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荆州沙市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的3枚竹牍属告地书,是当时为死人办理迁徙地下事宜而模仿现实生活有关移徙文书写成的死人移徙文书.本文就谢家桥一号汉墓<告地书>牍的文字释读、文义理解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2.
西周倗国墓地出土荒帷印痕的科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文献记载,荒帷是周代贵族墓中用作棺饰的一种丝织品.然而,因难以保存,一直缺少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据.2004年在西周倗国墓地发掘时,发现了板结在土层表面的荒帷印痕,为了解古代荒帷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我们采用显微观察测量、扫描电镜(SEM-EDS)、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以及淀粉粒刚果红染色法等方法和技术,对荒帷印痕和土样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荒帷为平纹组织,经纬密度大约为38×24根/平方厘米.所用红色颜料为朱砂(HgS),黄色颜料推测为黄赭石.石染法所使用的胶结物应为淀粉类黏合剂,说明汉代郑玄对<考工记>中"钟氏染羽"的解释确有所指.纺织品残留印痕的科技分析可以获取丰富的潜信息,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康明大  马艳 《丝绸之路》2011,(16):107-110
山东省青州香山汉墓出土的陶质文物病害、腐蚀、残损严重,亟需科学修复保护。针对彩绘陶马的保存现状,笔者认为,修复工作应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彩绘颜料进行了科学分析;选用A(去离子水)、2A(去离子水+乙醇)材料对表面污染物进行了清理,修复确定PEG200作为漆层与彩绘层的加固材料;选用5%B72乙酸乙酯溶液作为隔离层,同时以3%B72乙酸乙酯作为封护材料;采用AAA胶为粘接剂;最后,使用灰陶粉对器物缺损部位实施了填充、补全。运用以上方法,彩绘陶马得到了科学修复与保护,并恢复了其历史原貌,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印花绢袋",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因存在残缺、污染、糟朽等严重病害,急需进行保护修复。本工作在参照修复方案中相关专业仪器检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查阅文献,寻找线索,研究推断出了绢袋形制。采用支撑法,选用风格相近的现代面料作为背衬,表面应用绉丝纱加固技术,对绢袋实施了保护修复,并对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作了总结归纳。修复后的绢袋形制明确,纹理清晰,光泽协调,整体牢固度提高,观展效果增强,达到了理想的保护修复效果,对今后同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新近出土木质文物,由于墓葬环境及出土后保存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木质文物糟朽、霉变、彩绘脱落,甚至崩裂,因而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与修复。为此对表面进行了清理,采用2%PB-72乙酸丁酯溶液滴管渗透的方法进行填充加固,对彩绘层用同样方法加固,对散件器物用汉代木材削制木销钉进行组装,对残损、断裂器物进行修复复原。保护修复后的木质文物适于展陈。本工作所用的保护方法对同类木质文物的保护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7.
