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润东 《神州》2014,(18):210-210
20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文学媒介的变革命,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网络文学及手机文学等跨媒介文学的出现,使文学的存在方式、构成方式和运作方式都发了深刻变革,使传统意义的文学边缘化。本文探讨了跨媒介文学的概念及发展,研究跨媒介文学及理论对促进文学的生产和繁荣,推进文学传播多元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尹晓鹏  杜文娟 《神州》2013,(16):53-53
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电视新闻作为传统媒介的新闻节目在现实的"媒介融合"视野下的处境已经发生变化。如果电视新闻要在现实的环境下突出重围,只能依靠"融合媒介"平台发展"融合性电视新闻"。在本文中,笔者试从媒介融合视野下的电视新闻如何发展"融合性电视新闻"入手,分析其节目形态和采编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3.
耿春艳 《神州》2014,(14):224-224
“媒介融合”这个概念是如今传媒界常提到的。那么“媒介融合”,成为了媒体人思考的问题。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应该反应冷淡,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作为传统媒体,也可以自有的资源优势进入新媒体,也就是媒介融合。这绝不是对传统媒体的彻底取代,而是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发展。只有这样发展才能使媒体行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
媒介-空间辩证法:创意城市理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蕾蕾 《人文地理》2012,27(4):44-48,82
本文采用思辨方法,以作者对现代城市空间的观察,以及"媒介物"和"媒介表征"在城市空间的渗透,作为出发点,探讨媒介与城市空间的辩证关系,增进有关媒介和城市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文章指出媒介-空间辩证法的知识基础,来自于新兴交叉学科"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然后对媒体的空间性和空间化过程及其在城市空间的具体表现和可能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建立了媒体与城市空间的交互分类体系;通过借用"媒介的物化"和"物的媒介化"思想,将媒体与城市空间的辩证关系,与创意城市的理论探讨相关联,指出媒介-城市空间辩证法对于创意城市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黎 《风景名胜》2021,(7):0189-0189,0191
随着当前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桥梁逐渐成为跨越特殊地形的主要设施,尤其是跨江大桥的建设,充分推动城市向“美好生活”的发展目标前进。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桥下空间作为一种稀缺且容易被忽视的公共资源,应当加强综合利用,以此凸显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跨江大桥桥下空间的利用价值,并探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有效的综合利用策略,旨在为相关城市建设和空间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民对巨型城市空间要素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材料的传播,各类媒介所建构的城市功能等级序列表征了特定群体对空间意象的选择性传递。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媒介文本中地名词频的统计分析,来探索不同的互联网媒介所蕴含的空间意象。研究首先回顾了媒介语言与城市空间意象关联的理论,追溯、梳理了采用媒介材料进行地名采集分析空间意象的方法,并建立了比较不同类型媒介所蕴含的空间意象的理论基础;第二,实证研究中,对经济新闻文本中的地名进行词频捕捉,按照标志性建/构筑物、道路、河流、地段进行分类统计,并通过空间累积计算描述了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意象;第三,研究进一步比较了经济新闻报道与市民网络文本在空间意象方面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7.
于晓晨 《风景名胜》2021,(8):0202-0203,020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趋势影响着艺术品市场的交易。在全国经济稳定的大局下,市场拓展的需求、新的媒介的介入使得艺术品的交易模式发生了变化,新的交易模式的出现对艺术品市场的拓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艺术品市场今后的发展。本文主要将目前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上的各种交易模式进行梳理、整合,分析媒介融合大趋势下新的交易模式的优劣势以及中国艺术品交易模式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刘晶 《神州》2014,(5):242-242
随着媒介融合的加深,以报纸和电视为主的旧媒体退出历史舞台的言论不绝于耳。而旧媒体不会束手待毙,也开始走上转型发展之路。而作为新闻媒体核心之一的新闻编辑的转型,也备受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从新闻编辑阅读方式的更新、新闻编辑受众意识的转换、预备人才的培养和新闻编辑角色的转换四方面来展开论述,以便促使新闻编辑转型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亚鹏  柳中元 《神州》2012,(35):219-220
媒介融合近来不管是在新闻传播学界还是业界都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根据已有的学界理论和业界的实践,为了提高广电媒体的综合竞争力,2011年8月山东广播台和电视台进行了媒介融合。为了验证媒介融合的优势,我们借此契机,分析山东电视台和电台媒介融合对山东电台收听情况的影响,我们以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的《济南广播收听市场收听率数据分析简报》为文本进行内容分析。2011年8月山东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进行媒介融合,为此我们选取八月前的五个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作为媒介融合前的分析研究范围集合,选取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这五个月作为媒介融合后的研究分析范围集合。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新闻业界的媒介融合实践,国内学界和教育界从理论上探讨并从实践上进行新闻教育改革。本文认为一方面媒介融合是一个过程,尚处在探索阶段,新闻教育界应理性应对媒介融合;另一方面即使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教育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新闻专业人才的核心任务也是必须要坚守的。  相似文献   

11.
