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地图的精品——介绍《中国古地图精选》华林甫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绘制地图的国家之一,地图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夏朝。自先秦、秦汉直至明清,地图的制作随着时代的进程而日益发展,绘图理论也逐步得到提高和完善,因而自古以来我国重视地图不亚于书籍,两者往往合称“图书”...  相似文献   

2.
汉文西夏地图文献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玉冰 《文献》2005,(1):93-110
汉文西夏地图文献是中国汉文古地图文献中颇具特色的一类,它对于研究西夏国地理和中国中古时期地图文献的特点都有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图书资料非常丰富,除了大批帛书和简牍外,还有一些用帛绘制的图幅,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幅地图。见于记载的我国古地图,可以上溯到三千年前西周初年周召二公营建洛邑时画的洛邑城址附近地形图。春秋战国以后,历代官私制作的各种地图,为史籍称引所及者,更不可胜数。但是,由于地图的摹绘要比书籍的传钞困难得多,古地图流传存世的机会远比古籍为少,所有北宋以前的地图,早已全部失传。长期以来传世的我国的古地图,最早的只有保存在西安碑林中的两幅石刻图,即刘豫阜昌七年(1136年)上石的《华夷图》  相似文献   

4.
<正>在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有一个古地图特藏库,特别收藏了几百幅15世纪以来西方人所绘制的中国古代地图,系统反映了15世纪以来西方人对中国地理认识的发展历程。1这些地图大部分都扫描发布在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的网站上,笔者在其中发现了两幅由西方人绘制于17、18世纪的厦金海域地图。在位于台南市的"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中,还藏有另外三幅西方人绘制于17、18世纪的厦金海域地图,扫描发布在台湾"国家文化资料库"网站  相似文献   

5.
李孝聪著《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钮仲勋自80年代以来,流散在国外的中文古地图虽日益受到国内研究地图学史学者的关注,但有关介绍仍限于少数国家收藏的部分地图,有所研究的只是个别地图。因此,很有必要对流散在国外的中文古地图做一番调查整理,编辑一份较全...  相似文献   

6.
通常来说,中国清代以前绘制的地图被称为古地图,其绘制普遍采用和中国山水画一脉相承的形象画法, 多方位透视和主观示意者众,特别讲求与大量文字注记相配合……为何中国古典地图与现代地图差异如此之大, 曾以不科学之名被全面放弃的中国古典地图绘制方法, 对现今这个地图数字化的新变革时代,能否产生一些崭新的启示? 本文是一篇对中国古地图的价值进行历史和文化双重思考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于汐 《中华遗产》2008,(4):23-45
通常来说,中国清代以前绘制的地图被称为“古地图”,其绘制普遍采用和中国山水画一脉相承的形象画法,多方位透视和主观示意者众,特别讲求与大量文字注记相配合……为何中国古典地图与现代地图差异如此之大,曾以不科学之名被全面放弃的中国古典地图绘制方法,对现今这个“地图数字化”的新变革时代,能否产生一些崭新的启示?本文是一篇对中国古地图的价值进行历史和文化双重思考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古代地图与地图学史的研究,在单幅地图、地图谱系以及地图学史的书写方面都取得了众多的成果。在历史学研究正在变革的今天,中国古代地图的研究以及地图学史的书写也开始随之变化,研究视角和方法日益多元。今后,应当在进一步对古地图进行整理、编目的基础上,从更为多元的视角重写中国地图学史,并借鉴史学其他领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深入发掘古地图中蕴含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赵静 《文博》2004,(5):56-59
《禹迹图》在中国地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它在传世的石刻地图中的绘制年代最早,更在于它有相当高的数学精度,是现存最早的画方地图。《禹迹图》客观的反映了宋代的地图制作水平,是中外古地图中难得的珍品,历来西方学者对它赞誉有加。目前对此图的研究又出现另一种认识,葛瑞母·汉卡克在其《上帝的指纹》一书中提到"一幅雕刻在石碑上,绘于1137年的中国地图呈现精确  相似文献   

10.
丁一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26(3):115-125,135
本文从"混一图"系列的不同版本地图入手,追溯并探讨存在于元明清中国古地图中对于江南水系的两种对立绘法。第一种绘法主要为全国地图所采用,即以"源流派分"的形式来描绘江南水系,本文称其为"全国尺度绘法";第二种绘法则主要为江南地方文献中附图所采用,即以"河网密切"的形式来描绘江南水系,本文称其为"地方尺度绘法"。后一种绘法...  相似文献   