为研究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工艺特点,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对木胎和夹纻胎耳杯残片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耳杯的结构由内表面漆膜、内侧漆灰、胎体、外侧漆灰和外表面漆膜组成。木胎耳杯以榆木为胎,夹纻胎耳杯中的纺织品为麻类。红色漆膜的呈色物质为硫化汞。木胎耳杯漆灰层薄而细腻,填料主要为石英、钠长石和云母,夹纻胎耳杯漆灰层掺杂了大颗粒无机矿物,填料主要为骨灰、石英和钠长石。不同胎体的耳杯体现了不同的工艺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针对秦俑二号坑出土的一件彩绘跪射俑进行了保护修复,是在考古出土现场保存状况、文物病害及病害机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场保护与实验室保护修复。现场保护重在稳定文物状态和应急处理;实验室保护则依据文物保护程序进行保护修复,在进行文物表面清理工作后,使用AC33(丙烯酸乳液)及PEG200(聚乙二醇)加固彩绘层,使用环氧树脂对陶俑进行了粘接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彩绘陶俑的保护修复工作可为以后大型彩绘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南海Ⅰ号”两件出水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海Ⅰ号"沉船在出水前已沉没海底800余年,以瓷器为主的文物由于受到海水、海洋生物及海洋沉积物等侵蚀,出现了吸盐、土蚀、缺损等病害。为对出水瓷器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本研究选取其中两件不同窑口的瓷器,从文物保存状况、制作工艺、病害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用酒精、丙酮、柠檬酸等化学溶剂和超声波清洗去除瓷器胎釉吸附的盐分及表面的土蚀等病害;并遵循恢复文物原状与可辨识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环氧树脂胶、滑石粉、丙烯酸树脂漆等材料对瓷器进行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有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增加展陈效果,还为以后大批量相同保存环境和病害的出水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博物馆藏唐代"红地团窠对鸟纹锦",存在残缺、污染、糟朽等严重病害,急需进行保护修复。本工作在采用测色仪、便携式荧光光谱仪、数码相机、掌上便携式显微镜scalar等专业仪器对该纺织品文物进行无损分析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和纺织品保存现状制定了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继而采用支撑法,选用风格相近的背衬面料进行缝合加固,并对修复难点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修复后的织锦纹理清晰,丝线稳固,色泽协调,整体牢固度提高,达到了理想的保护修复效果。此成果对今后同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四川绵阳双包山二号汉墓发掘于1995年,为西汉早中期的墓葬,其规模巨大,是四川省迄今发现最大的一座木椁墓。尽管早期被盗,但仍然出土了 1 000余件遗物。该墓葬出土的8片银缕玉衣残片,以及数量较多的漆木马、骑马俑和车舆组成的仪仗队,足以证明其墓主身份的高贵。为保护修复双包山汉墓出土的漆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光谱(SEM-EDS)、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漆盘、漆耳杯、漆钵和漆木仓4件文物样品(编号分别为Q1、Q2、Q3和Q4)的截面形貌、颜料成分等髹漆工艺及漆膜的成分、老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双包山汉墓漆器所用漆料为大漆,且不含桐油;截面分析结果表明四个样品均无漆灰层,Q1、Q2、Q4号样品内侧均是黑色的底漆层之上涂红色大漆,而Q3号样品内侧及Q1、Q2、Q3号样品外侧均是在黑色底漆层之上描绘红色纹饰,而Q4号样品外侧只有一层黑色底漆层。即大部分漆器为木材胎体表面直接髹黑色底漆层,其上再刷一层红色漆膜或绘制红色纹饰的工艺,少部分只有一层黑色大漆层,而无色漆和纹饰。红色漆膜表面平整,厚度比较均匀,而黑色漆膜厚度相差较大;EDS及XRD分析结果表明,黑、红两色漆膜的主要成分分别为炭黑和朱砂。该制作工艺不同于楚地漆器,但与马王堆M2、广州东山大墓、长沙市风篷岭M1出土漆器制作工艺类似,说明巴蜀地区与岭南、长沙地区可能存在漆器工艺或成品的交流。另外,SEM及FTIR分析结果表明,Q3表层无明显龟裂,且未出现降解所致红外吸收峰,相较于其他样品保存状况相对良好。相较于以往对双包山汉墓的研究,本研究更侧重于科技分析,如对漆器样品的截面形貌、颜料及漆膜的成分、老化程度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揭示了双包山汉墓漆器的制作工艺及保存状况,并与不同地区的漆器制作工艺进行了对比,对研究漆器工艺或成品的交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四台多综织机模型,提供了古代多综织机的实物证据。它们都采用一样的移动齿梁选综机构,提综机机构却有不同,一台织机用一个旋转踏板提升滑框,滑框再提升多片纹综。另外三台方法相同,用一个旋转踏板提升连杆,连杆再提升多片纹综。通过出土文物的实物对照,分析选综机构和提综机构的机械原理,比较两种提综机构的性能优劣,从而推断滑框式织机可以织造经向纹样循环大的经锦,但操作较费力;曲柄连杆式织机织造的经锦纹样循环虽小,但操作省力。分析过程同时也展示了古人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3.