张建 《丝绸之路》2011,(22):78-79
本文主要通过对一系列与信息传递、媒介融合相关定义理论的分析和推演,明确了当下媒介融合产生的时代必然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博物馆建设迅猛发展,座座馆舍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有的博物馆建筑蔚为壮观,但有缺憾,馆舍所在地没有文化氛围,似孤岛,建筑功能实用性不强,闲置浪费,未能做到文化板块集群。纵观这些问题,我以为,无论是建筑设计执业人员还是博物馆专业人员,都应当不断学习研究博物馆学、建筑学与环境艺术学等知识,以融合发展的思想理念,贯穿博物馆建筑空间应用,指导我们实践,冀以做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让博物馆之花开遍中华大地。  相似文献   

13.
吕睿  毛若寒 《东南文化》2023,(3):179-184
在媒介哲学的视野之下,对博物馆元宇宙展示的媒介性考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突破“博物馆讲好故事”的表征性研究范式。探索元宇宙展示的媒介物质性和非表征性,一方面从媒介“符号-表征”的结构转为“物质-社会”关系的认知范式,阐释其本质是一种社会聚合的过程。另一方面,揭示博物馆元宇宙展示的生成机制是经由物与展览的再媒介化而生成新媒介的动态演绎过程,以实现人主体性的递归,完成人的具身认知到生成认知的转变,从“权力-文化”表征性思维转向“身体-实践”。媒介哲学视野不仅树立了元宇宙展示的理论框架,在方法论层面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季靖  江根源 《神州》2021,(2):256-260
随着网络应用从信息搜索向概念分享、社会化方向发展,网络用户的内隐社会身份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研究发现,网民身份的管理系统主要围绕社会关系、信任感和归属感等身份内容来建构,其管理过程与其建构过程同步进行,分为信息搜索阶段的关系管理系统,概念分享阶段的信用评价体系,社会化阶段的版主制度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兴媒介的不断出现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对于传统媒介的研究,特别是中国古代媒介的研究日渐式微。而媒介考古学领域的兴起,也在不断暗示当下人们应该加强对于传统媒介的价值传承作用以及吸取“失败媒介”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唐代其他领域的新闻传播活动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于题壁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放在媒介考古学视野下进行研究比较稀少。因此文章通过媒介考古学的视野,即物质性、异质性和复现性的角度来探讨作为唐代媒介之一的题壁是如何承担着媒介的作用进行文化传播的,并探讨当时文人阶层的传播意识以及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李红 《神州》2012,(21):303-304
透过语言媒介本身进入情境,是情境教学之本,也是语文教学之本。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通过语言媒介进入情境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大规模人口流动背景下的社会极化和社会排斥是全球城市普遍面临的挑战,移民的跨群体社会融合已成为中国城市研究关注的新议题。城市规划和地理学者长期重视公共空间的社会融合效应,强调通过公共空间的营造改善群体间的包容态度、促进群体间融合。然而,持续增强的移动性使得本就存在争议的公共空间跨群体融合效应更加复杂。本文从时空间行为的视角出发,从时间、空间、行为三个维度,构建围绕公共空间的移民—本地居民跨群体融合效应综合分析框架。此框架整合空间、行为和时间三个维度,考虑个体活动与移动的连续性,构建多重空间情境下的活动—移动链,揭示公共空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跨群体融合效应。在移动性增强的背景下,时空间行为视角的研究框架有助于理解人—地交互的社会融合效应,为包容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英语应用能力与跨语言文化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陈许 《岭南文史》2008,(2):40-40
在西方油画艺术发展史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那就是越来越重视材料本身。尤其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转变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发展正在推动城乡关系重构,改变乡村居民的个体生命历程,乡村个体数字实践也推动乡村人地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转变、重构城乡关系。本文基于个体化理论视角,以广州市桂峰村为案例地,运用生命史访谈等方法,分析数字技术是如何推动个体化进程的转型,进而影响乡村空间重构。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个体化进程转变提供契机,使得个体化进程由原先的城市导向逻辑转向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逻辑;数字技术作用下个体化进程推动着乡村物质和社会空间的重构;数字逻辑导向下个体化进程的转变推动着城乡关系的重构。研究弥补了从自下而上视角研究数字乡村的不足,拓展了个体化理论的研究场域,也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