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宝颜堂秘笈本《荆楚岁时记》记有古代岁首诸日特别是人日的年日称谓和占候习俗,对此,学者或以为其反映了失传的七日创世神话,或以为是岁占风俗,但是我们若从文献聚散及其反映的民俗传承历史加以考辨,可知《荆楚岁时记》原本并不具有占候文字,岁占民俗主要在宋代以后发展起来,隋唐以前的岁首诸日也基本是作为年日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地方志应重视吉祥文化习俗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祥文化现象由于缺乏研究和倡导 ,在首届新编地方志书中往往给忽略了。笔者看过一些市县志的民俗篇章 ,仅个别的设了专门章节记述取吉习俗。如黑龙江《呼兰县志》的《风俗篇》第五章为《祥瑞禁忌》 ,其中《祥瑞》一节记县民崇尚吉祥的种种习俗 ,如以“龙凤呈祥”祈福 ,尊崇“四灵”(麒麟、凤凰、龙、龟 ) ,八宝 (和合、玉鱼、鼓板、磬、龙门、灵芝、松、鹤 )作图 ,讨口彩和以数字表示吉祥等。许多市县志则是在记述民俗事象时随记吉祥文化现象。再如泉州市《鲤城区志》卷三十三《民俗》 ,在记述风味饮食中的礼仪食品时记 :“泉州民俗婚丧喜…  相似文献   

3.
新方志一般都设有风俗志.记述风俗的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风俗习惯;二是社会时尚.纵览新方志,一般都注重风俗习惯的记述,对时尚的记述则明显不足.有的在记风俗习惯时对时尚变化有所记载,但不充分;设专门章节的,唯有《楚雄彝族自治州志》的第六卷第三十五篇设有《时代风尚》一章.  相似文献   

4.
张勃 《民俗研究》2010,(4):F0002-F0002
<正>《荆楚岁时记》,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是一部记载南北朝时期荆楚一带岁时民俗的著作.它的作者基本秉承实录原则,以流畅的文字将自己熟悉的岁时民俗记述下来,既为研究岁时节日民俗的传承变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认识南北朝时期荆  相似文献   

5.
民间风俗是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古今志书均有采撷民风民俗的传统。旧志风俗是社会环境的缩影,第二轮志书应继承这一传统,保持志书记载民风民俗的连续性。第二轮志书应重视记述民风民俗,要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岁时民俗、礼仪民俗和方言民谚等方面弥补缺漏,增记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变化的新的民俗内容。  相似文献   

6.
王宝红 《民俗研究》2008,(2):183-188
关于“养瘦马”,潘洪钢先生之《清代扬州的“养瘦马”风俗》(载《民俗研劾2005年第2期)一文曾做专门分析,指出其得名之由,并推测此风俗“似又不仅存在于清代”。其实,在明清笔记、小说中,有不少关于“养瘦马”的资料。本文拟在潘文的基础上,依据这些文献的记载,对“养瘦马”风俗,试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风俗、民俗是否同义词,从《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中国风俗辞典》4部重要辞书分开立条和释文内容看,义项是有差异的。即风俗是人类社会、各民族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而民俗为民间风尚、习俗。风俗范畴较广泛,而民俗限于民间。上述4部辞书,虽然分开立目,除释文稍有差异外,并无指出其不同点。  相似文献   

8.
《真腊风土记校注》之补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人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是世界上仅存的最早全面记载柬埔寨吴哥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化、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情况的专。据作亲身经历而录,以其记载的翔实可信而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全仅8,500字,真可谓字字珠玑。历代中外学为《真腊风土记》作校注不乏其人,其中以夏鼐先生的《真腊风土记校注》最受世人称道。中华书局于1981年出版了单行本,2000年又收入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再版。  相似文献   

9.
张勃 《民俗研究》2012,(4):37-46
北京拥有大量的地方志,不同历史时期修纂的地方志对北京民俗的记述,为当下进行北京历史民俗研究提供了比较系统、翔实、可靠且时空确定的宝贵资料。通过对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发现与解读,可以进行北京民俗史、北京历史民俗形态、不同区域历史民俗的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风俗观以及民俗志文本写作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利用地方志民俗资料进行北京历史民俗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是由地方志文体的特点以及修志者的观念、水平、工作态度等决定的。因此,进行北京历史民俗研究,不能仅仅依靠地方志,还需要其他类型的文献作为资料来源。本文之所以主动舍弃其他材料而专注于一种,主要是为了肯定和提倡它,使其在北京民俗研究中获得与其价值相当的位置。同时,这样做有利于对这类型资料的优缺点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以发现、提炼使用这一类型资料进行研究时的合适方法。如果不同类型的资料都得到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在综合应用时就可以更好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从而将北京民俗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萧放 《民俗研究》2000,(2):172-178
《荆楚岁时记》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民俗志著作,是中国第一部地方岁时民俗的专门记录。本文试图从多种角度对这部重要文献所蕴含的学术文化意义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对其目前研究状况予以评述,并提出有关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设想。  相似文献   