木质文物出土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不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处理就会发生快速的腐朽变化。在选择保护处理方法前对木材的材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为保护方法的确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本工作从木材成分、含水率、干缩性、出土泡桐与新鲜泡桐干缩率比较、干燥过程中的电镜分析几个方面对泗水国汉墓出土的泡桐进行了材性研究。结果表明,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比新鲜泡桐的含量下降很多,但木质素的相对含量却增加了,说明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在埋藏环境中可能更多地是受到褐腐菌的侵蚀。含水率的高低是反映木材腐蚀度一个重要指标,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平均含水率高达1211%,从弦向、径向、横切面的平均收缩率数值来看,出土的泗水国泡桐文物收缩变形很严重,从电子显微镜图片观察,细胞结构各向干缩特性与新鲜木材完全不同。由此可见,不能用常规木材的干缩特征和木材的变化规律来指导泗水国出土泡桐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选择保护处理方法时要结合木材本身的现状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工艺。  相似文献   

14.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墓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墓主族属与身份是青海都兰热水墓群研究争议最大,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本文从最新考古发掘的2018血渭一号墓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入手进行考察,认为2018血渭一号墓是吐蕃化的吐谷浑王陵,根据墓葬树轮测年和出土印章,并结合敦煌本藏文文献,进行分析认为,墓主是吐蕃赤德祖赞时期的吐谷浑王莫贺吐浑可汗,其母后是689年嫁给吐谷浑王的赞蒙墀邦。  相似文献   

15.
安徽凤阳汤和墓出土的一件元代青花瓷,出土信息完整,文物价值、史料价值都非常高,但口沿有破损,有旧修未补缺情况。为了修复它,遵循"文物最小干预原则",对此器物进行"可鉴别修复"。通过立档、拆分、清洗、粘接、补缺、作色、作釉等修复步骤,将蒸汽清洗技术应用于局部除环氧树脂,效果明显,使用硅粉代替滑石粉将显著提高补配部分的硬度,为文物延长寿命。修复后,使这一元青花瓷重现文物完整的风貌,又保存了文物历史痕迹,这将为我国文物修复工作带来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2002年仪征新集螃蟹地发现一座新莽时期墓葬,墓中出土了一批精美铜器、漆器等,由铜器铭文推知墓主为汉代广陵国贵族,此墓为研究西汉晚期广陵国文化、经济、丧葬习俗及铜器制造工艺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秦陵博物院于2000年对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外城垣东北角的K0007号陪葬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坑共出土原大青铜水禽46件。据考古发掘报告,"铜禽坑"在坍塌前曾遭受水淹以及焚烧等人为破坏,加之长期处于高温多湿的埋藏环境,因而青铜水禽出土时腐蚀、矿化、粉化情况十分严重,有的甚至仅剩残块,无法辨识原貌。在这些青铜水禽中,编号为23号的水禽铜鹤尤其造型优美,形态逼真。为了对这件青铜鹤进行保护修复,从其保存现状出发,收集信息资料,检测分析病害原因,并制定保护修复方案,开展了具体实施的步骤。经过修复,达到了最终的展示效果。  相似文献   

18.
2001年在南阳市一中新校址清理古代墓葬448座,其中M195、M256两座墓属续建墓葬,这在南阳汉墓中极为少见。从墓室的砌筑方法看,墓室的筑造到续建墓室的修建时间应相差不远,是一种同穴不同室的合葬墓,这为研究东汉时期的埋葬风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张家山汉墓竹简》十个字的字义进行了考释。认为“荃”为“絟”之借,其义为“细葛”布;“道”当读为“由”,用作介词;“qian”读为“鬝”或“顅”,义为“秃”;“胗胗”,亦作“chēn”,其义为“气体或液体满盛貌”;“洒洒”,亦作“洗洗”,读为“shēn”,其义为“寒”;当为“渴”字异构,其义为“泄”;“央”作名词用,义为“尽头”。“为”有两种用法,一为连词,一为动词,其义为“有”;“喜”为“禧”之借,其义为“吉”;“敦”借为“顿”,其义为“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