11.
"华夷图"、"禹迹图"和"地理图"是至今还保存着的我国古地图中最古老的三幅地图。这三幅地图都是宋代刻在石上的,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华夷图"和"禹迹图"的石碑现由西安市陕西省博物馆保管,"地理图"石碑现在苏州市文庙内。解放前由于反动政府对古文物不加保护,碑面有的地方已经破损,有些刻迹且已脱落或模糊不清,很是可惜。  相似文献   

12.
席境忆 《文博》2022,(2):74-80+73
中国古地图由图形和文字两类信息组成,二者共同向读者展示地理信息。本文以放马滩地图为研究对象,对地图中部分文字进行了重新释读,并由此探讨古地图中文字所起到的辅助性注记、辅助地理定位、充当比例尺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齐刻《禹迹图》论略何德宪(辽宁省第三测绘院)齐阜昌七年(1136年)四月刻石的《禹迹图》,现藏于陕西省西安碑林,在我国石刻地图中是年代最早、也是现存最先使用“计里画方”法绘制的古地图,在我国的地图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素为中外学者所称重。然而,对于《禹...  相似文献   

14.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幅古地图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地图。对这两幅地图,已经有不少同志写出了研究文章。本文仅就地图中部分地名注记试作一些初步解释,同时介绍几方历年出土的有关的汉印,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在《地图学史》第1卷《史前、古代、中世纪欧洲和地中海的地图学史》中,丛书主编J. B.哈利和戴维·伍德沃德对地图提出了新的定义,不仅拓宽了“地图”的范围,而且拓展了“地图学史”研究的领域,从而为这套丛书的撰写奠定了基础,进而影响了世界地图学史的研究趋势。如果将这一定义以及定义背后的认知应用于中国古代地图研究的话,那么同样将会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并最终从根本上改变研究的面貌。不仅如此,本卷结合人类学、考古学和认知论的理论与方法,对地图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认知,且确定了一定数量的史前地图;而对于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的地图,则基于对存世地图的全面搜集,以及与文本材料和历史背景的结合,尽可能复原了这一时期不同区域地图的种类和绘制特点,破除了一些长期存在的常识性错误。上述这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学术视角与相关结论,同样非常值得中国学者借鉴,这样,不仅会对一些老问题得出新的认知,而且将会真正使得古地图成为一种“新史料”,最终古地图和地图学史的研究对象将不再仅仅是古地图本身。  相似文献   

16.
古地图同古籍善本一样,历来是人们追捧收藏的对象。什么是优秀的古地图?依笔者愚见:一要稀少,二要全套,三要有史料价值,四要品相好印刷精。稀少,就是社会存量极少,所谓物以稀为贵;全套,就是按分类系统来说,一张不缺,是一种完备的集合体;史料价值,就是该地图本身深刻地体现了重大的历史变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所谓精印和品相,就古地图而言,应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石印本光绪朝《八省沿海全图》,便是具备上述“四要”的古地图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朝鲜古地图中保存了清代中朝边界的诸多重要信息。通过对多种朝鲜古地图的解读,考察了其绘制方法与特点,重点分析了穆克登碑、图们江源、"间岛"及鸭绿江下游岛屿等边界地区在地图上的表现方式与变化轨迹。可以看出,朝鲜古地图在绘制方法受到了中国传统舆图的深刻影响,在内容上反映了绘制者对本国历史、地理状况的认知,也体现了其领土观念与"北拓传统"。  相似文献   

18.
李强 《收藏家》2007,(2):63-66
古地图同古籍善本一样,历来是人们追捧收藏的对象。什么是优秀的古地图?依笔者愚见:一要稀少,二要全套,三要有史料价值,四要品相好印刷精。稀少,就是社会存量极少,所谓物以稀为贵;全套,就是按分类系统来说,一张不缺,是一种完备的集合体;史料价值,就是该地图本:身深刻地体现了重大的历史变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所谓精印和品相,就古地图而言,应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石印本光绪朝《八省沿海全图》,便是具备上述“四要”的古地图之一。  相似文献   

19.
明清北京通州古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州是明清时期运河北端漕运枢纽城市。随着漕运的发展,通州城池自明初以来也日益扩展和完善。本文利用文献档案、古地图、实地考察和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了通州城垣、护城河以及城内街巷分布和功能区布局,并重点论述了通州城的主要职能。明清通州城的发展演变与漕运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城城垣扩展受到仓储职能的较大影响,城池巧妙地利用运河水系集城防与漕运于一体,城市职能随着漕运发展而日渐扩充和完善。明清通州古城集中反映了北京地区的运河文化,是重要的运河文化遗产地,应加以深入研究并实施保护。  相似文献   

20.
《文博》2016,(6)
本文结合陕西富平县的地形地貌及该县明清时期的地理环境、农业灌溉、斥卤淤田等史料,对康熙九年《富平舆地图》刻石进行考略,并对该舆地图"弁附三尺岭"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