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掀起了一股读书求知的热潮。而此时的我已经25岁了,在一家水泥厂当了八年工人。但我不甘落伍,也加入到了读书求知的行列中。  相似文献   

2.
正书山有路勤为径,求知向学我出生在二里头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都城的河南偃师,古老的中原文化基因使我在后来的教学科研生涯中与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结缘。虽然不是地道的武汉人,但是由于父亲在武汉大学读书和留校工作的缘故,我从1972年随父迁至武汉大学襄阳分校,随着襄阳分校的撤  相似文献   

3.
从唐长孺教授问学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7年秋,我考取了北京师大历史系。乍入史苑,对历史之为科学虽尚无知,却对多彩而神秘的大学殿堂满怀好奇,心间充盈着求知的渴望,决心珍惜时光,发奋向学。但随后四年的大学岁月却是不平静的。特定的时间风雨洗涤身心,带来精神的升华;对科学史观信仰的确立,也使一个初涉史坛的学子终身受益。同时又不无遗憾:四年间各种“运动”多了,读书太少。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专业知识的贫乏,每使我陷入窘境。1978年秋,当年过不惑的我考取唐长孺教授的研究生,又获得一次学史机遇时,真是心潮难平!  相似文献   

4.
学院研究生处要我和新入学的研究生谈谈做学问的道理,这个题目范围比较大,不容易讲好。同学们大概读过《劝学篇》、《劝学诗》一类诗,听说过诸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锥股、负薪挂角这些动人的读书典故,它们或是寄托着前人对后学恳切劝告和真诚鼓励,或是蕴含着前人勤学求知、战胜困难的优良精神。同学们也许寻访过一些名人的读书史迹,听到过中外名人的读书以及他们做学问的名言精论,产生景仰向往的心情……。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雨果也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引用这些活,并非因为这是名人名言,而是因为它是对书籍价值和作用的肯定。孩子开始观察社会有了求知欲望时便开始读书了——上学前读的是图画的书,识字后读的是文字的书。书,在自纸一般的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广阔的窗。只要肯读书,做父母的总是高兴的,并尽其所能给予满足。我的一位朋友经济状况不太好,夫妻一人下岗,另一个企业  相似文献   

6.
林彪这个人喜读书,至少在抗日战争后期是如此,我可以提供一点证明。喜读书对他来讲,其用意可能有好坏两个方面。好的方面是乐于求知,坏的方面可能是学习中国历史上臣工们的争迎避祸之术。林彪在这个方面可谓千古奇人。1962年7000人大会上,只有他的讲话,受到嘉奖,因为他说,自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以来出现的绝境,都是由于没有听毛主席的话的结果。其逢迎之奇绝,用心之阴毒,脸皮之奇厚,古往今来都可算是个绝对冠军了。要找一人一事来比,可能只有苏联的贝利亚了。上世纪30年代上半期,贝利亚在苏联南高加索之小国任地区中央局书记。19世纪末、20…  相似文献   

7.
(一)从我的家庭说起1919年,我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9岁开始在本镇县立完全小学读书,因家境贫寒,毕业后未能升学,想谋生年龄还小,只好在校续读一年。在这期间,我常到本族的一个叔祖父家去玩,他因喜爱评书,家里存有各种小说。诸如:《封神榜》、《济公传》、《七侠五义》、《石头记》、《镜花缘》、《精忠说岳传》、《东、西、南、北四游记》、《聊斋》以及“包公”、“施公”、“彭公”案,征东、征西之类。这些书,对当时粗通文墨,求知旺盛而又好奇的我来说,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我如饥似渴地把所有小说全部看完,不辨良美,囫…  相似文献   

8.
张德伟 《文史月刊》2013,(12):31-42
我自幼生长在东北辽宁省辽阳市,从童年起就被迫接受日本的奴化教育。我于1936年2月进人伪满奉天市(即沈阳市)大东“国民学校”读书,1940年升人城东“国民优级学校”读书,1942年考入南满中学堂读书。现将一些亲历写下来,以警后人。  相似文献   

9.
<正>图书馆是读者学习和学术研究的中心场所,又是读者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和开发智力的地方。图书馆历来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是读者读书、求知研究的第二课堂,是服务性的学术机构。它始终  相似文献   

10.
正18年18岁,这里是我人生之初的成长摇篮,是我走向生活的启蒙之地。河西路23号的生活烙印,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记忆,魂牵梦萦,无数次在梦中回到这个家。家的印象之一刚搬到这儿,我们全家三代6口人:老太爷、老太太、在贵阳医学院读书的父亲、已是小学教师的母亲、在中学读书的姑妈、不满一岁的我。两年后添了弟弟高元,再两年半后又添了妹妹高晴。这一年,姑  相似文献   

