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昔日有沪上出版人拜访王元化讨论“文章谁写得好”,王老断然下判:“文章写得好的当然是黄裳,他用的都是平常的字句,你写得出他这个味道?”  相似文献   

2.
王大卫的许多文章和著作,都是行走出来的,他说,不行走,写出来的东西必是苍白、浮华和没有风骨的。我们听说他手术尚未痊愈,又去湘西凤凰了,故联系他写了这组"凤凰系列"的文章。王大卫的文章,有一种触及人审美与思考的感动,相信读者会有兴致阅读。  相似文献   

3.
2.“由来甥像舅” 考察之余,是黄齐生读书学习的时候。来到英国不久,黄齐生便收到了王若飞的第一封信和他写的题为《一个特别的学生》的文章。文章虽用第三人称叙述,黄齐生一读,知道若飞写的全是他自己。  相似文献   

4.
每有王文泸先生的文章见诸报刊,同仁无不以先睹为快。文泸先生是孜孜不倦的学者,同时也是可亲的忠厚长者,文如其人,因此,读他的文章总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在文字垃圾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和读者品位日见苛刻的今天,为人为文能像他这样可谓凤毛麟角。文泸先生说,自己写文章很费时费力,不似别人立马可待。但我知道,如果不能写得好,写得快是没有意义的。他对写作的认真,让我这个“写得快”的人无地自容。以他  相似文献   

5.
罗川 《百年潮》2008,(8):36-42
胡耀邦的许许多多老战友、老部下、老朋友,从各自的角度写了大量纪念他的文章,缅怀他的丰功伟绩!我作为他的晚辈,一个他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一直想写点儿东西纪念他。每当回想起我和胡耀邦伯伯及他的家人相处的往事,我的心情就久久难以平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几次拿起笔写了又放下,2006年6月11日下午胡德平给我打电话,希望我为他父亲胡耀邦写篇文章,并且还提醒我要写上哪些事情。于是我又下了决心写。  相似文献   

6.
《百年潮》1997,(5)
年初我已动笔写回忆彭真同志的文章。这是因为我第一次见到彭真是在1937年,到今年整整六十年。他是我入党后的第一位领导人。这些年一直没有去打搅,但常常想念他。文章刚起了个头,就因为别的工作丽中断了,没有写下去。4月下旬出差在外地,有一天忽然听到彭真同志以95岁高龄离开这个世界的广播,原来准备在他生前写的回忆文章,只好写成在他去世后的追思了。  相似文献   

7.
正写人的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1.交代清楚他是什么人,如他的年龄、性别、外貌、职业、性情及与自己的关系。2.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就是要写出这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只有把特点写出来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也才能与众不同,有了新意。3.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现人物,决不能像老师给你写品德评语那样来写人。所选的事件  相似文献   

8.
郑惠 《百年潮》2001,(2):43-47
六、在上海、香港写时评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从1946年到1948年,胡绳在前一段约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在上海,后一段时间在香港。这三年正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搏斗时期。中国经历着剧烈的巨大的动荡,局势发展迅猛,各方面的情况变化很快。胡绳认为对于写时事政治评论的人,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时机。他在这一时期随着时势的变化,写了大量的政治评论文章。还在这之前的抗战时期,他在一些报刊上也曾发表过一些时评文章,他觉得那些文章已经没  相似文献   

9.
1刻苦学习古庙夜读新四军第四师的干部都说彭雪枫师长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将领干部、战士都喜欢听他讲话,喜欢看他写的文章,说他的文章看了"过瘾"、"是味","说也说的透,骂也骂的痛快"。  相似文献   

