结构特征,并沿“胡焕庸线”两侧非均衡分布表现出“东南密西北疏”的分布格局;从地带尺度看,三大地区博物馆分布呈现出东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西部的“梯度化”特征;从省域尺度看,不同类型博物馆的省域分布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特征,民办博物馆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从市域尺度看,博物馆集中分布在II型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中国市域博物馆密度分布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