11.
正确切地说,我是没有参加过高考的大学生。高中时,我在长沙十二中读书,离家特别近,甚至上下课的铃声我在家就听得到,但父亲坚持让我住在学校,他希望我能足够独立。直到1976年高中毕业,我被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不久,一次篮球特招的机会,我被招到电信局技工学校读书。1978年,19岁的我来  相似文献   

12.
1911年春,毛泽东随老师贺岚来到省城长沙,先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了半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当了半年兵。在南北和谈、孙中山让权于袁世凯后,他以为革命已经过去,于是决定脱离军队,回长沙继续读书。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刚刚创办的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其国文教员柳潜爱才心切,有意栽培,便借给他一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共116卷。读后,毛泽东感到收获极大,认为在校读书还不如自学。半年之后,由于他不满学校刻板的校规,且该校有限的课程也远远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于是他毅然从学校退学,寄居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去浏阳门外定王台湖南图书馆自学。  相似文献   

13.
书虫宣言     
我是一只快乐的书虫。因为读书,所以我快乐。我不能离开书生活,否则,我的生命是不完整的。鉴于书对我的重要性,我决定起草一份《书虫宣言》。一、我爱书!我爱读书,既读书的思想,也爱书的本身。那独特的油墨香,那沉沉的感觉,让我为之痴迷。我喜欢徜徉在书的世界里,有时并不去读,仅仅与它相对而坐,也能进入一种浓郁的知识氛围。因此我爱逛书店,喜欢捧一本书就一动不动地看上几个小时,忘了时间,忘了一切。我至今还记得一年冬天我去书店,发现了一本好书,于是把手套脱下放在书架上开  相似文献   

14.
<正>我一直怀有一种信念,就是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坚持到底。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执念,是因为我相信读书可以使人睿智,理性,进而能够独立思考,富有反思性、判断力。很显然,要达至如此的水准与境界,我所强调的读书,就肯定不是在泛泛阅读的意义上的读书行为,而是一个需要对经典不断的进行精读、细读的阅读与思考的过程。至于何为经典,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一  相似文献   

15.
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从插队10年的农村回城不久,分配在车间当三班倒的操作工。时逢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向全国职工发出"开展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活动通知",一时间,全国各地都掀起了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全民读书热潮。为此,各单位还成立了职工教育领导小组,下设职工教育办公室,专门指导职工读书,提高职工的文化业务水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他为国家和民  相似文献   

16.
袁小伦 《炎黄春秋》2008,(11):67-70
翻阅《读书》2007年第12期耿占春《一个孩子的阅读史》,想起我国小时候的读书生活。耿说他“刚上小学三年级‘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就是放了长假”,而我的“假期”更长,“文革”爆发的时候我上小学二年级。“文革”的一个印象就是,课本突然变薄了。我是“老六届”,“文革”爆发前在校的小学生,1965年上的小学,记得课本厚厚软软的,  相似文献   

17.
<正>读书是我小时候最开心的事,记得家中整整一面墙的各种小说、传记、画册、图集被我翻了个遍。20多年过去,现在自家也是一面墙的柜子,里面放的几乎都是那时喜欢的书。工作之后读杂书的时间少了,更多的是读工具书,这20年来涉猎广泛的阅读确实拓展了我的知识面和视野,也在工作中给了我不少的创意灵感。可以说读书见证着我的成长,激励我扎根文化事业一路前行。  相似文献   

18.
正读书写作,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我是从1978年,也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那一年开始读书写作的。1977年秋我在定远县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县党校)谋到一份差事,做图书管理员。单位里有个小小的图书资料室,除理论著作外,还有几本"文革"浩劫中幸存的文学名著,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文学。没想到几本文学书籍竟有如此魅力,我几乎消磨了全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来反复阅读。随着拔乱反正的推进和深入,  相似文献   

19.
心曲姐姐:你好!我现在很苦恼!我已经在家里三天了,不想上学。我今年上初一,到了一个新的学校,离开了我小学时最敬爱的老师,我很舍不得。因为在小学里老师对我很好,经常鼓励我,说我这样的男孩子将来能上一个好大学。新学校的老师不如以前的老师对我好,我就不想上学了。可是家里人都说我这么小,不读书不行!我偏就不想读书,在学校里一点意思都没有。开始时我装病,不去上学,现在我就直接告诉家里人,不去读书了。心曲姐姐,我想问问你,你是不是支持我啊?我想得到你的建议!等待你的来信!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父亲艾思奇离开我们已经46年了。那年,我21岁,刚考上大学就生病在家,心想好不容易能有机会跟父亲交流了,而他却在这时突然离我而去。在这之前,我小学读书是住校,后来中学回家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