11.
编修多民族聚居县份的县志,设民族篇十分必要。宁夏《固原地区志》、《西吉县志》和新疆《呼图壁县志》等皆设有民族篇(编、卷),载事异同多变,各有千秋。《麻江县志》的民族篇,除记载境内各民族来历、分布、人口、语言文字、区域.自治、民族团结等基本要素外,详述了独具特色的民情风俗,不再另设民俗篇,减免重复,信息密集,不仅是篇目设置上的高明,更能全面集中展示丰富多彩的各民族传统文化。《麻江县志》民族篇的民俗部份选材精当。宗族家庭、姓氏名讳、婚丧庆祭、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岁时节日、礼仪禁忌、信仰崇拜和工艺技能…  相似文献   

12.
张晓虹博士《明清时期陕西岁时民俗的区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 年第二辑)一文在论及陕南龙舟竞渡时说:“最早记载汉中地区有龙舟竞渡的是雍正《陕西通志》,该书记载了兴安州在'端阳日,官长率僚属观竞渡,谓之踏石。”,并认为陕南龙舟竞渡是“川楚移民进入的结果”。笔者经过考证,以为此说关于陕南龙舟竞渡的起源时间、地点、及相关结论方面有失偏颇。就笔者目前所见文献来看,最早记载陕南龙舟竞渡为南宋祝穆著、祝洙增订的《方舆胜览》。在本书的六十八卷《洋州》下《风俗》云:“午节踏石”。小字注“五月五日,太守率僚属观竞渡,…  相似文献   

13.
民俗史摭谈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深入,民俗学学科(或者说民俗学运动)再度兴起,民俗著作如雨后春笋,蔚为壮观。民俗理论中的基础理论、民俗史及应用民俗,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尤其是过去甚为薄弱的民俗史,更是异军崛起,引人注意。  相似文献   

14.
徐晓光 《沧桑》2013,(4):63-65
清代传世文献汗牛充栋,但源自海外的资料却不多。《清俗纪闻》正是一本由日本官方组织人员编写,旨在介绍清国风俗的书籍。此书在节日时令、礼仪风俗、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详实的记载,乾隆末年江浙地区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藉此得以生动再现。《清俗纪闻》图文并茂,是极具特色的文献资料,对地域民俗、历史沿革、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北宋吕希哲的《岁时杂记》以北宋东京岁时生活为主,兼及四方风俗,是一部描写北宋节日生活的文献。《岁时杂记》无存本,仅在其它文献中零散存在。清代阮元认为金盈之《醉翁谈录》中的《京城风俗记》是金盈之的亲闻所见,并将其按月搜记,此观点为许多学者赞同。但笔者将《岁时杂记》整理的辑佚文本与《京城风俗记》进行考辨对比,发现后者对前者有抄录之嫌。通过抄录考辨,探究《岁时杂记》的辑佚与研究价值,辩证分析《醉翁谈录·京城风俗记》对《岁时杂记》的抄录之"弊"与保存之"功",并探索抄录者的心理与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6.
李海珉 《收藏家》2011,(9):12-18
关于黎里古镇的显宝,不少著作有所记载。清代徐达源1805年问世的《黎里志》卷四《风俗》篇有记:"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人家有赏月之宴。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俗学是以中国民俗为对象的民俗研宄。包括民俗资料的记述、对民俗现象的评述、分析与理论探索。 中国历史上民俗研究的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民俗资料十分丰富。从先秦时期起,即有采风之俗。在《诗经》、《周易》、《山海经》等古籍中已有丰富的民歌、神话、信仰、民间医药、民俗事象等记载。《周礼》和《礼记》对民间习俗的礼制化、系统化做出了贡献。先秦诸子在他们的著述中发表了多层面的  相似文献   

18.
张静怡 《民俗研究》2008,(4):152-172
埋胎衣之俗,在早期的台湾社会仍然普遍流传,人们将其视为一种禁忌谨守着,不敢忽略埋胎衣民俗所带来的后续结果。台湾早期的民俗文献搜集号书中,对于埋胎衣之俗也有相关记载,如片冈岩的《台湾风俗志》《台湾人的生产》中记载“胞衣装入瓮内,用红纸密封埋在庭院或菜园,传说埋胞衣的地点万一发生火警,  相似文献   

19.
北魏拓跋王朝时期,有位叫杨炫之的作家(生卒年不详),写了一部记载当时京城洛阳佛寺兴废的书,叫《洛阳伽蓝记》。其中涉及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掌故传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如原书《卷第五·城北》中,通过佛教徒宋云(生卒年不详)西行求法这一事实,描绘了他经过吐谷浑时的所见所闻。原文不多,转抄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立新 《沧桑》2009,(6):249-250
屈大均为清代初期著名遗民、文学家,所著《广东新语》一书记述了广东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基本状况,是清代著名的笔记史料之一,足以补广东通志之不足。书中所记傜人、黎人的婚俗、经济、民俗等内容,为后人研究倨、黎等族的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