10.
冯建辉 《炎黄春秋》2004,(2):54-57,26
冯建辉教授是我刊的老作者,他为本刊写了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凝聚了他对党和国家命运的思考,也表达了对本刊的厚爱。在他去世前一个月,仍抱病为本刊写了这篇绝笔之作。他逝世后,他的女儿寄来了他的《告别书》。现将这篇绝笔及其《告别书》予以刊发,以表达本刊同仁对冯教授的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11.
傅国涌 《炎黄春秋》2003,(12):22-26
一王芸生是新记《大公报》第二代总编辑,在他手里继续捍卫了民间报纸“文人议政”的传统,当然也是他参与掐断了这一传统。他的文字热情洋溢,视野开阔,气魄宏大。老大公报人李纯青说他的文章“长处是洋洋洒洒,如江河奔泻”,“那时大公报社论,主要就是表现王芸生个人对时事的纵横观”。陈布雷夸奖他的文章“得张季鸾十之八九”。重庆时期,张季鸾在读了他写的一篇社论后由衷地赞赏说:“我要写也不过如此!”无党无派的报人俞颂华在《富有热情的王芸生》一文中这样评价——王芸生的文章为世人所传诵。他立言的长处是常以国家为前提,而站在人民的…  相似文献   

12.
泽川 《文史月刊》2011,(8):12-12
金代文人赵可,今甘肃固立原人。赵可少年时赴举,从秀才到举人,每场考试,文章都写得很一般,连他自己也不满意。到了次年,参加礼部殿试,题目是《王业艰难》,这个题目很合他的心意,因此他落笔成文,不复改动。他笔下生花,把卷子交上去后,见别人都还没有写完,一时高兴,就在考场的白粉壁上写了一首词:“赵可可,肚里文章可可。三场捱了两场过,只有这番解火。恰如合眼跳黄河,知他是过也不过。”  相似文献   

13.
晨风 《湖南文史》2013,(8):33-33
我们常常说某个人“墨水”喝得很多,是指他的学识相当高,读的书、写的文章也不少。  相似文献   

14.
刘诚龙 《文史天地》2007,(10):48-50
儿子写老子的文章多矣,但多为粉饰之词。那么,作为大汉奸周佛海的儿子,周之友如何写他爹呢?本文告诉你一个概况。  相似文献   

15.
时间:1980年6月19日上午地点:李维汉家中 你们要我写文章,我不能写。现在由我来写这样的文章,是不得体的。我是向小平同志建议,希望他出来带个头,只有他比较最合适。我向秘书讲过,这个问题是不能谈的。你们从哪里知道的?中宣部传达了?我和小平同志只有两个人谈,是他说出去的?这两天都有人来找我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东东 《纵横》2014,(10):24-29
我的父亲李庄,在几十年新闻生涯中,写了大量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1986年,父亲从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岗位退居二线,放下红笔,重操蓝笔,写散文,写论文,写随笔,写回忆录,笔耕不辍十余年。父亲上世纪90年代陆续将他的书题字送我。  相似文献   

17.
正罗家伦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曾参加过"五四运动",也为民国时期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他让众人所熟知的,是他的那种怪劲和倔劲。北大组织招生考试,罗家伦应试。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考试时自信满满。说来也巧,他的试卷正好遇上胡适批阅,胡适看了他的文章后眼前一亮,大加赞赏,认为他将来必是一个可造的文  相似文献   

18.
龙永图论道     
龙永远在说,图的是更新大家的观念龙永图的属下有点歉然地表示,除了能提供一份他的个人履历外,其他的,“你到互联网上查吧,写他的文章都在那儿呢。”  相似文献   

19.
我一生最为敬重的外祖父于安澜先生,于1999年8月16日在开封溘然长逝,走完了他近一个世纪的漫长人生之路。外祖父仙逝后,我一直想写一篇纪念他老人家的文章;但由于太亲、太近的缘故,多次动笔,多次犹豫,不知从何写起为好,惟恐写不好有负他老人家的盛名。时光荏苒,2002年11月22日将是他老人家诞辰100周年,河南大学和社会各界都在酝酿为他举办纪念活动。作为他的外孙,我撰写此文,一是为了寄托对他的无限思念,二是希望后来者在继承他的事业的同时对他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最近,收到了北京王殊同志的一封信。他告诉我:"写作对健康特别有益,我现在每天写几百字到几十字,常常报废,我也不计较,对训练脑子十分有用。"王殊今年84岁了,九年前,他从全国人大退下来后,一直在坚持"每天写几百字到几十字",所以除了在报刊上常见到他的文章外,2000年收到了他写的21万字《我在音乐之乡奥地利》,20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